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师大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24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由于人们在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当社会接入新的信息技术时,就会产生信息技术富有者与信息技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概念的一个分支,是数字鸿沟在家庭层面的表现,也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还是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年轻群体都领先于年长群体,两代人的“地位”在网络世界发生颠覆。

    研究表明,微信作为了解数字代沟现状的一个视角,它的使用情况显示出较大的代际差异(见下表),无论是微信使用的功能类型还是功能数量,亲代与子代都有着明显不同。研究者通过对数字代沟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亲代年龄越大、子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子代年龄越大、亲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小。亲代年龄比子代高出越多,子代受教育程度比亲代高出越多,居住地发达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

    研究者还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数字代沟的出现而恶化,微信等新媒体也带来了弥合矛盾的契机。亲代坦然承认自己在新技术方面的不足,虚心向子代请教;子代欣喜地看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主动向亲代传授数字知识。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文化的反哺,可以有效地缩小数字代沟,也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数字反哺的背后,是子代指引亲代亲近数字社会的努力,子代与亲代一同消除数字话语体系中的隔阂,亲代也能感受到在数字世界中的体面与尊严,两代人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家庭角色与微信功能使用数交叉列表

    项目

    功能

    总计

    文字

    图片

    视频

    语音聊天

    语音

    视频聊天

    朋友圈

    转账

    付款

    购物

    定位

    亲代计数百分比

    126

    85.7%

    118

    80.3%

    53

    36.1%

    51

    34.7%

    81

    55.1%

    52

    35.4%

    108

    73.5%

    31

    21.1%

    42

    28.6%

    10

    6.8%

    3

    2.0%

    147

    子代计数百分比

    126

    98.4%

    118

    92.2%

    63

    49.2%

    55

    43.0%

    110

    85.9%

    87

    68.0%

    94

    73.4%

    83

    64.8%

    65

    50.8%

    59

    46.1%

    37

    28.9%

    128

    计数

    252

    236

    116

    106

    191

    139

    202

    114

    107

    69

    40

    275

    (取材于林枫、李博、朱秀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网课学习、远程办公、电子行程卡、电子健康码等数字化技术成为人类与病毒周旋的重要武器。然而,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部分老年人由于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数字化设备,在智能化的疫情防控中显得局促而尴尬。要尊重中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感受与权益,就要填平这道数字鸿沟,家庭内部的代际交流对此有直接影响。

    家庭场域内存在着一种“文化反哺”现象,即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文化传播。它是中国人反哺情结的存续,彰显着儒家孝道的深层内涵。伴随着数字鸿沟的产生,文化反哺也增加了新的形式,即“数字反哺”。

    要帮助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迈过鸿沟,数字反哺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家庭内部亲子沟通越好,数字反哺越是频繁、深刻。同时,数字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无论是亲代主动向子代请教,还是子代主动反哺,都能够让亲代感受到被子女照拂,也能让子代感受到被父母需要和尊重,双方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都会产生更加正向的感知。

    然而遗憾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数字反哺效果并不太理想。虽然在家庭内时有发生,但数字反哺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主要表现有:子代很少主动教授亲代如何使用数字服务,亲代往往是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才会向子女请教;很少有子女认为自己应当主动教给父母新的数字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认知落后于自己是由年龄带来的必然差异,况且向父母解释流行知识太费劲;对信息欺诈的预防、进行安全上网的指导,也总是在看到父母扩散不实信息或财物受损后才会短暂发生。究其原因,数字鸿沟的宽度更多和亲代的阅历、学历及其所处的同辈人际环境有关,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反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投入不足,诸多因素导致数字反哺大多停留在浅表层面。

    (取材于侯耀婕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代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B . 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C . 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减小。 D . 是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拉近两代人关系。
    2. (2)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字反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指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数字文化。 B . 可帮助年长一代很好地适应数字社会。 C . 在亲子沟通良好的家庭中效果更明显。 D . 其效果的根本保证是子代的投入成本。
    3. (3)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少。 B . 因两代人使用数量接近,“朋友圈”无法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 C . 使用微信时,子代与亲代相比,更多选择与生活便利有关的功能。 D . 新冠疫情的发展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急需弥合。
    4. (4) 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数字反哺”的效果,材料一更加乐观。 B . 材料二中的“数字鸿沟”均指“数字代沟”。 C . 两则材料都关注到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D . 两则材料都是从实际调查分析中得出结论。
    5. (5) 李明的妈妈请他教自己安装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李明认为太麻烦而不愿意做。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向李明说明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进行数字反哺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妈妈提出具体建议。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 , 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或者欲厚积而钜【1】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矩矱【2】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3】 , 又合当世之轨辙【4】 , 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

    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 , 而蹈吾之所失 , 岂不谬哉!吾家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5】 , 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 , 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思之!

