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第6节透镜和视觉(优生加练)

更新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23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0·余杭模拟)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具座上的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一副近视眼镜,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B . 图中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应用在照相机上 C . 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21cm D .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5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蜡烛的像
  • 2. (2019七下·余杭期末)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如果信号灯光线过强,司机观察信号灯时瞳孔会变小 B . 如果要看清远处的信号灯,睫状肌会放松,晶状体变薄 C . 信号灯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 D . 信号灯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此形成视觉
  • 3. (2019七下·绍兴期中) 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B . 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 5cm C . 甲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 . 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
  • 4. (2019七下·温州期中)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 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 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 5. (2019七下·江干期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什么远去的帆船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呢?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 看远处的帆船时,睫状肌处于舒张的状态 B . 看远处的帆船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C . 帆船离晶状体越远,视网膜上成的像越小 D . 近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成放大的像,远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成缩小的像
  • 6. (2017七上·乐清期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像距v和物距u是一一对应的,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图线中,能正确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该是 ( )

    A . 图线A B . 图线B C . 图线C D . 图线D
  • 7. (2017七上·乐清期中) 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 . 仍然平行 B . 会聚 C . 发散 D . 无法确定
  • 8. 如图所示,小丽和小明相距2 m,通过同一块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 . 若图片中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 C . 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D . 小丽从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 9. (2019九下·宁波保送考试) 如图所示,某同学通过两个透镜L1和L2组成的透镜组(两透镜主光轴重合),将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的宽度缩小为原来的1/2,若其中的一个透镜是焦距为f的凸透镜,则两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可能为( )

    A . f/2 B . 3f/2 C . 2f D . 3f
  • 10. (2019·余姚模拟) 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x轴重合,透镜左侧x轴上有一点光源.点光源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的距离,则在此过程中点光源经透镜所成的像将(    )
    A . 一直向右移动 B . 一直向左移动 C . 先向右移动,接着向左移动 D . 先向左移动,接着向右移动
  • 11. (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 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凸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A . f B . L C . f+L D . f-L
  • 12. 一直径为28cm的凸透镜正对着阳光方向(太阳光束可看成平行光束)放置,在透镜的另一侧12cm处,放有一垂直于主光轴的光屏(光屏足够大,且中心在主光轴上),此光屏上呈现一个直径是14cm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选(    )
    A . 一定是14cm B . 一定是8cm C . 可能是24cm D . 可能是12cm
  • 13. 如图所示,光线AB经过某凸透镜的一个焦点,B点在薄透镜上。已知F是该透镜的另一个焦点。若使用圆规和刻度尺来确定透镜的位置,则还需知道的条件是(   )

    A . 光线AB经过的焦点位置 B . 透镜光心的位置 C . 光线AB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D . 不需要任何条件
  • 14. (2015九下·平阳竞赛) 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凸透镜位置固定。当点光源位于A点时,它的像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时,它的像在C点。则凸透镜位于( )

    A . A的左侧 B . A、B之间 C . B、C之间   D . C的右侧
  • 15.

    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若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 . 放大、倒立的实像 B . 放大、正立的虚像 C . 缩小、倒立的实像 D . 缩小、正立的实像
二、填空题
  • 16. 戴老花镜的老李、老王,戴近视眼镜的小黄,三人去南极探险。这一天南极阳光明媚,三人从大本营出发了。中午,他们停下休息,准备生火做饭和取暖,却发现打火机丢了。而现在离大本营非常远,面对眼前白茫茫的雪和无尽头的冰地,他们应该怎样取得火种呢?

    办法:

    理由:

  • 17. 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所成的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已知镜头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 18. 小华用同一个凸透镜进行如下探究。

    1. (1)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调节凸透镜下方白纸的位置,直至白纸上出现一最小最亮的光斑,实验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cm。将发光小灯泡、凸透镜和光屏如图乙放置,光屏上呈现一个圆形光斑,若将光屏向右移动,光斑大小将
    2. (2) 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移去小灯泡,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光具座的15 cm刻度处,将光屏向右移动一段合适的距离,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的实像;小华发现屏上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 19. 如图是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甲、乙是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像的两种情形。这两种成像情形中,(选填“甲”或“乙”)能够模拟眼睛成像。为了模拟近视眼看东西模糊的情形,应该把图中的光屏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或使凸透镜的曲度变得更大。

  • 20. 五一期间小红随父亲到宜昌市磨基山公园游玩,小红父亲用照相机拍摄了夷陵长江大桥的清晰照片,小红发现相机中桥的像有点小,提议能否把桥的像拍得更大一些,她父亲便更换相机镜头后在原地又拍摄了一张夷陵长江大桥的清晰照片,如图甲所示,两次成像的大小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她猜想可能是两个镜头的焦距不同造成的。为了验证这一想法,返校后,她在学校实验室找来了一支蜡烛,焦距分别为5 cm和10 cm的两个凸透镜、光具座、光屏等器材进行了以下探究:

    1. (1) 如图乙所示,她先将f=5 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处,再将蜡烛放在光具座10 cm刻度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
    2. (2) 接下来她换用f=10 cm的凸透镜,仍然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处,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她应该保持不变,移动,直到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3. (3) 对比两次实验中像的大小,发现第二次成的像比第一次稍大,据此小红得出的结论是
    4. (4) 用照相机拍照时,要想成的像更大,除了更换相机镜头外,还可以
  • 21. 如图,保持矿泉水瓶与白纸的位置不变。当向空瓶中倒入水后,可观察到“黑白颠倒”的现象,这是由于倒入水后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形成了一块镜。此时,若要将“黑白颠倒”的现象重新颠倒回来,白纸应矿泉水瓶(选填“靠近”或“远离”)。

  • 22. 如图所示,小华在一次实验课上,把一支铅笔放在一只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观察铅笔的像。他惊奇地发现,手中铅笔的笔尖本是朝左的,可他看到的像却是笔尖朝右,这是因为盛水的烧杯相当于一个镜,小华看到的是铅笔(选填“实”或“虚”)的像,若将铅笔继续远离烧杯,他所看到的像(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变成笔尖朝左。

  • 23.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物体经成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像再经放大。这样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
三、解答题
四、实验探究题
  • 27. (2020八上·温州开学考) 小明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的中心恰好呈现清晰的像。回答问题:

    1. (1) 为了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的白板。
    2. (2) 若此时,小欢的手指尖不小心触碰到了凸透镜,在光屏上将看到 (   )(选填字母)。
      A . 指尖的像 B . 指尖的影子 C . 烛焰完整的像 D . 烛焰不完整的像
    3. (3) 小欢把蜡烛移动到“40cm”处,他移动光屏是否能得到清晰的像,如果能得到请说明像的性质特征,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
  • 28. (2020七下·湖州期末) 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 (1) 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 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A . 凸透镜 B . 凹透镜
    3. (3)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4. (4) 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A . 没有影响 B . 不能成像 C . 成一半的像 D . 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 29. 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 (1) 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所示,测得的焦距为
    2. (2) 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 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3. (3) 在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 cm和22 cm,与理论像距20 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