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初夏的雨不似春雨那样____,也不似秋雨那样。初夏的雨如一个性情爽利之人,风风火火,自由洒脱,甚至有几分野性与蛮横(hèng)。(A)那种爽利、洒脱和野性,无限的让人感到青春活力。生命本来就应该这样充满自由和____。

    仲夏,暴风骤(zhòu)雨一夜未停,午后去河边散步,地上已经满是积水。路边的花坛里,到处是水汪汪的。那些吸足了雨水的树叶,绿莹莹的如翡翠一般,在风雨中左右飘摇,像一个个喝醉酒的汉子。池塘里的荷花经过雨水的冲洗,像襁褓(páo)中的婴儿惹人喜爱。(B)紫薇和月季的花朵都很坚强,它们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雨珠,显得愈发妩(wǔ)媚动人。

    (C)忽然,伴随着一声高亢的鸟鸣,一只鸟儿如闪电般掠过眼前,倏尔又消失不见了。(D)啊,这是什么鸟,在这样的大雨中,还在兴奋地飞翔?它是否也像我一样喜欢在雨中漫步?那尖厉的叫声一直萦绕在耳畔,让我不禁想起史铁生笔下的雨燕,在黄昏中把天地都叫得____;想起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暴风雨中高傲地飞翔。

    在这样的大雨中漫步于河边的林中,我恍惚觉得,似乎回到了遥远的童年。那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高大的杨树已落尽杨花,子规声声啼鸣,金色的麦浪开始翻滚,火热的夏之大幕,正____……

    1.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4. (4) 文中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1. (2024·广州模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 , 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瑰丽的艺术宫殿。 B . 多少年来,几代执着的中国人殚精竭虑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C . 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遗闻轶事,断章取义 , 终著成《史记》一书。 D . 广东加快湾区融合发展,就像驶向更宽广海域的大船,鼓满风帆、一气呵成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 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 506 矿。506 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 “你知道 506 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 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 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⑩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⑪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⑫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⑬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⑭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⑮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⑯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⑰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⑱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 (1)  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充满了童真童趣,极富感染力。文章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 (3) 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从描写手法的角

      度)

      ②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 (4) 本文结尾说:“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从穿越千载、与先贤共话“强汉盛唐”,到根植传统优秀文化的网络文学远播海外;从古典文献中____游戏策划灵感,到在历史古迹中____帝王将相指点江山的逼真场景;从在优秀文化中____文艺创作的情感价值,到将生活____于传统文化……如今,《上新了,故宫》《只此青绿》等一批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艺术节目相继走红,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②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兴盛,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离不开亿万儿女的守护与传承,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相较于将中华传统文化留存在书本里、尘封于展柜中,乏人问津、日渐蒙尘,我们要在当代语境下发扬传承传统文化,用现代话语方式提练优秀传统文化意涵,让传统文化传承更富动态和生命力,吸引观众欣然向往之。

    ③而传承传统文化【A】繁荣文艺创作【B】就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C】让其以浙的形式展现出传统的美好【D】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艺的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不是抱残守缺,而要推陈出新,在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自我突破、突破自我,让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活起来”,更好服务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④“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艺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创作需要有活力也必须生机勃勃。”众多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信心和职业抱负,领悟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与文化艺术价位,创作更多体现中国风格的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以这些作品为窗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传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向世界传递历史悠久、自信、现代的中国形象。

    1. (1)  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从古典文献中____游戏策划灵感,到在历史古迹中____帝王将相指点江山的逼真场景;从在优秀文化中____文艺创作的情感价值,到将生活____于传统文化 ……

    3. (3)  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而传承传统文化【A】繁荣文艺创作【B】就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C】让其以新的形式展现出传统的美好【D】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艺的繁荣兴盛。

    4. (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5. (5)  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色

    林宝珊

    ① 童年的幻想长着翅膀,承载过所有孩子的梦。但我们往往并不满足于幻想。

    ② 十几年前,一个夏天的晚上,几个小孩,搬着凳子坐在屋外纳凉。屋子后边有一座小山丘。低矮的小山丘就(   )在黑色的夜幕中,像大地沉默、孤独,而又爱思考的脑袋。我们望去,山被夜晚染成浓重的黑,浓郁得像是即将滴落的墨汁,默不作声。“山是黑色的。”经过了漫长的寂静,妹妹突然指着黑的一处,十分肯定地判断。爷爷微笑着点点头。

    ③ “不对!山是绿色的,山上有小草,有小树,还有小竹子。它们都是绿色的。”爷爷仍是点头不说话。

    ④ “山是黄色的。秋天的时候光秃秃一片。”

    ⑤ “你们说的都不对。我觉得,山是红色的,草丛里的覆盆子可好吃了!”

