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复习:03 科举制...

更新时间:2022-04-23 浏览次数:55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2·西华一模) 近代历史学家邓嗣禹曾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所说的“考试”(    )
    A . 使平民翻身成为统治阶级 B . 有力的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C . 促使唐朝消除了阶级分化 D . 为平民提供公平竞争机会
  • 2. (2022七下·南宁月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A . 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B . 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C . 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D . 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 3. (2022七下·防城港月考) 科举制度在我国持续了约l300年,在中外历史上影响很大。其中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首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皇帝是(    )
    A . 隋文帝 B . 隋炀帝 C . 唐太宗 D . 唐玄宗
  • 4. (2022七下·泉州月考) 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 73 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 56 人,占 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 11 人,占 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 6 人,占 8.22%。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 .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 .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 . 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 5. (2022九下·高州月考)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在,乌聚云合。”“招天下之人”指的是(    )
    A . 察举制 B . 科举制 C . 分封制 D . 九品中正制
  • 6. (2022七下·高州月考) 《旧唐书·杨绾传》中提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隋书》中提到大业元年,隋炀帝的两道诏令中分别写到:“及学业才能,一艺可取,咸宜访采,将身入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由此可见(    )
    A . 隋炀帝设进士科是为了挑选全天下才子入朝为官 B . 隋炀帝设进士科只想吸纳社会最底层的文人寒士 C . 隋炀帝设进士科是对科举制选官标准的重大背叛 D . 进士科设立后,名门士族弟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 7. (2022九下·龙湖月考) 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著镇制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 .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 . 门网士族势力的衰落 D . 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 8. (2022·合肥模拟) “贤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西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材料中的“贤举之法”是指(    )
    A . 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 9. (2022九下·深圳月考)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却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材料表明(    )
    A .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B .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C .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D . 宋代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 10. (2022七下·高州月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 “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C . “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D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11. (2022七下·泉州月考) 下表所示的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6%

    15%

    4%

    17.2%

    24.5%

    46.1%

    A . 主流思想的变更 B . 制度变革与创新 C .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 社会经济的发展
  • 12. (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 “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掘此材料可知(    )
    A . 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B .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C . 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D . 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 13. (2022九下·民勤开学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这一创立于(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4. (2022七下·高港月考)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权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说明(   )
    A . 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B . 进士是做官的必备条件 C . 考取进土要耗费毕生精力 D . 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 15. 科举制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使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较之前更加公平公正。以下说法体现科举制特点的是(    )
    A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 .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 16. 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时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 . 中央集权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 17. 隋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 . 辛勤耕作 B . 参加科举考试 C . 经商致富 D . 作战立功
  • 18. 《百家讲坛》中在点评隋炀帝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益号,这可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    )
    A . 三游江都 B . 三征辽东 C . 营建东都洛阳 D . 创立科举制
  • 19. 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A . 汉武帝 B . 隋炀帝 C . 唐太宗 D . 秦始皇
  • 20. 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竞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 .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 21. (2021八上·南关月考)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这样一种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逐级选拔行政管理人才,具有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特征。这种制度是(   )
    A . 科举制 B . 三省六部 C . 行省制 D . 金瓶掣签制
  • 22. (2021七下·隆回期末) 下图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

