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精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使人心动的,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安史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秦城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读清冷落的秋天,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他说“人高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今闻不已,矢其文德,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予,令德寿岂”,“迩之事父,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 .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 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 D . 《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B .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D . 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
    3. (3)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 B . 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 C . 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D . 《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
    5. (5) 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