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物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八下·宜丰月考) 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的原理,从减弱噪声。

  • 1. (2024八上·海淀期末) 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 . 凝固 B . 凝华 C . 熔化 D . 液化
  • 1. (2024八上·重庆市期末) 下列现象中的“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湖中游客的倒影 B . 立竿见影 C . 风光摄影 D . 如影相随
  • 1. (2023八上·和田期末) 如图是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请在图中作出光在水中大致的折射光线。

  • 1. (2024九下·南宁月考) 小关同学在澄碧湖公园湖畔散步时,看到了湖中的鱼,其实是光的 所形成的鱼的虚像,像的位置会比鱼的实际位置要 些。(选填“深”或“浅”)
  • 1. (2024八下·南宁开学考) 白天天晴时,我们在校园树荫下的地面上常看到一些圆形光斑,关于光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 . 光斑是树叶的实像 C . 光斑是太阳的实像 D . 光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 1. (2024八下·南宁开学考) 唐代卢全《月蚀》诗:“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烂:光洁灿烂)诗句中描述的“烂银盘”是月亮在海水中的(选填“实”或“虚”)像,是由光的形成的。
  • 1. (2024·灵山模拟) 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古称鸢)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描述:“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指的是(  )
    A . 响度 B . 音调 C . 音色 D . 回声
  • 1. 如图1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 (1) 安装此装置时应(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进行;
    2. (2) 图2是同学们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选填“甲”或“乙”);
    3. (3) 如图3所示,是ab两个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分析图像及实验过程,可知:

      ①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a小组所用的水的质量比b小组的(选填“多”或“少”);

    4. (4) 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和开水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在人的皮肤表面(填物态变化名称)(选填“吸热”或“放热”)将导致皮肤严重烫伤,所以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 1.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 (1) 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 (2) 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3. (3) 保持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cm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实像;
    4. (4) 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5. (5) 将凸透镜重新移回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具座70cm刻度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取走光屏,在这两个凸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也可以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生活中的望远镜就是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此时看到的像相对于蜡烛来说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