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如图所示,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

    1. (1) 实验时,打开弹簧夹,移开玻璃片,可以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
    2. (2) 若烧杯中只留下一支燃着的蜡烛,(填“能”或“不能”)得到上述结论。
  • 1. 是初中化学重要的一种气体,李琳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制取并验证其性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1) 指出该装置中一处明显错误是
    2. (2) B装置中观察到干石曼纸花变红,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填序号)。
    3. (3) 已知碳酸钠与少量盐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 甲、乙同学都用溶液来探究反应后装置中剩余溶液的成分。甲同学是一次性全部加入溶液,乙同学是逐滴加入溶液。你觉得同学操作不合理,其理由是
  • 1. 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1. (1)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图甲表示加入药品前的一个操作,其目的是
    3. (3) 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4. (4) 实验室通常不选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因为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会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某小组经研究,用图乙所示方法成功制得了大量CO2(反应物为稀硫酸和石灰石)。

      推测:在稀硫酸中加入氯化铵并对溶液加热的目的都是

  • 1.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和收集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 (1) 在装入试剂前如何检查装置①的气密性:
    2. (2) 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在选择装置和药品时有以下考虑,不合理的是____(填序号)。
    3. (3) 最终小金选择装置①和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4. (4) 实验室可用装置③加热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收集氨气的装置只能用④,而不能用⑤或⑥,由此可知氨气的性质是
  • 1. 某款市售制氧杯具有供氧快、便携带﹑易操作、成本低的特点。图甲为制氧杯实物图,图乙为制氧杯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丙为制氧剂的相关信息。利用该制氧杯制氧,产生的氧气可以用于剧烈运动后及时补氧,也可以供老人、孕妇等在家中和户外急救补氧。

    【使用步骤】

    Ⅰ.取下杯盖,在甲杯中加入A、B两种制氧剂,再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

    Ⅱ.取下与杯盖相连的乙杯,在乙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将乙杯装回杯盖的中央正下方。Ⅲ.将带有乙杯的杯盖和甲杯旋紧,形成一个如图甲所示的整体。

    Ⅳ.待出气孔②处有氧气逸出时,通过医用导气管供人呼吸补氧。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
    2. (2) 在甲杯中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清水除了溶解制氧剂A并使制氧反应发生以外,还具有的作用是
    3. (3) 请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信息,解释该制氧杯能快速产生氧气并能使氧气从出气孔②快速逸出的原因:
  • 1.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两个乘组航天员会师太空。如图表示空间站的水气整合系统,其中“氧气生成系统”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另一个“萨巴蒂尔系统”能把氢气和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液态水和最简单的有机物X(由C、H两种元素组成)。

    1. (1) 写出“萨巴蒂尔系统”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水气整合系统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 1. 如图是课本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甲的锥形瓶中盛有少量白磷,图乙的锥形瓶中盛有硫酸铜溶液,小试管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实验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用甲装置实验时,若白磷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无影响 B . 用甲装置实验时,若去掉锥形瓶的橡皮塞,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C . 用乙装置实验时,两种溶液混合后,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 D . 若将乙装置的两种溶液分别换成水和酒精,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1. 下列各项中,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A . 使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B . 干冰可以用人工降雨 C . 充满的瓶内,加水振荡后,瓶子会变瘪 D . 可用作大棚气体肥料
  • 1. 下列气体中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 B . C . D .
  • 1.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0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 (1) 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铃声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较强

      几乎听不到

    2. (2)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即可)。
    3. (3) 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4. (4) 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