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和“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和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和道德意义。”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和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一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 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C .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 .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 B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 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 .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B .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 .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 .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 (4) 材料一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面的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阔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作助教。三年的工夫,他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在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①。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马上上了辞职书,结果辞呈被退回来。大约有十分钟吧,他的主意已打定:“谣言总是谣言,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阔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作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的多了。不错,在许多的小事情上,他的确得到了帮助:什么缝缝纽扣,补补袜子呀,现在已经都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或者“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在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而瞟了丈夫一眼,声音并没提高,而腔调更沉重了些,“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小孩,也有了更多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秀华问他:“那么,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的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的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有……”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已经几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了,给他道谢。一边说着话,友人顺手的放下一筒儿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收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的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你等等!”秀华立了起来。“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阔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的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的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的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极快的他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噗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②,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的走过来,轻轻的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咱们必有办法。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小说1943年12月发表于《文风杂志》月刊,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说的阐进一“老是快活”的心态,是建立在他个人的主观想法上,所以注定不会长久。 B . 秀华提出许多计划时会对丈夫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这里主要是表现她的贤惠和周到。 C . 面对求援,阚进一告诉学生“这不是好来的钱”,说明他还是想让学生自己掂量一下再做抉择。 D . 结尾阚进一“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的话语,突出了他坚持做人原则和不向艰苦生活屈服的决心。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人公阐进一置身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小说正是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B . 小说以叙述和对话的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婚后面临的经济困境,这为后文写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 C . 小说标题“一简炮台烟”,既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强调了阚进一与妻子的冲突,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 本文语言具有“俗白”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中的“糊”,通俗直白,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
    3. (3) 小说不止一次写道阐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中主人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 (4) 有人评价:“主人公阐进一是理想青年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新青年的期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对未来新青年寄托了哪些期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节选自韩愈《师》)

    材料二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薪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暮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体,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 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就得孰失,必有能辩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B .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C .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D .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与成语“毋庸置疑”的两个“庸”意思不同:“作《师说》以贻之”与成语“贻害无穷”的两个“贻”意思不同。 B .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 . “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一般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类似于现在的杂文。《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说”比“论”随便些,《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D .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柳子厚墓志铭》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 柳宗元才识过人,声名大噪,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要投到柳宗元的门下,一致赞誉举荐他。 C . 柳宗元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散文。 D . 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遭际评价中肯。他认为柳宗元由于自身原因再加上没有人扶持,所以潦倒一生不被重用;但他同时也看到这种遭际对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的积极意义。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5. (5) 材料二第1段最后加点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④挂席:又作“挂帆”。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③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橙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的圣地。

    1. (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不精雕细刻某个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 . 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 . 诗人仰慕远公,而现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D . 本诗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
    2. (2) 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结合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师说》中,韩愈准确分析了士大夫们不愿意从师的心理:“。”
    2. (2) 《静女》中,表现抒情主人公未见到心上人时的一筹莫展、徘徊彷徨的句子是:
    3. (3)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善用比喻,其中有一处借以表现了自己脱离官场、终于获得自由的庆幸和欢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学生中不乏写作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希望文质装美,点点滴滴都“美味香浓”。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效果往往欠佳,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其实,“完美也可能令人乏味”。

    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要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闹体”书家,可至多成为“挑不出毛病”的文徵明,永远达不到王羲之____的妙境。当他们还在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赋予笔画自然物态,使其____,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不言自明。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和气度,而不是要求他们只刻意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馆阁体”?当然跟与自然____,与社会脱节,与缺乏对人生的思考紧密相关……

    (    ),“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让学生有机会和自然、社会、人生亲密接触,知道了大局才不会只求小局部;有了云蒸霞蔚般的“大气象”,才不会一味雕琢细节而落入____的“小蒸腾”。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炉火纯青  变化万端  隔离  繁花似锦 B . 炉火纯青  波谲云诡  隔离  繁花似锦 C . 游刃有余  变化万端  隔阂  目眩心花 D . 游刃有余  波谲云诡  隔阂  目眩心花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B . 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C . 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D . 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B . 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C . 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D . 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盲盒让人迷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但是,    ①    。盲盒消费浪潮之下,存在涉嫌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有地方消保委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件不同品牌的玩具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8件有安全隐患,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    ②    。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盲盒诱惑大家拿到隐藏软、集齐全系列,刺激非理性重复购买;人们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因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被不断刺激,过度消费……盲盒营销的商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更何况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懵懂无知,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
    2. (2) 请以“人们”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之与后面一句一起构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红烛》诗中以燃烧的红烛自比:“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动画电影《深海》则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台词:“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过寒冬和黑夜就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