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

    硕鼠①(节选)

    硕鼠硕鼠,无食我添!三岁贯②女③,莫我肯顾。

    逝④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⑤得我所。

    【注释】①硕鼠:大老鼠。比喻统治者贪得无厌②贯:侍奉③女:同“汝”,你④逝:同“誓”,发誓(⑤爱(yuán):乃,就

    1. (1) 下列诗歌与本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2. (2) 结合注释,说说你对"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中"逝”字的理解。
  • 1. 古诗文阅读

    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邛崃②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③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 , 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④之,不知其巨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予每至溪上,縠纹⑤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习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马、任二公尝建“灌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溉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杨公耳味:杨仲琼,大理知府,四川耶人。③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④狎易:异常亲近。⑤毅纹:形容溪水微波如皱纱。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或写法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2. (2)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3. (3) 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与《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影布石上”一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 1.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故被称为“诗三百”。到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一日 B .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其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C . 《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他和白居易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位唐代散文家。 D .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称谓来代替。垂,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弱冠,表示十八岁已成年;花甲,指六十岁。
  • 1. 阅读

    开学已近一月,时光匆匆流逝,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新芽冒尖,春花吐蕊,空气中弥散着自然的香气。我们跟着语文课本穿越时空:同江南水乡的小伙伴们一起月夜行船,在乡间摆脱一切束缚和jī(  )绊,怅Wǎng(  )烟消云散;唱着“信天游”回延安一睹革命圣地的岁月变迁,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到黄土高原,感受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的热烈,也静享鼓声夏然而止后的宁谧;打着灯笼洞察世间美好,领会人情世故,体悟吴伯箫愿为马前zú(  )的意志和热情;跟着靖节先生寻访世外桃源;见证君子对淑女的思mù(  )与追求。

    1. (1) 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括号里的汉字。

      jī(  )绊  怅Wǎng(  )   马前zú(  )  思mù(  )

    2. (2)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1. 八年级(1)班将要举行“倡导低碳生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 (1)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②因为这一意识对社会的意义很大。

      ③因此,近年来,低碳生活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④节能减排、过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

      ⑤另一方面,低碳生活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反会使我们的环境更舒适。

    2. (2) 下列选项对“低碳生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为做好低碳环保的宣传,某同学尝试写标语,其中横线处未完成,请你帮他完成标语的拟写

      标语:画山描山,不如植树养山;歌水颂水,不如

    4. (4) 在活动中,班长草拟了一份倡议书,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①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②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庭,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为此,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

      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空调等电器设备,做到人走电停。

      ⑤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

      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携起手来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⑦八年级(1)班

      2024年3月

      ①句子有语病:

      ②标点符号有错误:

  • 1. 阅读

    民航飞机上为什么没有降落伞

    苏椰

    ①每当提到民航事故,总会有人要问,民航飞机上,为什么不给乘客准备降落伞。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航空公司偷工减料。互联网对此给出的解释也不少,但无论怎么解释,总会有人提出各种诘问。实际上,在民航业内,这早有定论,并不存在什么争议。

    ②飞机在飞行中发生事故,我们分成两种情况来看。先假设这架可怜的飞机失控了,其实这是非常稀罕的事儿,对于现代民用客机来说,要想完全失控还真不容易。完全失控意味着,要么飞机进入了无法改出的危险状态,要么就是爆炸了、机身没有办法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就像调酒师手中的摇壶,乘客完全无法站立,更不用说跳伞。

    ③然而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都是仍然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通俗地说,飞机无论出了什么事,最后都会落地,飞机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举例来说,加拿大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在40000英尺的高空燃油耗尽,依靠无动力滑翔最终成功迫降,无一人受伤。美国阿罗哈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机舱突然完全破损,前半段机与仅剩下地板,仍以过山车的外表迫降,仅失去了一名没系安全带的空姐。这是因为现代飞机的动力和控制系统,通常都有多套冗余,如果排除严重的人为失误,出现伤亡性事故的机率极小。波音747有四套液压操纵系统,坏掉三套仍然能正常控制,波音777有两台发动机,只要一台工作就能越洋飞行。如果飞机没有失控,按照正确方法进行迫降,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出现伤亡的机会是很小的。

