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4-22 浏览次数:88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出土于河南郑州的彩陶双连壶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出土安阳殷墟的陶三通

    A .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B . 中原文化,底蕴深厚 C . 华夏古陶,技艺精湛   D . 彩陶工艺,源远流长
  • 2.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直都在不断传承中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少林武术,陈式大极拳,都源自河南,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陈式太极拳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这些说明(    )
    A . 我国很早就普及了竞技体育 B . 中华武术源于河南 C . 中外文明交流频繁 D . 中原文化兼收并蓄
  • 3. 《潜丘札记》记载:“河南郡在秦为三川郡,治荥阳县。故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这反映了秦朝(    )
    A . 统一车轨 B . 推行郡县制 C . 统一货币 D . 实行分封制
  • 4. 战国时期的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这反映出(    )
    A . 政治智慧,治国理政 B . 政治智慧,皆出中国 C . 治理国家,唯有法治 D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5. 近代历史学家邓嗣禹曾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所说的“考试”(    )
    A . 使平民翻身成为统治阶级 B . 有力的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C . 促使唐朝消除了阶级分化 D . 为平民提供公平竞争机会
  • 6. 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型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
    A .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 . 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C . 佛教艺术,绚丽多彩 D . 中原文化,古老悠久
  • 7.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记述了中国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的著作是(    )
    A . 《本草纲目》 B . 《伤寒杂病论》 C . 《天工开物》 D . 《农政全书》
  • 8.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且,条款中的协定关税是我们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的核心之一。材料描述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9.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民主”“共和”的形象。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 .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 . 推进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 保障了国民一律平等
  • 10. 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的人员构成统计图。从图中信息可知(    )

    A . 民间抗日群体是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B .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 . 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 11. 诗词不仅能够反映个人心理变动,也可以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因此诗词也可以作为中学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史料。以下诗词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遵义会议 B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淮海战役 C .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七七事变 D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南昌起义
  • 12. “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更好体现平等相待,和而不同、诚信正义、立己达人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外交的胸怀。”首次让世界感受到中国这种外交胸怀的是(    )
    A .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 1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农民工”“取消农业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词汇,生动地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立足点是(    )
    A . 强调平均分配 B .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 . 适应集体劳动 D .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14.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为“一起向未来”。这一口号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体现了“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的思维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理念。下列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属于中国倡议的是(    )
    A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B . “一带一路”建设 C .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D . 联合国成立
  • 15. 13世纪,中国人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使得欧洲航海家的寻金梦得以实现,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这段话强调的是(    )
    A . 中国文化的进步性 B . 阿拉伯人的桥梁作用 C . 文化交流的推动性 D . 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性
  • 16. 牛津大学在1167年因得到了英国王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其校徽的主体部分由三颗王冠组成,中间为一本展开的书。这反映了(    )
    A . 中世纪大学起源于行会 B . 经济发展推动大学产生 C . 中世纪城市孕育了大学 D . 大学受封建王权的影响
  • 17.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政治是按照英国的《权利法案》到美国的《独立宣言》再到法国的《人权宣言》这条线索走下去的,这条线也代表了当时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这条线的实质是(    )
    A . 对人类共同理想的反思 B . 对天赋人权的实践 C . 彻底打破了宗教思想的束缚 D . 对专制王权的制约
  • 18. 明治4年(1871年),政府推行断发令、废刀令、军队制服和洋服。在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这反映的明治维新的措施是(    )
    A . “殖产兴业” B . 废藩置县 C . “文明开化” D . 建立军队
  • 19. 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工厂劳动:同时,经济收入带动了女性消费习惯的变化,她们也开始关心杂志、戏剧及绘画,这些新变化让女性重新定位并认识自我。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 推动女性意识觉醒 B . 改变职工性别比例 C . 带动艺术产品消费 D . 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 20. “他如醉若痴,终日梦游于阿尔炎夏的烈日田野里,尤其着迷于最能表现金色田野的向日葵,从日出到日落描绘她的不同色彩和姿态,这也是他理想中……闪闪发光的鲜艳色彩。”材料中的“他”指(    )
    A . 贝多芬 B . 梵高 C . 巴尔扎克 D . 列夫·托尔斯泰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在汉代,蹴鞠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蹴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下图《宋太祖蹴鞠图》说明了蹴鞠是宋代初年军中之乐,是宋朝开国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竞技活动。宋人谈到蹴鞠的价值时称其不但能令人健身、愉快,还有助于领悟礼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古典式摔跤,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帝国出兵侵略希腊。占领者在征服希腊之后,将自己国家原有的摔跤和希腊式摔跤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创新,产生了希腊罗马式摔跤(如下图,两人进行摔跤对抗)。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把摔跤列为比赛项目。12—13世纪,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摔跤成为人们强身自卫的手段。

    ——摘编自《古典式摔跤》

    1. (1)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蹴鞠与希腊罗马式摔跤的相同之处,并概括体育活动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2. (2) 请举出一个你所熟悉的奥运体育项目。你在观看这一体育项目时能感受到怎样的体育精神?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期望落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战乱的泥潭中。

    ——摘编自《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革命的历史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别国革命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把自己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引向胜利发展的道路,就不能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讲的某些个别论断或制定的行动纲领,而必须从本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出发,与时俱进,因地因事而变,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初中国苦难深重的史实。
    2. (2) 请为材料二中的思维导图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指出用思维导图整理史实的优点。
    3. (3) 任选材料二中的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 23. 请结合下列图片中的事件与所处的时代,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事件与所处时代的联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历史开端就伴随着殖民统治。随着殖民地开拓,欧洲移民来到美洲并移植了宗主国的教育。但与宗主国相比,北美殖民地的教有是远远落后的。随着北美独立,在消化融汇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美国的教育体系。美国政府在国力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大量选派政府官员、学生到欧洲各国考察留学。南北战争后,吸收外国精华,提出独创并引导世界潮流的新教育思想和制度。

    ——摘编自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

    材料二:彼得(注:俄国沙皇)兴办各类世俗教育机构……要求贵族子弟每人必须学会一门外语和数学,否则剥夺其贵族称号的继承权,他积极创建各类技术院校,包括航海学校、算术学校、炮兵学校、土木工程学校、医科学校等。

    1. (1) 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在独立战争前后教育事业有何巨大变化。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3. (3) 综上所述,你认为应该如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史上,欧洲各国有众多的思想者一直在为实现欧洲统一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然而,直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血流成河的惨剧之后,欧洲人才痛定思痛,开始脚踏实地,向欧洲统一迈进。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材料三: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没有退缩,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美卫生健康共同体!

    ——摘自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使欧洲开始迈向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2. (2) 据材料二呈现信息指出美国和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的变化趋势,并说明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