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
  • 1.

    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后.某科学小组同学对于“含氧化合物制氧气“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Ⅰ.只有含氧化合物才能作为反应物制氧气;

    Ⅱ.任意一种含氧化合物都可以作为反应物制氧气。

    【已知】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如下:

    ①2H2O22H2O+O2↑ ②2KClO32KCl+3O2↑ ③2KMnO4K2MnO4+MnO2+O2

    对于以上观点,该小组同学决定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加以证明.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 (1) 【探究一】针对观点I,大家一致认为不需要设计验证实验就可直接判定该观点是正确的。

      ①他们判定观点Ⅰ正确的理论依据是 。

      ②除上述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反应物以外,请你再列举﹣种能分解生成氧气的非金属氧化物 。(填化学式)

    2. (2) 【探究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三种物质以及试管(主要成分是SiO2)、酒精灯、铁架台等必要的仪器.请从中选择合适的药品及仪器,从含氧物质加热能否产生氧气的角度,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证明观点Ⅱ错误.

      上述对照实验的方案是: 。(要求写出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

    3. (3) 【评价交流】比较①、②反应原理可知,两者都需要MnO2作催化剂,但KClO3需要加热;比较②、③反应原理可知,两者都需要加热,但KClO3还需要催化剂,根据上述分析,对含氧化合物制氧气,归纳槪括出一个新的观点(观点Ⅲ)。

      观点Ⅲ:含氧化合物若能作为反应物制氧气, 。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3·路桥模拟) 钙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有时需服用钙片满足人体需求。钙片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 与胃酸(含有盐酸)反应后钙才能被吸收。钙片究竟是吞服好还是咀嚼好呢?某项目小组就“颗粒大小对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探究。(不考虑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器材:秒表、电子天平、量筒、烧杯、锥形瓶(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块状石灰石、颗粒状石灰石、粉末状石灰石、10%稀盐酸溶液。(建议:石灰石取8克,稀盐酸取50毫升)选择合适的器材,写出本实验的步骤。

  • 2. 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1. (1) 如图所示,甲的实验现象:“在水下取出试管口的橡皮塞,试管内”;乙的实验现象:“气球慢慢”;丙的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小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强(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 (2) 小慧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小慧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小慧的补充实验中改变的因素:将甲实验中的换成
    3. (3) 小聪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你来帮他完成:

       

      小聪的第一方案

      小聪的第二方案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4. (4) 探究收获 同学们总结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判断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也可以来判断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 (2023·衢江模拟) 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小科同学在研究了气体检验专题内容后,认为气体检验的关键是干扰气体的界定,判断标准是对后续实验是否会产生干扰,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解决“气体检验”类问题建构了如图所示思维模型:

    [模型应用]有一瓶气体,可能由O2、CO、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小科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瓶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吸氧剂能吸收氧气而变色。

    [实验设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已略去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通入一定量氮气;③通入该气体,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步骤③实验过程中,A装置无现象,B和F装置出现白色沉淀,E装置中出现光亮的红色物质。

    [实验结论]该气体由组成。

    [实验反思]装置C和D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环节。

    [实验改进]小江同学认为,原气体中的CO2对CO的检验不会产生干扰;于是从简约装置、节约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去掉B、C、D装置,也能达到检验CO2的目的,你认为小江的具体做法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