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4-18 浏览次数:5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分×38道 = 76分)
  • 1. 有学者认为“神话的虚构是一目了然的;传说则包含有事实的成分,即使这成分很少。”据此理解,以下属于传说的是(    )
    A . 盘古开天 B . 元谋人 C . 半坡居民 D . 炎黄二帝
  • 2. 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

    A . 种植土豆,兼有饲养家畜 B . 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明 C . 阶级出现,形成早期国家 D . 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 3.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 .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C .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D .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 4. 下表是《左传》中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当时(    )

    公元前720年

    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公元前720年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A . 争霸战争频繁惨烈 B .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 . 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 . 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 5.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分封制在强化中 B .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 民族交融的推动 D . 兼并战争的加剧
  • 6. 有学者认为“北族和中国人的接触,始于前四世纪秦、赵、燕诸国与北方骑寇相遇,至6世纪末五胡全被中国同化而告终,历时约千余年。”据此可推断(    )
    A . 民族交融长期发生在北方 B . 战国至隋统一民族交融完成 C . 民族交融导致了种族同化 D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悠久
  • 7.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材料表明老子要教化人们成为(    )
    A . “见贤思齐之人” B . 至高至善的人 C . 顺“道”而治之人 D . 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人
  • 8. 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
    A . 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 . 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 . 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D .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 9.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 造纸术的推广 C .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 “书同文”的推行
  • 10. 下表所示为我国历史上几场有代表性的变法运动。据此推知表中评判改革成败的标准应是(    )

    变法运动

    变法内容

    结果

    商鞅变法

    编制户口,推行小家庭政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变法成功:商鞅被处死。但改革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穿胡人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改革成功。虽赵国最终被秦所灭,但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力量,推动了赵国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

    机构改革,赋税改革,科举改革,兴修水利……等

    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法令亦陆续被废止

    A . 措施是否完全得到了落实 B . 改革是否提高了国家实力 C . 改革是否推动了历史进程 D . 改革家是否获得君主重用
  • 11. 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郡)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可以(    )

    A . 说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君主专权制度 B . 说明秦代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的崇高地位 C . 为了解秦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度提供实证材料 D . 证明秦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
  • 1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 .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13. 据《史记》记载,“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表明,当时(    )
    A . 官营盐铁积弊严重 B . 经济政策亟需调整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 王国势力不断加强
  • 14. 下表为汉代公卿文化程度和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公卿中无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占比

    公卿中儒生占比

    汉惠帝

    11.1%

    吕后

    40%

    汉景帝

    33.3%

    汉武帝

    10%

    40%

    汉宣帝

    4.6%

    汉元帝以后

    70%——80%以上

    A . 儒生登上政治舞台 B . 治国理念的变化 C . 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 . 统治集团的好恶
  • 15.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经济发展水平 B . 绘画技术进步 C . 政治权力干预 D . 儒家思想影响
  • 16.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 .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 17. 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说明此类壁画?

                         

    图: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图:五台山佛光寺

    A .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 . 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 . 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 . 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 18. 在述及唐朝时期邻国、藩属国遗送留学生来中国时,相关史料均有记载。据此可知?

    史籍书目

    记载内容

    《太宋文武皇帝实录》

    贞观元年,……上谓使臣曰:“朕(太宗)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寻建学舍数百间,聚四方生徒。无何诸蕃慕善,酋长请遣子弟受业,许之……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一》

