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黄冈月考) 文言文阅读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 , 教而不诛;黄帝 , 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商君书·更法》

    1. (1)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有三处错误,找出来并将其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臣故曰(A)治世不必(B)一道(C)便国(D)不必法古(E)汤武之王也(F)不修古(G)而兴(H)殷夏之灭也(I)不易礼而亡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文中指后者。 B . 君,指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表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后者。 C . 不肖,多指品行不正,没有出息,如不肖子孙。 D . 文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同属我国古代“三皇五帝”之列。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鞅劝秦孝公在变法上要专断独行,不要和众人商议,这正是法家君主专制思想的反映。 B . 第二段中,秦孝公说:“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还要用礼来教化百姓。”可见,法家也信奉儒家的礼乐思想。 C . 文中辩论旁征博引,针锋相对,句式整齐,体现了法家散文思想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特点。 D . 文章以“孝公平画”开始,以“遂出垦草令”结束,故事完整,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②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5. (5) 从选文看,垦草令能迅速出台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