    注释:【1】钜(jù),同“巨”,大。【2】矱(yuē),尺度,法度。【3】躅(zhú),足迹。【4】轨辙:指文章的规范。【5】绳武:引祖先之行迹以为戒慎也。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而俯首以矩矱也        避重 B . 乃其所尔尔          登峰 C . 不异人            不了 D . 吾自是亦不敢厚于汝矣    求全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尝汝为千里驹        吾家诗书发迹 B . 自癸酉科举之后        长懵懵者 C . 遂至匍匐归          潦倒差讹,略不少变 D . 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汝思之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

      我本来不打算去应考,但你的几位兄长,都来劝我

      B . 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

      还不能够于试场从容作文,悠然夺魁呢

      C . 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

      哪里只是期望你考中科第,用这点功名来光大我们宗族而已呢

      D . 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

      自己行事就荒谬反常,却只推卸说是命运不公

    4. (4) 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用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告诫儿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得”与“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5. (5)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自不量力

      ②手不释卷

      ③循规蹈矩

      ④好高骛远

      在张居正看来,儿子学业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是

    6. (6) 填写恰当的词句。

      在你看来,张居正是一个□□□□(不超过4个字)的父亲,理由是

  • 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高启【1】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才华高逸。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明了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且不染俗尘之处。 B . 颔联中“空”字传神地写出了月下梅花的朦胧之美。 C . 颈联中的“白衣宰相”,既指梅,也暗指诗人自己。 D . 尾联“回首”一句,诗人借梅表达远离名园的怨恨。
    2. (2)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B .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 C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D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3. (3) 本诗中“翠袖佳人依竹下”化用了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来传情达意。杜诗塑造了一位遭遇战乱、被丈夫抛弃之后仍坚贞自守的绝代佳人的形象。这一化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运用。(30分)
  • 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 (2) 山川草木、自然风物,常触发古代文人深远的情思。在昔日繁华今日荒芜的扬州城中,姜夔感叹:“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家族百年老屋项脊轩前,归有光感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 (3) 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 (4) 《六国论》和《过秦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原因,给后来者以警示的文章。《六国论》认为六国之弊在赂秦,《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5. (5) 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 5. 阅读下面几则《论语》中的语录,回答下列小题。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先进》)

    注释:【1】愈:胜。

    1. (1) 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两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请用“/”划出这两种断句,同时分别说明两种断句中“与”的含义,并解释全句的意思。

      断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词义:与

      全句意思:

      断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词义:与

      全句意思:

    2. (2) 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 , 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梁衡散文集《觅渡》)

    1. (1) 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塞满:四面八方到来的游客很多。 B . 虚静:冬日香山安静而令人空虚。 C . 骄傲:寒风衰草中松树傲然挺立。 D . 绰约:秋日香山红叶满山别有风姿。
    2. (2)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写香山春、夏、秋三季,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 B . 作者写苏轼夜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 . 作者用“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具有如诗如画般绚丽的特点。 D . 冬日香山,舍掉了春的妩媚,夏的丰腴,秋的绰约,因为它只需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热闹与繁华。
    3. (3) 联系全文,解释划横线语句的含义。

      ①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

      ②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

    4. (4) 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尾句的作用。
  •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批判性思维将是人类不会允许人工智能超越自身的关键智能之一。作为人类高阶思维的一部分,批判性思维是多层次的较为复杂的一种思维。它在一阶思维的基础之上增加至少一层思考,并通过对低阶思维的分析、评价和重建,将思维提升到意识反思的水平之上。(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理论上也可以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提高这种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机器人必须无条件服从人类,这一原则本身就要求智能机器人不能具有真正独立自主的怀疑和批判能力。(    ),人类不应也不会允许智能机器人获得这种思维能力。未来在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时,人类还得亲力亲为。

    1. (1) 依次在括号内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    又    由于    那么 B . 虽然    又    由于    因此 C . 虽然    并且  但是    因此 D . 如果    并且  但是    那么
    2. (2) 上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加以修改,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五、写作题(60分)
  • 8. 微写作

    2022年9月2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颁发C919大型客机型号合格证。从2007年立项到2017年首飞,再到完成取证,历时15年,国产大飞机攻坚克难,终于获准从事商业运营,即将翱翔于蓝天之上。

    请在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微写作,每篇习作均不超过150字。

    ⑴假设C919在2023年能够实现商业飞行,在满足各种飞行条件的前提下,你对C919的商业运营首飞日选择有何想法?请拟写一段建议书,就C919的首飞日选择提出建议。

    要求:建议明确,理由恰当,语言简明。

    ⑵请以我校学生会的名义,给“中国商飞”写一段致敬语,表达中学生对C919项目制造者的敬意。

    要求:敬意真诚,语言得体,体现思考。

    ⑶请以“晴空一鹤排云上”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或一首白话文小诗,抒发对C919即将翱翔于蓝天之上的感情。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 9.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⑴多年来,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能源、水利、电力等基建项目合作更为紧密务实。这些领域的合作项目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福祉,受到民众普遍欢迎,不少项目甚至成为“国家地标”,被印在纸币上。

    例如:

    巴基斯坦面额5卢比纸币——瓜达尔港

    斯里兰卡面额100卢比纸币——普特拉姆电站

    老挝面额20000基普纸币——南累克水电站

    阿尔及利亚面额500第纳尔纸币——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

    马拉维面额2000克瓦查纸币——马拉维科技大学

    科威特面额5科威特第纳尔——中央银行总部大楼

    塔吉克斯坦面额200索莫尼纸币——塔吉克斯坦国家图书馆

    ……

    这些项目都由中国企业建设施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或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奔跑,既可以是真实的运动状态,也可以用来比喻某种生命状态或社会样貌。请以“奔跑吧”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