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等七县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3-30 浏览次数:1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 1. 它是中国第46项世界遗产,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它是(   )
    A . 都江堰 B . 万里长城 C . 大运河 D . 莫高窟
  • 2. 有人将科举制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隋炀帝时正式确立 B . 唐玄宗开创殿试制度 C . 宋代科举开始僵化 D . 清代开始形成八股文
  • 3. 唐朝时期书法和绘画艺术成就斐然。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举办一期“唐代书画展览”。下列人物作品可以参展的是(   )

    ①颜真卿    ②苏轼    ③欧阳询    ④吴道子    ⑤阎立本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②③④⑤
  • 4. (2020七下·西城期末) 小丽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后做了如下总结。其中③属于(    )

    A . 历史原因 B . 历史意义 C . 历史过程 D . 历史结论
  • 5. 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6. 《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 重文轻武 B . 武将专权 C . 文武并举 D . 宦官专权
  • 7. 北宋初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制其钱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置副宰相分割相权 B . 派文臣当知州 C . 解除禁军将领统兵权 D . 地方设置转运使
  • 8.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诗中写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歌反映了(   )
    A . 南宋定都汴州 B . 南宋与辽议和 C . 南宋偏安江南 D . 南宋与西夏议和
  • 9. 下列有关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 .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C . 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D . 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 10. 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百姓生活中可能经历的有(   )

    ①在娱乐场所“瓦子”中观看演出 

    ②阅读《马可•波罗行纪》,了解欧洲

    ③男女老少赶集,参加各种庙会 

    ④日落闭市,市民纷纷离开商业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 . ①③④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 12. 北宋司马光的史学名著被宋神宗御批“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这部史学著作是(   )
    A . 《史记》 B . 《水浒传》 C . 《资治通鉴》 D . 《三国演义》
  • 13. (2020·苏州) “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其人民‘有汉唐之民而加多’.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就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内了。”这个王朝是(    )
    A . B . 北宋 C . D . 元朝
  • 14. 比较学习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型水利,促进了经济交流 

    ④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5. 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   )

    ①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    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6. 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是(   )
    A . 秦朝的郡县制 B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 元朝的行省制 D . 清朝的军机处
  • 17.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如图所示示意图中①、②处填写合理的是(   )

    A . ①设置台湾府 B .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C . ①设置驻藏大臣 D . ②实行金瓶掣签制
  • 18. 有历史学家指出:“明清时期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下史实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 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 B . 颁布“禁海令”,限制海外贸易 C . 推广了玉米、甘薯等作物 D . 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分化严重
  • 19.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出现了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 . 考古学兴盛 B . 文化专制加强 C . 阶级矛盾尖锐 D . 传统文化没落
  • 20.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下列哪一项作品属于昆曲代表作(   )
    A . 《牡丹亭》 B . 《红楼梦》 C . 《窦娥冤》 D . 《天工开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 21.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材料二:如表所示 

    序号

    史料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 (1) 材料中的皇帝是谁?依据材料指出该皇帝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说明其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及治理效果。
    2. (2) 写出史料①中历史事物的名称和用途。指出史料②的作者、称誉及其诗歌特点。
  • 22.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复杂,各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两宋存续期间,一方面与辽、夏、金及蒙元之间的民族战争几乎伴随始终……另一方面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通过榷场贸易、使团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推进着相互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虞云国《大宋史视野下的民族关系》

    1. (1) 写出图中A、B两处政权名称及其所属民族。据图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民族关系呈现的基本状态。写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并指出其优秀品质。
  • 23. 文明因交流互动而发展,文明因封闭自守而衰落。回眸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列举材料一中唐朝时期“宗教往来”的两件重要史实。
    2. (2) 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地位和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严重危害?
    4. (4) 综合上述材料,以古为鉴,谈谈你对国家对外交往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