    ⑥ 一说到吃,我们开始馋了,吵着要去摘覆盆子,一下子就把问题忘光了。

    ⑦ “去吧,去看看山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爷爷晃动手里的蒲扇。

    ⑧ 我们争相跑起来,欢呼着,在路灯的照耀下,像一群笨拙的小鸭子,小心翼翼地沿着山路爬上了矮小的山坡。

    ⑨ “咦,月亮是黄色的,就像奶酪一样。它的光洒在山坡上,所有的东西都被照出了原本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的花朵,有翠绿的树叶…“我想,山坡居然能装得下这么多东西,真神奇。

    ⑩“呀!这儿好多覆盆子,还有桑!”弟弟跳了起来,高兴地指着桑树。

    ⑪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蹲下去摘了满手。大家行动起来,一边吃、一边摘,打闹着,叫着、笑着。

    ⑫ 邻居家的孩子,扯着衣裳,兜了满身的桑。红色的汁液打湿了衣摆,将蓝色的衣服染成了紫色。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衣服,又看看手里带着叶子的桑,显露出苦恼的神色。

    ⑬ 这时候,有人提出应该收集一些东西,拿回去继续我们的(   )。孩子总是不服输的,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假思索。于是,我们将手里的覆盒子和桑田衣服兜起来,满满当当的,走起路来更加仔细,生怕漏掉了里面的月色和夏风。

    ⑭ “我们继续找找吧,看看还有什么颜色。”“小侦探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屏气凝神,垂着头认真搜索。

    ⑮ 终于,在树荫下、草丛里、小溪旁,我们找到了心目中最能够代表山的颜色的物什,然后,兴高采烈地拿到爷爷面前展示。有的拿出了绿色的叶子,有的掏出了粉红的花朵。我们都围在爷爷身边,七嘴八舌地说着话,像一群归巢的鸟儿

    ⑯爷爷脸上挂着笑容,十分耐心地倾听,时不时点点头,用蒲扇为我们扇风。

    ⑰这时候,邻居的男孩儿瘪了瘪,颜有些委屈地跳出来:“我的衣服都被弄脏啦!”

    ⑱“哇,好神奇,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⑲“是啊,多么美妙的紫色,就跟画上去的一样。”爷爷说。

    ⑳于是,男孩儿问:“那这是山的颜色吗?”

    ⑳“是,也不是。”爷爷开始卖关子。

    ㉑“山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它应该是(   )的。但是四季为它穿上了衣服,日月为它点缀了光彩。“我得意地说。

    ㉒“没错,你说得很好。”大家都投来愤惯不平的眼神。我享受这种目光,为爷爷的夸奖而感到开心,并且产生了一种错觉--山的颜色是专程为我而生的。

    ㉓我们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说的才是正确的,大家互不相让。

    ㉔爷爷把大家搜集的东西放在桌面上,朝我们招了招手。“瞧,这些都是你们喜欢的颜色。懂了吗?”“我喜欢什么,山就是什么样的。”弟弟举着小手,昂着头。爷爷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点了点头。妹妹大呼小叫起来:“那我想要五颜六色的山,很漂亮、很漂亮的山,要它发芽、开花、结果,要它越来越高大!“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看着妹妹。她又露出羞怯的表情,挠了挠头。

    ㉕爷爷缓缓地讲:“只要你们愿意去做,把这些想法变成真实,山的颜色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到那时候,山的颜色,就成了山的景色,就成了山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山色。“我们坐在小凳子上,瞪大了眼睛。

    ㉖“不如明儿就去种树吧,来年春天就是一片绿色。”“不好不好,太单调了。”

    ㉗“顺便种点杨梅,明年夏天领你们去摘。酸酸甜甜的暗红色!”“就知道吃!”

