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 思想解放的潮流

更新时间:2019-03-14 浏览次数:56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8·江苏)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 .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 2. (2018·天津)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 3. (2018·全国Ⅲ卷)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4. (2018·全国Ⅲ卷)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 5. (2018·江苏模拟) 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
    A . 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充分准备 B . 仍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 C . 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D . 对英国具有必胜的信心
  • 6. (2018高三下·茂名月考) 19世纪末,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主张效法西方,维新改革,使其迅速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这是因为进化论(    )
    A . 与中国传统丝主流思想较为契合 B .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C .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 7. (2017高三上·开封月考)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朱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上述史实表明(    )
    A .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 B . 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 C . 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 . 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 8. (2019高三上·长宁期末)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是(  )
    A . 主张民主共和 B . 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 . 挽救民族危亡 D . 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 9. (2019高三上·长宁期末) 《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它(  )
    A . 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B . 以民主、科学为其主旨 C . 歌颂了十月革命 D .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 10. (2018高三上·呼兰月考)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 .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 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C .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D .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11. (2018高三上·呼兰月考) 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
    A . 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 . 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 .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 . 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 12. (2018高三上·呼兰月考) 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A . 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B . 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 C . 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D . 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
  • 13. (2018高三上·呼兰月考)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 .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B .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 .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 .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 14. (2018高三上·呼兰月考) 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以下内容贴近该学者观点的是:他们都在(    )
    A . 倡导共和 B . 改良文学 C . 打倒孔教 D . 开启民智
  • 15.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1922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梁启超此言(    )
    A . 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 . 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 . 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 . 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 16. (2018高三上·成都月考) 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 . 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 B . 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 C .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 . 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
  • 17. (2018高三上·成都月考)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 . 抨击尊孔复古 B . 抨击军阀统治 C . 提倡科学精神 D . 提倡民生主义
  • 18. (2018高三上·安平月考) 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B . 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 C .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 D . 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
  • 19. (2018高三上·华安月考)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  )
    A .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B . 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 C . 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D . 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
  • 20. (2018高三上·安徽月考) 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
    A . 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 . 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 . 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 . 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 21. (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民粹主义
  • 22. (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分别指的是(    )
    A .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C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 23. (2018高三上·鹤岗月考)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 .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24. (2018高三上·鹤岗月考) 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 B . 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 C . 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大多认同小家庭制 D . 对家庭制的改造运动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
  • 25. (2018高三上·汕头月考) 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
    A . 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 . 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 . 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 . 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 26. 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彻,就是证据。”这表明蔡元培( )
    A . 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 . 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C . 不赞成胡适研究西方学术 D . 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
  • 27. 从1895—1898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
    A . 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 B . 具备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 C . 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 D . 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
  • 28. (2018·浙江模拟) 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春秋》的真义在《公羊传》里可以看出来。《公羊传》讲“通三统”那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法制并无沿袭,各代都因时制宜,造出各代的法制。“他”指的是(  )
    A . 董仲舒 B . 康有为 C . 鲁迅 D . 陈独秀
  • 29. (2018·上饶模拟)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A .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 .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 .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 30. (2018高三上·兴化模拟)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但其言论与行为往往令一些人难以理解。观察思考胡适下列言行,你认为其出现的原因是(  )

    A . 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 . 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C . 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D . 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31. (2018高三上·兴化模拟) 孙中山说:“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 . 要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 .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C . 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 . 认识到工农阶级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32. (2018·浙江模拟)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
    A . 中华民国成立 B . 五四运动爆发 C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33. (2018·浙江模拟) 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他的这种转变说明了(  )
    A .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 . 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 C . 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D .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的权威
  • 34. (2018高三上·防城港模拟) 自1895年到1920年代的约三十年间,对中国而言,围绕各种问题爆发了种种“思想战”(杜亚泉语),导致“问题符号漫天飞”(蒋梦麟语),五四之后,胡适更是直呼中国进入了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甚至以为这八个字是对新时代的“最好解释”。这反映出当时(  )
    A . 民族危机非常严重 B . 社会动荡最为剧烈 C . 传统文化遭到质疑 D . 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 35. (2018高三上·兴化模拟)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级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其中“另一阶段”的含义是(  )
    A . 政治民主化 B . 经济工业化 C . 思想理性化 D . 军事近代化
  • 36. (2018·浙江模拟) 他们努力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从民主共和政体的表层引导入民主政治的内核——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理想。应当说,从1915年底到1919年5月,经过他们几年的倡导,对广大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他们”的代表人物有(  )
    A . 魏源 B . 谭嗣同 C . 梁启超 D . 陈独秀
  • 37. (2018·浙江模拟)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中说:“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下列说法最能佐证其观点的是(  )
    A . 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B . 元曲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C . 《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D . 《神曲》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仁爱与友谊的歌颂
二、材料分析题
  • 38. (2018·天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3. (3)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 (4) 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39. (2017高三上·开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李鸿章等人的“外须和戎”思想不同,张之洞提出“以战练海防,以败练战,数败之后自然渐知制胜之方”。张之洞认为“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他还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并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在办学思想方面,他要求“以忠孝为本,以中学经史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摘编自马帆《张之洞洋务思想浅探》

    材料二: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张之洞也是洋务派中创办新式学堂最多的一个,他还多次派人赴日本和欧美国家留学。清末湖北留学生占全国四分之一。甲午战后,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他以从江宁带回的500名自强军为基础,扩建成湖北护军前后营,史称这支新军为湖北洋枪队,后来以它为核心又发展成“湖北新军”。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曾说:“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洋务思想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 40. (2018高三上·呼兰月考)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此后,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不断向西方学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下图所示著作明确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 (2)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句话表达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 (3) 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 (4)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上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在当时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5. (5) 依据上述材料,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变化。
  • 41. (2018高三上·吉林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沉着、稳重、持之以恒。他同时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梅贻琦不仅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会通中西,融西方通才教育思想于中国教育改革之中,不仅吸收、借鉴“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理念,还传承创新,将民主管理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且卓有成效。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认为三校融合的基础是自由与民主的校风,在担任常委会主席期间(西南联大的实际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贯彻执行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梅贻琦多方聘用专家学者,使西南联大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批学术前沿的学者和专家。艰难条件下的办学经历,使梅贻琦摸索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王柏豫《梅贻琦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梅贻琦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梅贻琦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 42. (2018高三上·宜宾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正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应战”的过程便十分艰苦。反观我国近百年来现代化运动的史实,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无一而非这项“除旧布新工作之中”,“破坏”和“建设”所引起的。由于这些运动性质之不同,它们也标志出我国现代化运动中显明的“阶段性”。

    ——摘自唐德刚《晚清十七年》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这一主题,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为论据展开阐述。(要求明确表达观点,阐述必颀须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