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15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国人在特殊地理环境中所产生的,通过一套礼仪制度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它是由历史长期锤炼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特质。

    乡土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 中国东面临海,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西北面则为茫茫沙漠和大草原。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 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被称为“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而是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居住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因为农业属于定居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重视查看天象、掌握节气,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生产生活所高度依赖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大都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先秦时,人们曾大量开发土地,后来发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必须要有节制,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在此后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知足者常乐”、限制技术无限发展的文化理念。

    当认真研究乡土性这一文化基因的特点时,就可以发现,钱穆、梁漱溟等一些民国时期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早熟的文化是有道理的,这种早熟的文化特征让中华文明具有发育不全的一面,因而造成了后来某些技术方面的脆弱;但另一方面,早熟又让中华文明具有直觉体验的先见性和超前性,而这正是当下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也是未来中国可以在世界领域里有所贡献的文化因素之一。

    “和”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 这种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是在先秦时期。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学派众多。 其中,孔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其落脚点主要是在人与人关系的相处上。老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管子关注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他说:“天地生人,以和而生;人于天地,以和为本;天地人和,各得其正”,他综合了孔子与老子等人的思想,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和”字来概括。 综观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其强调的任何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这个“和”也就是“和谐”的“和”。 环顾整个世界便会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天、地、人”不“和”,人和自然发生了矛盾,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发生了矛盾,等等。 因此,要做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做到“天地人和”,这是未来人类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基因讲究“和”,而中国古人是怎么做到“和”的呢?这必须从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文化体系来理解。 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中国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 中国古人把“乐”的根源追溯到人的生命深处,即心灵中。 音乐源于心,乐的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处流出的。 因此,中国古人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亦是艺术的本源,而所谓“心”,就是儒家的仁与德的流露与显现。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礼乐”就是通过仪式的规范来让人达到情感的、心灵的相通,从而达成一种“天地人和”的社会秩序。

    此外,“修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重视人心境界的陶养和塑造,读书人不论为官或无官,都信仰一种通过文艺手段流露自我性灵的方式,尤其是借诗、书、画来表达。 中国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自我的心灵陶养和塑造。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总是把人生的修养放在对于经济的追求之前,而且认为“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因此,其对经济人生总采取消极态度,对文化人生则采取积极态度。从中国的文化基因来讲,由于其对精神的追求超过其对财富的追求,因而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重视人生超过重视宗教的文明类型。这样的文化基因不能产生西方的宗教,也不能产生西方的科学。 这曾经是其短处,但在更高一层的追求高人文的时代,也许这一基因的优长能够得到发展。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5 月 4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质,在未来的世界领域里,中华文化基因的优长有可能得到体现和发扬。 B . “知足者常乐”的思想使得中国人早在先秦时就发现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意识到要通过限制技术无限发展来节制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 C . 孔子主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老子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管子主要关注人与天地的关系。这几种关系虽然落脚点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和”字。 D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定居性生产生活方式,是形成中国乡土性文化基因的重要原因。 B . 中国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 C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条件。 D . 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重视人生超过重视宗教的文化基因,是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3.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天地人和”的社会秩序的一项是( )
      A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C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 .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文化能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哪些“精神的力量”?
  • 2. 现代文阅读Ⅱ

    灾难

    星新一[日本]

    有个人养了几只老鼠,这几只老鼠是老鼠中的精品,犹如精灵一般

    这个人每天喂给老鼠美味的食物,并且精心地给他们擦洗身体。 老鼠一生病,他就异常担心,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老鼠跟他也非常亲密。天晴时他们在院子里愉快地玩耍,下雨天就在家里捉迷藏。他们还经常一起去旅行。他感到跟老鼠生活在一起非常快乐,但这并不是他喜欢老鼠的主要原因。他常常抚摸着老鼠的脊背,口中嘟囔:“如果没有你们,不知道我会遇到多少灾难呢!

    原来,老鼠有预知危险的本领。他正是注意利用了这一点,并且深入研究,发挥了作用。

    很久以前的一天,老鼠突然都从家里逃走了。 他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也就没命地在后面追。 朋友们也紧紧跟着他。 这时,大地震发生了。 真是幸运,因为是在外面,所以他幸免于难。要是呆在家里,肯定会被压在建筑物下。 即使不死,也会受重伤。

    还有一次,在他外出要上船的时候,老鼠在他的提袋里骚动起来,他立即收住步子,老鼠随之也安静下来。 结果,出航的船遇上了风暴,沉没在大海里。

    他像这样托老鼠的福而幸免于难的事还有好几回。他想着这些,对老鼠说:“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今后可要多多关照啊!”

    他喂食给他们吃。这时,吃食的老鼠显得惶恐不安。这是危险的预兆。

    将要发生什么事是火灾还是水灾不管它,赶快搬家吧。

    由于事出突然,他也就顾不得价钱的贵贱,胡乱卖掉房子,匆忙搬走了。 当然,受些损失也是没办法的。要是磨磨蹭蹭,碰上灾难岂不是更糟!

    乔迁新居后,老鼠恢复了常态。他稍事休息,就想弄清自己搬走后旧居到底发生了什么灾难。 于是,他往旧居挂了电话。

    “喂,喂,我是以前的老住户,想打听一下……”

    “什么事?忘了什么东西?”

    “不是,我是想知道在我搬走后,您那里有什么变化?”

