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海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节选自韩愈《师》)

    材料二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薪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暮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体,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 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就得孰失,必有能辩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B .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C .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D .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与成语“毋庸置疑”的两个“庸”意思不同:“作《师说》以贻之”与成语“贻害无穷”的两个“贻”意思不同。 B .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 . “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一般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类似于现在的杂文。《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说”比“论”随便些,《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D .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柳子厚墓志铭》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 柳宗元才识过人,声名大噪,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要投到柳宗元的门下,一致赞誉举荐他。 C . 柳宗元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散文。 D . 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遭际评价中肯。他认为柳宗元由于自身原因再加上没有人扶持,所以潦倒一生不被重用;但他同时也看到这种遭际对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的积极意义。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5. (5) 材料二第1段最后加点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