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从自然、人文、技术、经济等几条主线,全景式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传统民居文化,讲述建筑的故事、居住的故事和传承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源远流长,而类型丰富的传统民居又是其中最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既有田园山水的优美与宁静,也有西江苗寨的古老与神秘。传统民居不仅是见证历史发展的一块“活化石”,也是触摸中华文化渊源和沧桑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纪录片既有单个建筑的故事,也有古村、古镇的故事,更有人的故事一居住者、传承人的故事,设计师、研究者、保护者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解读几千年来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纪录片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为着眼点,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不仅是一部文化的,艺术的、技术的纪录片,同时还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叙事角度上不但阐释传统民居的物质形体,而且探究各种民居文化的产生机制。透过丰富的建筑文化,观众将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庭院式建筑一直是人们求得生命安顿的主流民居形式。北京市东城区,胡新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正在对传统四合院进行全面的测绘。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党家村的党唐德一直希望恢复自家合院厅房上的藏书阁。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拉夫旦村集体搬迁,杰扎西正在指导村子各家新的庄廓院的建造。云南省大理周城,小白回到了祖传的白族合院中,开始了对古法扎染的探寻。在传统的民居形制四合院落中,有亲情的温暖、人伦的秩序,也有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一切都顺应着自然的节奏。

    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形成了长江以南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厅井式。各地厅井民居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自古以来的富庶使得苏州同里民居极富江南风韵。有着尚古之风的金华民居,木雕技艺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成为民居建筑鲜明的地域特征。宗族文化历史悠久以及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厅井式民居逐渐自成一派。厅井式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农耕时代南方中国理想的家园。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潮湿地区的民居形式,被众多少数民族沿用至今。苗家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创造出了美观而又耐用的苗族吊脚楼。龙脊的古壮寨地处越城岭山脉的西南麓,这里的壮族民居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多雨湖湿的长江流域,到山高坡陵的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这种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风土建筑,成就了一处处人文地理的壮美景观。

    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在古老的村庄里代代延续。山西省阳泉市润堿镇中庄村布政李府是中庄村最大的官宅建筑群,它的街巷和建筑依照棋盘布局,形成独立而又相对封闭的院落体系。安徽黄山徽州区星坎村始建于三国时期,经过代代营造、传承,完整保存了宋、元、明、清时期众多传统建筑。云贵高原屯田定边而逐渐形成的众多军屯村落,渗透着征战异乡的汉族将士守望家国的无尽乡愁。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摘编自古建家园网)

    材料二:

    中国建筑中的屋顶构造源自古建筑传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中华大屋顶”,无论是庑殿顶、歇山顶,还是悬山顶,都以一种特殊的曲线实现了天人合一。夏至遮阳形成阴影,冬至将阳光引入正堂,屋檐翘起使得下雨天可以将雨水扬到最远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说,“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顶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承接了古人的智慧”。

    徽派民居大门内的通风管道、福州三坊七巷的假山戏台等工匠智慧也给当下“绿色建筑”以启发。婺源徽派民居大门内的通风管道,在夏天开门通风时便自动形成。三坊七巷中戏台正门开在偏东道,进门之后因内有一座假山,这种布局源于福州的东南风,凤进来后通过假山,穿过戏台给观众带来了清凉,假山让地上建筑地下化,从而降低温度,这就是中国古代不用电的“空调”。

    中国人所说的“风水”其实蕴含着建筑智慧。岷江一路走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库,使大片土地得到了灌溉,造就了天府之国。除了水在变,风也在不断转向:白天正好与水形成完整的循环,晚上风与水完全同流向。古人与“凤水”相关的智慧,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也被借鉴。如今的城市,在大自然把能源选到我们窗台的同时,却以大量资金购买更多能源驱动空调来抵抗大自然送来的能源。桂满空调外机的场景,不禁令人感慨:不仅仅要传承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思想和智慧。

