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国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踏、歌唱、表演的一种综合。《乐记》上有一段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为什么要“长言”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情感的语言。“悦之故言之”,固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入腔和行腔)。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更进一步,心情的激动要以动作来表现,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谓“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也”。这种思想在当时较为普遍。《毛诗序》也说了相类似的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是说,逻辉语言,由于情感之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

    那么,这推动迈辑语言使成为音乐语言的情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代思想家认为,情感产生于社会的劳动生活和阶级的压迫,所谓“男女有所怒恨,相从为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显然是一种进步的美学思想。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量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

    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圈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木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盘唐之音。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音乐)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说,“宫披所传,梨园子弟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卑当时名士所为绝句”。王江宁三人旗事唱诗的传说等等,无不清楚地证实着这一点。后人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王世贞《曲藻》)。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俭期)、宋(之问)搞定形式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截、正统格式;七律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武,它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冤,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断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节选自李译厚《美的历程》)

    材科三:

    中国戏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声腔音乐在戏剧形式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因此,《乐记》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表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音乐,产生于人心所感。情感在心中激荡,外现出来便是声音;声音的符号显现就是音乐。因此,治世的音乐安详和顺,乱世的音乐怨感激愤,亡国的音乐悲凉哀苦。

    人间的音乐的生成和发展,与政局的安危、政权的兴亡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中国戏剧音乐的发展变化,证实了《乐记》的这一论断:舒缓祥和的昆山腔,发生于明代中叶政通人和之际;粗犷激越的弋阳腔,流行于兵荒马乱的清代初期。中国戏刷南北声腔的更替,更是王朝政洽、人心向背的寒暑计。

    人心,与人的生存状态相联系;而生存状态也从音乐之中得以表现。

    比如,中国大陆沿海一带,往往是经济的率先开发区,生活相对富裕,因此,那种清丽舒缓的音乐常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内陆深处黄土高坡之上,经济较为落后,人民相对贫困,因此,那种略带哀怨的、呐喊式的音乐,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节选自孙文辉《戏剧哲学——人类的群体艺术》)

    1. (1) 对文中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说新语》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可以理解为声乐因为最接近于自然,所以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高等级的音乐。 B . 《乐记》中“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可以理解为“歌”是“言”发展而来,言语不够表达,长言之,嗟叹之,于是歌唱产生了。 C . 《毛诗序》中“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以理解为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进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需要情感的推动产生飞跃。 D . 《曲藻》中“骚、赋难入乐……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可以理解为入乐和入俗是音乐与诗歌融合的两个要素。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的“乐”是一种综合艺术,不是仅仅指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综合的一种艺术样式。 B . 当异国曲调和乐器传入中原,传统的“雅乐”“古乐”中融合了新鲜元素,音乐也呈现出多元性,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 C . 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在诗歌领域,音乐渗透在以绝句和七律为代表的诗歌中,成为当时的流行。 D . 声腔音乐在中国的戏剧中占据着突出地位,戏剧音乐的发展变化也是王朝政治、人心向背的寒暑计。
    3. (3) 下列不能证明材料三第二段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 B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C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D .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
    4. (4) 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哪些因素促成了“盛唐之音”的出现?请依据材料二加以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

    生死交锋

    吕啸天

    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鹉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益。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开春之后,他受单子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瞟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

    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伍要统兵入慢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

    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载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

    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武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染急病,军医医治数日无效,已于天黑时分去世!”

    “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或扬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天助我也!”

    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健体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说若证实霍去病确实染病而亡,就赏赐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

    次日展,呼韩武扬令呼韩元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呼韩元的手下用胡语百般辱骂,汉军依然不为所动。

    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次竟挂起了免战牌,莫非主帅霍去病真遭不测?”于是他又调派了两万人马,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

    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

    忽听三声她响,秃柳营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其正是霍去病!

