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精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使人心动的,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安史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秦城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读清冷落的秋天,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他说“人高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今闻不已,矢其文德,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予,令德寿岂”,“迩之事父,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 .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 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 D . 《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B .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D . 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
    3. (3)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 B . 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 C . 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D . 《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
    5. (5) 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
  • 2. 现代文阅读Ⅱ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满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不值当,吃公家饭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根鞭子,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 , 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 , 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 B . 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 . 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人哪,是地养着呢”,也体现了爹特立独行的性格。 D . 小说使用了两次“浑然一体”,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 B . 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 C . 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深化了小说主题。 D .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
    3. (3) 小说中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4. (4) 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 , 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在法。

    (《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别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 ,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B . “幸”,意为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相同。 C . “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 . “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 . 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 . 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 . 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 (5) 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 4.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咏贫士》其四

    陶渊明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蔽覆乃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注】①斯俦:这类人物。

    1. (1)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中的“黔娄”是“安贫守贱”的典范,他应是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清介自守的高洁之士。 B .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句与诗人《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句表现的心志相仿。 C .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一句写出了贫士虽未体会到穷困至极点的感受,但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道。 D . 全诗语言自然平淡,但平中亦见警策、率真,体现了陶渊明诗歌平淡朴素与醇厚隽永的特色。
    2. (2)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黔娄对心中“道”的追求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和“”。
    2.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
    3. (3) 《老子》第十一章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作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的、地、得”在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却最不易让人觉察。这也不难理解。看大厨掌勺,人们总将目光聚焦于食材;品大家作品,我们往往关注人物描写,人家会觉得你特无聊。其实正确区分“的、地、得”,还真是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平时的表达中,要说清“的、地、得”的①____,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简言之,“的、地、得”始于唐宋,兴于“五四”,演变比较复杂。“的、地、得”在现代汉语中②____、分工明确,“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使用规则十分明晰。

    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地、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在少数。一方面,是一些内容平台、内容生产者对文字把关不严。另一方面,拼音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的流行,对“的、地、得”的误用客观上也起了③____的作用。在近十年的网络语言发展历程中,语言文字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汉语交际的正确道路,不在于无限加快的表达速度,也不在于过分强调的表达率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以“过分强调的表达效率”为开头,重组语段中画横线部分内容。(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雨露生物而霜成物”,①____。每年的这个时候,农人们都忙着秋收。江苏苏州吴中一带稻谷收割历来以霜降为候,晚稻及五谷杂粮得赶紧收割,以免不受霜冻之害。古谚云“寒露没青稻,霜降一齐倒”说的是寒露初到,稻穗已黄,接下来就等着冬闲时舂米了。②____,还得到菜地里忙活。山东一带有句谚语说“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后早晚温差很大,就会出现冻皮的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柿子也是霜降时节的一道亮丽风景,“霜打柿子红如火”,红彤彤的柿子如同灯笼挂满枝丫,③____。《本草纲目》云:“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古代文人此时还会按其谐音绘出“柿柿(事事)平安”“柿柿(事事),表达吉祥寓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 8. 语言文字运用Ⅲ

    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

    欧谛德谟克的诡辩违反了逻辑中的什么规律?请简要说明。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清•彭端淑《为学》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习近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