    ④而跳伞可就不同了。在一个摄氏零下40度,严重缺氧的高度,一个既不是超人也不是007的普通人,抱着“有总比没有强的心态”,打开舱门造成客舱失压,然后抱着降落伞从接0.8马赫的飞机上跳下来,他可能既不会拉伞,也不会着地动作,也不知道落在什么地方……可以想见这个生存机率有多大。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架发生事故、正在迫降的飞机上,给你一副降落伞你想跳吗?

    ⑤如果你不想,这就是本文给出的答案,一个理智的人,在危机情况下会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不是跳下去总比听天由命强。因为此时你并不是听天由命,站在你身后的,是100年来无数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有经过大量应急训练的飞行员团队。也许有的人说,我就不相信科学,就不相信技术,就不相信飞行员,我就相信我自己——那这就是一种癖。放弃安全来满足乘客的癖,这就不属于航空公司该做的事了。

    ⑥还有的人会举出这样的例子,有的飞机在发生事故后,在低空盘旋了很久才坠毁,这个时间完全可以跳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飞机盘旋并不是为了等死,而是在寻找迫降的机会,成功迫降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迫降失败都是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发生的,在这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据以往的数据未看,这种可能性也不会高于3%。所以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并不具有说服力,用过去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去指导未来,也很难成为有效的做法——你把今天的彩票头奖号码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得到明天的头奖。所以,即使在飞机上准备了降落伞,在不能未卜先知的情况下,贸然跳伞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⑦所以,民航飞机不需要降落伞。

    (选自《科学松鼠会》,有改动)

    1. (1) 下列关于民航飞机上不备降落伞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 (2) 第③段“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3. (3)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4) 第⑥段中“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指什么?你赞同这种看法吗?简述理由。
  • 1. 结合你读过的《经典常谈》,按要求答题。
    1. (1) 《经典常谈》的作者是,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史、子、的顺序。
    2. (2) 《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下面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BC中的哪部经典?请做选择。(填选项)

      《①》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得靠它。民众的《②》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在思想的演进中,卜筮所笃信的人与天地鬼神的感通,从最初的宗教化和神秘化,逐渐被哲学化和德性化了。《③》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A《尚书》 B《周易》C《说文解字》

       ②

  • 1. 现代文阅读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灯笼腰身糊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了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选自《人生与处世》)

    1. (1) 下列关于父亲与灯笼的事,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2. (2) 结合语境,简要赏析第⑤段的划线句子。
    3. (3) 下列对第⑨段的划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 (4) 概述文中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什么启示?
  • 1.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②悠哉悠哉, 。《诗经·周南·关雎》

    ③兼葭采采, 。《诗经·秦风·兼葭》

    ④土地平旷, 。陶渊明《桃花源记》

     ,胡为乎泥中? 《诗经·郑风·式微》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⑦王勒《送杜少府之任写川》一诗“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作者孟浩然借用钓鱼之事来表明希望得到引荐心情的诗句是 , 。

  • 1. 古代诗文阅读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户,连臂而至。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①,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②电,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③,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娃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④一字,几尽一刻,飞乌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选自袁宏道《虎丘记》,有删改)

    【注】①栉比如鳞:如齿鱼般密集相连。②雷辊(gǔn);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③分曹部署;这里指箫管和歌喉,④度:吐露。

    1. (1) 用文章原句补全下列对话。

      小语:我感觉袁宏道笔下的百姓特别可爱,“”一句表现出城里的男女老少关系亲密,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参加歌会,热闹极了。

      小文:我觉得他不仅会描写人的动作,还善用比喻激发人的想象,

      "两句话不仅表现出人多,还增添了色泽,让我眼前出現了百姓鲜艳的衣着。

    2. (2) 对袁宏道所写的民俗内容,小贵、小林两位同学出现了分歧,读完文章你更支持哪一方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 (3)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