    (摘编自《低碳建筑如何建迪?看中国古建筑蕴藏的绿色智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从自然、人文、技术等多角度展现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 B . 《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 C . 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D . 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顶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是完全承接了古人的智慧,缺乏创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古老而神秘的西江苗…….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 B . 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C . 厅井式的民居形式是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的结果,是长江流域的百姓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 D . 岷江一路走来,其丰沛的水造就了天府之国:而古人与“风水”相关的智慧,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也被借鉴。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民居中“干栏式建筑”的一项是( )
      A . 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 B . 云南翁丁的佤族民居 C . 陕西延安的窑洞 D . 广西龙脊的壮族民居
    4. (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国古建筑,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下

    张秀云

    ①一直以来,我对这座山无限向往。横枕长江酌北固山;让辛弃疾怅恨交加留下千古名篇的北固山,会是怎般雄伟的模样,是如何的嵯峨险峻高耸入云?我期待有那么一天,我能亲临镇江,登上北国山峰顶,踩着词人的足迹,一筧历史苍茫,江涛滚滚。

    ②初秋的阳光下,镇江的高楼、街道和草木都笼罩在一片刺骨的白光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听当地的作协主席介绍北固山。那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朗诵起辛弃疾的这两阕词来,慷慨激昂神采飞扬,仿佛也如词人一般,正于高山之巔俯瞰神州,正在试團“看试手,补天裂”。下车了,走一小段路,拐个弯,前面是一片浩渺江水,这,就是长江了。北固山呢?他指着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喏,这就是!”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心目中雄伟似辛弃疾的北因山,竟是如此一个小丘?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高不过五十多米,据说长也只是二百米左右,与黄山、华山武当山那些我攀登过的名山相比,它真不过只是一个小丘啊!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山顶葱绿的树木就尽收眼底。好在,早已经过了以貌度人的年龄,转瞬我就接受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因山堆砌的是历史,厚重的是历史,并非寻常的山石;曾经让辛弃疾感慨万千的,也非山石,而是无处寻觅的孙仲谋,是消失在斜阳草树里的刘寄奴,是一段段历史的风烟历史的故事。

    ③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他一步步徘徊在山头,与谋士们谈兵论道,思考兴国大计,山上的石头听过他拍案而起的愤怒,听过他失利后沉重的叹息,见证过他与刘备商讨的破曹大计,孙刘联合。赤壁好一场大战啊,烧得曹军喊爹哭娘,江中浮尸无数。十九岁就执掌军政大权的孙权,这个统率千军雄踞江东英姿勃发的青年,就是辛弃疾眼中的榜样,就连向来目中无人的曹操都仰天叹息一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率领万千军马,平内乱,取蛮夷,收复中原,成就常年少万兜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们都建立了多么大的功业,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快意,算得上圆满。

    ④词人站在北团山上北固楼头,举目眺望,辽阔的江水正滔滔东流,时光之水正滔滔东流,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早已经无处寻觅,可是,他们建立的丰功伟业却长存史册,长存人们心中。而我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何时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⑤一阙《南乡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⑥一阙《永遇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⑦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胸中无限忧愤怅惘,此时,离他孤军深入敌营捉拿叛贼,已经四十三年,这个当年被宋室皇帝赞美不选的“少年英雄”,已被冷落了四十三年,不能秣马厉兵上前线,二块好钢理没于尘土中,眼看着再没有翻身之机。江山如此多娇,可惜功业未成,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

    ⑧可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四十三年皇被频繁调任频繁弹劾甚至不得不几度退隐乡间的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直到死,他收复中原的志向,都还是尖锐和雪亮的。三年后,金兵加紧进攻,危急之中,宋宁宗赵扩想到了骁勇善战的辛弃疾,欲起用他率兵杀敌,但此时,他已经卧在榻上,病入膏肓了,诏书宣读的任命,不知他听懂了没,只是弥留之际,他仍口中念念有词:“杀贼…….杀贼……消息传到朝廷,赵扩潸然泪下。

    ⑨一切都晚了。

    ⑩北固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固山下,我感慨着辛弃疾。历史在一代二代人的感慨中层层堆积,伟岸了北固山。梁武帝萧衍昔年登临时,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似乎早就预见到了这座山的厚重,这个称谓,北园山担得起。这个秋阳热烈的正午,长江边上,我在北固山脚下徘徊着,踟蹰着,五十多米的山头,终究没有去攀登,它,太雄伟,”也太沉重了……

