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其骁气,凌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 . 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 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才可谁比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②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5. (5) 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 (2) 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 ,”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阁所见辽远阔大的暮秋景色。
    3. (3) 小刚到杭州西湖旅游,有一处景点请游客题字。小刚想了想,提笔写下了古人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句“ ,”。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长时间见不到彼此总是会给恋人造成困扰,甚至成为扼杀爱情的因素,但宋朝的秦观却不这么认为,他的理由是“”。
    2. (2) 游山玩水常常能引发人的思考,苏轼在游览了鄱阳湖附近的石钟山后,深深地感慨:如果“”,是不能获得事实真相的。
    3. (3) 古人在写作诗歌的时候很喜欢用到“倚”字。可以是人倚物,也可以是物倚物等等,比如“”,又如“”。
  •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事也?”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条例。秦府国司亦非官场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 , 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役已输,令全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复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阅 , 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中男:唐初规定百姓十六至二十一为中男,二十一以上为成丁。②国司:这里指国家的一个部门。③租调:赋税。④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是防止逃避赋役的措施。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亦非官A场B陛下C自秦王为D天子E国司不为F官物G其余物复H何所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

      ②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

    5. (5) 魏征反对征召中男入军的理由有哪些?请概括。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

    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

    (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材料二:

    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这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

    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

    (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4. (4) 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
    5. (5) 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 1. 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 《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下片重抒情,抒发了诗人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B . 《六月,我们看海去》以舒缓的节奏展示了青春生命力的旺盛,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 C . 张洁的在《我的四季》中将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D .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 1. (2023高一上·丽水期末)  学校将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补写活动前言

      经典诗文中的“自强不息”是一种旷达积极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发向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鼓励奋斗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宽慰失意者得失不惊、洒脱旷达;荀子的《劝学》“,无以至千里”,指引实干者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2. (2) 任务二:拟写活动文案

      宣传组为活动绘制了海报。请你为它拟写文案,要求:结合图案元素,体现活动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1. (2023高一上·丽水期末)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① 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 ② 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其肤 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④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 (1) 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④五亩大的住宅,用桑树种在这里,五十个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4. (4) 根据选文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种树方式

      种树后表现

      郭橐驼

      其培欲平

      他植者

      根拳而土易

      已去而复顾

    5. (5)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有言:“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甲文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乙文孟子提倡的治国之道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末) 课内文言知识考查
    1. (1) 下列各项对古今异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望美人兮天一方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2. (2) 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崖限当道者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