    ㉘大家都心满意足起来,尽情地畅想着自己喜欢的山色。蒲扇摇动,晚风习习,梦里有山的身影。

    (有删改)

    1.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为文中第⑮段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4. (4)  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点头”分别蕴含的情感。

      ①爷爷脸上挂着笑容,十分耐心地倾听,时不时点点头,用蒲扇为我们扇风。

      ②“我喜欢什么,山就是什么样的。”弟弟举着小手,昂着头。爷爷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点了点头。

    5. (5)  请谈谈你对文章第㉕段中爷爷说的话有着怎样的理解。
  • 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天的树,在我眼里分明更像一个一个的人,身zī清傲孤绝,沉默的模样像极了一位位寡言的君子。曾有人说,气象是一种心态,一种味道,需要灵气,需要时间,需要磨lì……需要在时间中慢慢修炼。这些灰色的意象,往往给人更沉稳的暗示。冬天的树可不就是这样?曾经枝繁叶茂,待到秋风起,叶落归根,该离开的都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唯有与血脉相连的枝柯,伫立在路的两旁,挺立在荒野里,咬着牙与寒风抗争,在岁月里默默无言。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身zī              磨lì     枝

    2. (2) “义无反顾”中“顾”的意思是(   )
  • 1.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②它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④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1. (1) 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2) 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3) 第④句中“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的“在”按照词性划分属于词。
  • 1. 阅读下文, 完成各题。 

    关注父母

    我不是孝顺女,总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____,从不知感恩,还时常惹他们生气,顶嘴耍赖也不以为过。但有几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并觉得无论怎样的真情实意,只有表现出来才是最真实的。

    去年爸爸70岁生日,我送了一块语言报时表和两瓶酒给他。爱酒的他____要把那两瓶普通的花雕酒留下等远方朋友来时共享,手表则立马戴在手上。尽管自动报时声把他折腾得一宿没睡好,但平时遇到熟人他仍会乐颠颠地按一下,告诉人家是女儿送的礼物。一天,我见他不停地按表,就嗔道: “这样很费电池。”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 “我觉得就像你在告诉我几点钟……”我猛地感悟:这不仅仅是千金难买的慈父童心啊!

    去年,我心血来潮,忽然拉上母亲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歪打正着,那天是母亲的生日。看着看着,她打起瞌睡来。我捅捅她,问她好不好看。她没睁眼就答: “好看,好看,这么热闹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呢!”尽管不识字的她把故事理解得南辕北辙,但这并不妨碍她事后与老姐妹反复津津乐道。其实,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

    过年了,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父亲惊奇地问:“你发财了吗?”一句话问得我双眼____:我为父亲的知足而感动,为自己多年来对双亲的忽略而羞愧。曾几何时,做儿女的我们,习惯了对别人慷慨大方,而不善体恤父母,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愿为父母洗一只碗……下班回家,放松肢体,等待父母送饭菜上桌; 在外受气回来,举止粗鲁,余波殃及双亲,使得父母赔上不少小心……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等待父母的爱和关怀,而不知回报,哪怕是父母给予的千分之一。也许,父母之于我们,抚养的辛劳,成长的牵挂,是我们难以偿还的,但不要轻视一声真诚的问候,一个尊敬的举动,一点____和关注。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它会照亮父母的晚年。益对的人工马上动手,给我们的父母一份关注,一份体谅,一份惊喜。 

    1. (1) 根据上下文语境,将下面词语填入文中①—④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2. (2) 试分析下列句子

      ①你怎样理解第二段中“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这句话?

      ②任选角度品析“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这句话,说说好在哪里。

    3. (3) 本文通过三个事例,阐述了一个中心。请从文章中找出能反映主旨的关键语句,归纳整理后写下来。
    4. (4) 请从你自己的角度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关注父母”。 (至少说出三条)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个题。

    父亲的秘密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 , 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 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

    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 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惟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 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 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 (1) 第1段加点词“破烂不堪”在文中的意思是
    2. (2) 第1段划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
    3. (3) 第13段最后用了省略号,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写一段话。
    4. (4) 请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并提供例证。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九(二)班陈柳学习好,工作好,人品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B . 十四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在北京萍水相逢 , 共叙别后之情。 C . 小说家最好的住所是哪里?是人迹罕至的孤岛小木屋,还是众声喧哗的公寓。 D . 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