    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

    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新首。

    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

    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今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

    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发现汉军连夜撤军。

    “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

    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

    “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捐了五千人马,

    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撒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这真真假假的情况令匈奴军难辨真伪。呼韩武扬闻讽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

    注:【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骡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瀚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骡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漠北下起大雪,枪头发出育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汉军驻扎在秃柳营,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 B . 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制造悬念。 C . 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霍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 D . “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刻画出了呼韩武扬愤恨想复仇的心理活动。
    2. (2) 关于文中汉与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但结果却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 B . 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虚实,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 C . 汉匈两次交锋,“粗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这样的用兵方略可谓不拘一格。 D . 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雷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3. (3) 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 (4) 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本文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赞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赞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赞,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赞甚欢,木尝以宿嫌介意。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暖善,颇窃朝权,吉前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直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阔里疾苦。言甫以裴珀久在翰林,宪宗亲信,必当大用,遂密荐珀代己,自图出镇。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项,人受其患。

    八年十月,上御延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其间有谋议出于臣下者,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圪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绝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纯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乘政之后 , 人心疑惮

    (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

    材料二:

    鲌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章事 , 感出涕。谓增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增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翁然称吉甫得人。

    史臣曰:裴岫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均之拔擢 , 致朝班之或序:吉甫知岫之能别俊彦,珀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谓乎?

    (节选自《旧唐书·裴均传》)

    1. (1) 请选出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 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 B . 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 C . 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 D . 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因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因”意思不同。 B . “平章事”指官职名,从材料二可知,李吉甫担任的这一职务就相当于宰相。 C . 拔擢,指选拔提升,同样表示提拔之意的还有右迁、陟、升、进、晋等词语。 D . “其此之调乎?”的句式与《鱼我所欲也》中“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句式一致。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泌和陆赞担任宰相期间,对待李吉甫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对他赏识器重,后者对他降职贬谪。 B . 滑涣与刘光琦两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建议罢免两人官职,建议被采纳。 C . 李吉甫认为裴增长期在翰林院,宪宗很亲近、信任他,一定会受到朝廷重用,就多次公开举荐。 D . 李吉甫与裴增互尊互敬,互帮互助。裴珀有识人之智,他提笔列出的人才,都得到李吉甫的推荐。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间里疾苦。

      ②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兼政之后,人心疑惮之。

    5. (5) 材料二评价李吉甫是“经纬之臣”,请简要概括其“经纬之臣”的特征在材料一中的具体体现。
  • 4. 古代诗歌阅读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明月”二字,不仅点出题目中的“夜”字,还交代了演奏音乐的环境,朦胧月色与悠扬乐声相映成趣。 B . “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哲歇”两句,引导读者品味奇妙的无声之美。 C . “紫袖红弦”写出了弹筝人的美好;“自弹自感”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身心倾注于音乐、自娱自乐的情态。 D . “别有深情一万重”写筝声传达出了弹筝女的丰富情感,效果感人,含蓄蕴藉,给人无限遐想。
    2. (2) 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试分析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琵琶行并序》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2. (2) 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
    3. (3)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4. (4)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描写了乡村常见的声音,表现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5. (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与“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词人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6. (6) 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的诗句“”和出行方式的诗句“”,令人惊叹不已。
    7. (7) 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8. (8) 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2年春节期间,从央视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并不少,大有____之势。除了《只此青绿》,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戏曲签草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景观太极《行云流水》、武术短剧《乳虎啸春》、舞蹈《金面》等,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____。

    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各地卷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 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 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章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____的美学精神。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____,作品才能传之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火如荼   精彩纷呈   一脉相承   相辅相成 B . 争奇斗艳   精彩纷呈   一脉相承   相得益彰 C . 争奇斗艳   应接不暇   一以贯之   相辅相成 D . 如火如荼   应接不暇   一以贯之   相得益彰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各地春晚既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又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B . 各地春晚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保持以往特色的爆款作品 C . 一大批爆款作品被各地春晚相继推出,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D . 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小说《哦,香雪》一文中,火车开进了台儿沟,给“香雷们”带来了很多新鲜事儿,让她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但火车同时也带来了喧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