    “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遗子弟请入国学,圣堂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A . 儒家文化开始辐射东亚 B . 日本、琉球和遢罗落后 C . 唐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 D . 唐朝大力倡导朝贡贸易
  • 19.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私藏)弩一张,加二等(处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若化外人(外国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本国人),并受化外书信,知情容止(包庇)者,并绞。”这说明唐王朝?
    A . 刑法细密严酷 B . 加强边疆地区管控 C . 对外交往收紧 D . 重视维护国家安全
  • 20. 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著镇制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 .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 . 门网士族势力的衰落 D . 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 21. 从秦至清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 .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22. 唐代政府曾下令“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到了宋代,起楼限制放宽,邸店楼屋逐步向立体空间扩展。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
    A . 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建设 B . 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C .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 23.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材料体现了(    )
    A . 陆上丝绸之路欣欣向荣 B . 唐宋时广州的新发展       C . 南方地区文教事业昌盛 D . 广州加工制造业流行
  • 24. 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    )
    A . 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 B . 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C . 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 D . 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 25. 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26. (2021·紫金模拟) 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而"香药"等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形成这种产销格局的主要背景是 (   )
    A . 海上贸易的兴起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 消费市场的扩大
  • 27.   1273年,元政府刊刻《农桑辑要》,该书主要是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1313年,王祯的《农书》正式出版,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技术和江南水田精细作业的经验,对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农书内容的丰富,得益于(    )
    A . 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国家逐步实现统一
  • 28.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jù急),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元史·兵志》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唯兵一昼夜行四百里…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jī携带)文书以行。”据这两则史料可以推断(    )

    ①宋元时期通过驿站传递文书      

    ②政府设驿站加强与地方联系

    ③元朝开始设置驿站、急脚递      

    ④宋元时期,陆路交通发达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9. 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
    A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 .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C .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D .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 30. 传统观点认为,元末社会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元杂剧的衰落;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杂剧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分子地位发生变化;又有学者提出,剧本结构的弊端是元杂剧衰落的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元杂剧衰落原因的认识(    )
    A . 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B . 基于对其他剧种衰落的研究 C .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31. “武宗初宠东宫旧竖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视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社会矛盾尖锐 B .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 丞相权势膨胀 D . 监察制度的完善
  • 32. 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勾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
    A . 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 . 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 . 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 . 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 33.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北方气候差异 B . 人口增长的需求 C . 殖民活动的推动 D . 经济结构的变动
  • 34. 读《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简表》,从中可以得出中国古代(    )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北朝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撰写《齐民要术》

    宋应星

    明朝

    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

    李时珍

    明朝

    搜集、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编著《本草纲目》

    A . 科技一直领先世界 B . 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C . 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编写 D . 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 35. 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不同。如下表信息可以说明(    )

    时期

    两汉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文学形式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小说

    节选

    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残月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我见了女子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A . 不同地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 B . 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 C . 我国文学发展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D . 小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学形式
  • 3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 . ②③①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③④②①
  • 37. 在非洲帕泰岛的西游村有“杏林”世家,家族祖传医术是从郑和船队携带的海医学到的;当地居民从先前中国人那里学习中医,再结合当地本土的医术,创造出非洲式拔火罐。这主要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吸收了非洲文化 B . 丰富了中医内容 C . 传播了中国文化 D . 宣扬了明朝国威
  • 38.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 .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 .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二、综合题(第39题,12分;第40题,12分。共24分)
  • 3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材料一:

      

    材料二:

    记载或相关研究

    体现的时代特征

    莫高窟445窟菩萨伎乐线描图

    箜篌(kōng hóu)是拨弦乐器,东晋初年由身毒(古印度)传入我国,敦煌莫高窟中有箜篌图案的洞窟约127窟,其中唐朝67窟。

    ____

    材料三:

    ①北京人的打制石器

    ②魏碑

    《张猛龙碑》

    ③春秋战国的

    铁农具

    ④元朝

    宣政院印

    ⑤契丹货币

    ⑥清伊犁将军府

    1. (1)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大型礼乐重器,依据材料一,说出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中有关音乐的文物记载或相关研究,概括其体现的时代特征。
    3. (3) 从下面表格内的主题中任选一个,再从材料三中选合适的2个材料,用史实说明你选择该材料的理由。

      供选的主题

      所选材料(填序号)

      理由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民族交融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40.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教育和对人才培养、选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二:总体看,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仁义礼智信、尊老爱幼、淡泊名利、谦恭谨慎等。司马光的《涑水家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明朝《郑氏家规》提出:“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清代《申涵光·格言仅录》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

    ——摘编自陈晓红《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观》

    材料三:唐代、宋代各地书院分布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

    ——整理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以及儒学地位发生什么变化?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突出特点及意义。
    3. (3) 与唐代书院相比,指出宋代书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