    “唔,好像没什么。”

    “不会的,请您仔细想一下。”

    “要说嘛,就是您走后不久,住您隔壁的人也搬了。 就这样。”

     “是吗! 新搬来的是什么人? 一定是位可怕的人物。”

    他热心地问着。他想,灾难这时恐怕已降临到隔壁,自己要是不搬,无疑会被卷入事变中。但是,对方的回答很让他意外:

    “不,是位很和善的人。”

    “真的吗?”

    “是的。 他非常爱猫,养了很多。”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意深远。预知灾难是动物的本能,主人公却因此把老鼠看成“精灵”,困境中过分依赖外物是比天灾更大的灾难。 B . 叙事精巧。小说写了老鼠预言灾难的三个故事,叙事中详略得当、快慢有致、尺幅生波。 C . 形象生动。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形象。 D . 虚中见实。小说不追求人物的真实和故事的细节,带有寓言色彩,直击人性的盲点和社会问题。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没有你们,不知道我会遇到多少灾难呢!”交代了主人公喜欢老鼠的主要原因,呼应了标题,引出了下文。 B . “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映射了灾难频发的当今世界,体现了作品对时代的关照与担忧。 C . “啊?将要发生什么事? 是火灾? 还是水灾? 不管它,赶快搬家吧。”渲染主人公面对灾难时的慌乱。 D . “他稍事休息,就想弄清自己搬走后旧居到底发生了什么灾难。”表现了主人公的热心和善良。
    3. (3) 有人说文章结尾显得有些平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4. (4) 小说以“灾难”为题,意味深长。结合文本,分析“灾难”的丰富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 , 教而不诛;黄帝 , 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商君书·更法》

    1. (1)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有三处错误,找出来并将其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臣故曰(A)治世不必(B)一道(C)便国(D)不必法古(E)汤武之王也(F)不修古(G)而兴(H)殷夏之灭也(I)不易礼而亡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文中指后者。 B . 君,指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表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后者。 C . 不肖,多指品行不正,没有出息,如不肖子孙。 D . 文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同属我国古代“三皇五帝”之列。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鞅劝秦孝公在变法上要专断独行,不要和众人商议,这正是法家君主专制思想的反映。 B . 第二段中,秦孝公说:“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还要用礼来教化百姓。”可见,法家也信奉儒家的礼乐思想。 C . 文中辩论旁征博引,针锋相对,句式整齐,体现了法家散文思想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特点。 D . 文章以“孝公平画”开始,以“遂出垦草令”结束,故事完整,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②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5. (5) 从选文看,垦草令能迅速出台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①1959 年 6 月 29 日,毛泽东清晨登上庐山,写下这首诗。9月 1 日毛泽东致信《诗刊》:“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近日写了两首诗,也算是答复。”②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 ③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④陶令,即陶渊明,九江县人,其故居在今庐山西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动态入手,出句写山,对句写人,描写了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和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 B . 颔联紧承上联,实写登高所见所感,一冷一热,写出庐山清晨气候多变的特点。 C . 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云雾缭绕,波涛滚滚,既歌颂祖国河山壮美,也赞美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形势。 D . 这首七律融情于景,虚实结合,豪迈奔放,气势恢弘,极富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2. (2) 请鉴赏这首诗的尾联。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两句阐明了孔子关于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的辩证看法。
    2. (2) 《〈老子〉四章》中直指自我夸耀后果的两句是“”。
    3. (3) 《将进酒》中表现诗人藐视富贵利禄、借酒排解愁绪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归谬法常见于驳论文中,它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加以推论,引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____。 这种论证方法以退为进,能产生机智幽默而又犀利有力的表达效果。因为归谬法被反证法利用常常来否定反面观点,因而有人便将归谬法与反证法混为一谈。其实,____。反证法着眼于证明,而归谬法则立足于反驳。 此外,归谬法在被反证法用来否定反面观点时,只是在反证法整个论证过程的局部起作用,并不具备反证法的整体功能。 同时,____,反证法还常常用其他的方法如例证法来否定反面观点。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将归谬法与反证法区别开来,这对于更好地把握归谬法与反证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2个字。 
    2. (2) 请根据文中信息,给“归谬法”下定义,不超过 5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错误,找出来并做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①春天的遗爱湖就像是花的海洋。②从幽兰馆,到兰亭,再到兰舫,一路上鲜花盛开,美得一塌糊涂。③瞧,底下是黄灿灿的迎春,中间是灼灼的小桃,上面是匀净的紫玉兰,远处是风梳烟沐的杨柳,在那蓝得令人忧伤的天空的映衬下,遗爱湖“海陆空”立体怒放。④人在花海中行走,心似乎要飞了起来

    1. (1)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像是花的海洋”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间,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B . 思念像一曲余音袅袅的箫声,久久回荡在空旷的原野。 C . 他的长相像他的哥哥,人们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兄弟俩。 D . 像钱学森、钱伟长这样的科学家,一定会被人们铭记。
    2. (2) 如果把文段中划线句子(第④句)移到第③句的前面,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座右铭,古时指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铭文,现在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如:鲁迅的“早”,马克思的“思考一切”,狄更斯的“切勿飘飘然”,法拉第的“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苏步青的“今天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去做”,乔羽的“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等等。 他们把座右铭作为行动的指南,时时激励、警诫、提醒自己。

    如果让你从上述座右铭中选择一条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条呢?

    结合上述材料与自身实际,完成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