    (有修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①段写作者对北固山无限向往,在他的想象中,辛弃疾留下名篇的北固山是雄伟高峻的。 B . 第②段强调北固山“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意在表现作者来北固山游览的失望不满之情。 C . 第⑦段“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化用了“廉颇老矣”句;表达对英雄失路的悲慨。 D . 第⑩段写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题写“天下第一江卤”,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厚重感的认可。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一句,从正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B . ⑤⑥两段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使辛弃疾痛苦沉重的叹息声,回荡在读者耳边。 C . 第⑦段“终究没有去攀登”照应题目“北固山下”,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D . 文章结尾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3. (3) 请从“形散”“神聚”角度为《北股山下》写一则小评论,要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4. (4) 文章题目是“北固山下”,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讲述辛弃疾、孙权和刘裕的历史故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纭 , 烈亦虚心静虑。勿过取盒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又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刁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太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紧杰先基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难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騏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鄰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賢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貽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日/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日/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B . “唯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跳”,雨跨出两脚为“步”。 C . 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圈的骈文相 D . “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 . 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 . 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 . 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原因,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 (5)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郡圃春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乌见还藏。

    沉疴不为阑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曾为相十载,赞辅三朝,其功甚伟。本诗是韩琦晚年知相州时的作品。

    1. (1) 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照应诗题,起句便描绘出春水方生、碧波平岸的气象,而微风送来的几缕清香,又让人感到春花正随风飘坠。 B . 诗人善于用字,颔联中又“还”二字既形象表现杨花飘飘落落、林鸟忽现忽藏之美景,又含蓄表达怡然心境。 C . 古人称酒为“酒兵”,意思是说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第七句说欲战“万愁无酒力”,暗合了这个意思。 D . 本诗构思巧妙,前两联从眼前春水、落蕊、杨花、林鸟等景着笔,颈联由景及人,尾联直抒胸臆,结构流转自然。
    2. (2) 诗歌尾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 5. 请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 (2) 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3. (3) 《劝学》中“”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上的花是小说,有枝有干地攀在横交叉的结构上,俯下它漫天的华美,“江边一树垂垂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那里面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说不尽的故事。

    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剛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集中的美。

    爬藤花是散文,像九重萝、茶靡、紫藤、笃萝,乃至牵牛花和丝瓜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开到哪里的浑酒。爬藤花看起来漫不经心,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后回头一看,倒也没有一篇是没有其章法的无论是开在疏篱间的,泼擞在花架上的,哗哗地流下瓜棚的,不自惜的淌在坡地上的,还是调皮刁钻爬上老树,把枯木开得复活了的……它们都各有其风格,真的,丝瓜花有它自己的文法,牵牛花有它自己的修辞。

    舞台剧如果用什么花可以被比喻,大概肯定就是昙花了吧。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术,在丝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使我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蒙,而是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声的拆展的过程。

    1. (1) 对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感引用夸张反复 B . 比喻反复拟人夸张 C . 通感拟人夸张排比 D . 比喻引用拟人排比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舞台剧如果用什么花可以来比喻,大概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B . 如果什么花可以用来比喻舞台剧,大概就是昙花了吧。 C . 舞台剧如果用什么花可以来比喻,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D . 如果什么花可以用来比喻舞台剧,大概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3. (3)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老张结结巴巴地对田文说:……这个小子太……混蛋了 B . 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大黑失恋后变得神神颠颠的。 C . 看客们拥挤在一起,有人伸长脖子像鸭,有人东张西望像老鼠,有…… D . 李宝瞪着自己徒弟:小狗子,……了你走吧!我这里留不得你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哀伤和喟叹是魏晋时期的典型音调,也是魏晋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感叹中,①__。兩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他们认为,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等等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②____?这种思想在当时很多诗篇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人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作为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__③__,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反而在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

    1. (1) 请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