    A . 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 23. (2021七下·古丈期末) 他在位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他是(    )
    A . 唐太宗 B . 隋炀帝 C . 隋文帝 D . 武则天
  • 24. (2021七下·龙岗期末) “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堂。”科举考试改变了古代读书人的命运。这一改变开始于(   ) 
    A . 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25. (2021七下·丽水期末)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或科学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B .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 C . 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D .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 26. (2021七下·龙岗期末) 下图是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这一名帖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A . 经济发展状况 B . 考试选官制度 C . 民族交往政策 D . 科技发展成就
  • 27. (2021七下·余姚期末)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说明隋唐推行科举制度的实质是(   )
    A . 选拔官员的需要 B . 促使社会阶层流动的需要 C . 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 . 推动教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 28. (2021七下·广安期末) “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就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29. (2021七下·蜀山期末)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改革税制和兵制。据此可知,唐朝兴盛得益于:(   )
    A . 社会稳定发展 B . 文化丰富多元 C . 制度创新发展 D . 对外开放包容
  • 30. (2021七下·蜀山期末) 钱穆说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之大效”。“此制度”是指:(   )
    A . 察举制 B . 科举制 C . 郡县制 D . 三省六部制
  • 31. (2021六下·高青期末) 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
    A . 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 . 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 . 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 D . 科举制度优于西方政治制度
  • 32. (2021七下·介休期末) 下列诗句与科举制有关的是(   )
    A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D . 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旎。
  • 33. (2021七下·大同期末)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 . 三省六部制 B . 科举制 C . 殿试制度 D . 行省制
  • 34. (2021七下·额尔古纳期末)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这种“最早的考试制度”正式确立于(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清朝
  • 35. (2021七下·阿荣旗期末) 下列对不同朝代的科举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南北朝时设置了科举考试 B . 隋朝完善了科举制,设置了武举 C . 唐朝时进土科逐渐成为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 D . 明朝的八股取士发挥了读书人的真才实学
  • 36. (2021七下·玉田期末)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   )
    A .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 . 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 . 对外开放,兼容并包 D . 诗人辈出,才华横溢
  • 37. (2021七下·秦皇岛期末)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我国实行了1300 多年的选官制度,下列俗话和诗词,与科举制有关的是(   )

    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风吹金榜落风尘,三十三人名字香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④朝为田舍郎,莫登天子堂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④
  • 38. (2021七下·滨城期末) “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弊端,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材料评价的是(    )
    A . 世袭制 B . 郡县制 C . 科举制 D . 分封制
  • 39. (2021七下·大余期末)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你认为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 . 从世家豪族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B . 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加强皇权 C . 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D .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 40. (2021七下·镇平期末) 下表内容是某学习主题的诗句摘抄笔记。其主题是(    )

    A . 百家争鸣 B . 佛教传播 C . 道教传播 D . 科举制度
  • 41. (2021七下·南昌期末)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孙中山语),以至于有人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 . 隋文帝———考试内容出自四书五经 B .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C .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 .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 42. (2021七下·东坡期末) 在唐代,科举出身的官员中,门阀士族的子弟仍然占据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来自于固有的社会地位,而是来自于后天的竞争。这反映了当时的科举制( )
    A . 有利于社会公平 B . 仍然由上层权贵垄断 C . 禁锢了人们思想 D . 扭转了尚武轻文风气
  • 43. (2021七下·阜南期末) 6月7、8日是我国高考的日子,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制度,请问这个制度是受以下那个制度的影响(    )
    A . 三省六部制 B . 科举制 C . 行省制 D . 郡县制
二、材料分析题
  • 44. (2022七下·高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公务员考试是中国国家行政机关选拔录用公务员的一种特定的人才甄别方式。我国自隋唐时期就有类似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材料一:“以试为选”大致确保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朝廷可得人才,士子可求机遇。

    材料二:(隋唐时期)考试是选官的基本途径,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籍与诗赋文章,普通人士只有通过寒窗苦读,才能实现跻身于社会上层的愿望,因此与考试相衔接的学校教育,在古代被看作是选拔人才的预备场所。

    材料三:“考试的巨大活力大大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诗、赋的繁荣无不与进士科重视文章辞彩有关,书法的繁荣也与以书取士相关。”

    1. (1) 请根据材料一提示完成隋唐“公务员考试”形成的过程:

      人物

      措施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设置②,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⑤制度

    2. (2) 材料一说明隋唐“公务员考试”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二说明隋唐“公务员考试”在教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材料三说明隋唐“公务员考试”在文化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 45. (2021七下·古丈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 (1) 结合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时对科举制度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这种制度到明朝时有了什么变化?
    2. (2)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 46. (2021七下·淳安期末) 有人将科举制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隋炀帝时正式确立 B . 唐玄宗开创殿试制度 C . 宋代科举开始僵化 D . 清代开始形成八股文
  • 47. (2021七下·红桥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期间,将“察举制”定为选官制度。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佛。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哪一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的八股取士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西汉到明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