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2024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18 类型:三轮冲刺
一、语言知识运用
  • 1. (2024·岳池模拟)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niàng)      骗(kuāng)      澈(chéng)      自吹自(lěi) B . 然(è)      染(xuàn)      鸣(gáo)      咄逼人(duō) C . 当(gòu)      劣(zhuō)      自(jìng)      然大悟(huǎng) D . 裂(jūn)      杂(cān)      古(gèn)      歇底里(sī)
  • 2. (2018七下·东区期中)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署名    深宵    屏嶂    至死不懈 B . 踱步    怪诞    默契    一泻万丈 C . 碾压    污秽    震竦    情有可原 D . 憋住    塌败    惧惮    历尽心血
  • 3. (2022·鞍山)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青春的旅途也不会______。

    ②大数据背景下,帮助学生______人格,树立正确三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③所谓正直,从来______称量别人的天平,______丈量自己的标尺。

    A . 一帆风顺  建立  不是  而是 B . 一路平安  健全  既是  也是 C . 一帆风顺  健全  不是  而是 D . 一路平安  建立  既是  也是
  • 4. (2022九上·无锡月考)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块民国三十六年募捐重修东林书院的纪事碑,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款者的名字和钱款数,_______是不是与面前的这座书院有着某种割舍不开的渊源呢?

    ①实业家们经历坎坷,发奋图强,为国为民,孜孜以求。

    ②与东林党人忧时救世、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③募捐者中以杨氏、荣氏、薛氏三姓居多,数额也最大。

    ④他们有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轨迹:读书入仕,成为儒商,弃绝官场,兴办实业。

    ⑤这三个家族不仅是无锡巨富,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也是很值得一提的。

    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巨子为什么出现在无锡?

    A . ①②⑥③⑤④ B . ①②③⑤④⑥ C . ③⑤⑥①②④ D . ③⑤④①②⑥
  •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 .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 . 2024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D . 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诚聚力量信赢发展——共建网络诚信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7月15日至16日在长沙举行,八方来宾齐聚,共话诚信,共盛举。为期两天的大会,9场活动硕果满满,500余位行业嘉宾共谋新时代网络诚信之道,助推网络诚信建设破浪前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这场网络诚信建设的年度盛会落下帷幕,湖南进一步校准网络诚信“风向标”,汇聚网络诚信“正能量”,织密网络诚信“防护网”,画好网络诚信“同心圆”,共建共享网络诚信新空间。

    1. (1) 上述材料是一则新闻,请简要概述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 (2) 小语想借用诚信的故事组成一副对联来宣传诚信的价值,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上联:商鞅立木,信义著天下;

      下联:

二、现代文阅读
  • 7. (2024·武汉模拟)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锤炼语言

    铁 凝

    ①作家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怎么锤炼呢? 方法之一就是不停地阅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阅读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 还是从书本上来。而且,书本还可以帮助你消化你所拥有的生活。

    ②最初读书的时候,还是应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读。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有了基础之后,读书便越杂越好。比如写小说不要只读小说。作家贾大山说,因为你没有吃过烙饼,没吃过米饭,你也说不出馒头是怎么个好吃。只有当你吃过了烙饼、米饭等等,有了比较,你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馒头。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都可以增强我们语言的表现力。

    ③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 比如契诃夫写的这句:“他的下巴颏就像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本来是一个很可爱的形象,可要是长在这么一个官僚的脸上,多么令人恶心!短短一句,这个力度就有了。这种大家的表现力是了不起的。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

    ④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就是说,你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可是,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那么,如果你不让这个山整个的出来,可以有云层,有雾来遮挡这座山,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这种手法要高明得多。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⑤有些作家常跟我说,怎么说一件事越说越没意思呢? 具体的描写是有意思的,但是小说里有些事要交代清楚。交代的过程最不好写,所以叙述语言的锤炼很重要。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更应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说话,关键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说法。只有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说法,语言才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只用来平实呈现对象,而不能生动表现形象。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1. (1) 作家为什么要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阅读是作家锤炼语言的路径之一。 B . 阅读可以帮助作家获取间接经验。 C . 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 D . 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生活经历。
    2. (2) 作家应该怎样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 阅读的起点可以是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 B . 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可以逐渐扩大、变杂。 C . 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 D . 阅读时应从写作角度研读作品的表现方式。
    3. (3) 关于“锤炼语言”的价值,作者表达了哪两点看法?
  • 8. (2024·昭平模拟) 现代文阅读Ⅰ

    央视发布的2024龙年春晚主标识和吉祥物在第一时间登上了微博热搜,也引起了小语的关注,为此他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古代先人把龙当作图腾来敬畏和崇拜,以求云雨,润泽万物。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更迭,龙开始兼具强烈的政治意义。而后,龙马精神、笔走龙蛇等衍生词的出现,又赋予了龙文化独特的审美旨趣。传统的中国龙,凝结古人智慧,承载民族信仰,精神底蕴丰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材料二】

    十二生肖中,唯有龙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形象。它在国人眼中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是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瑞符。古语有云:“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鹿角象征长寿、牛耳象征名列魁首、前额高耸象征聪明智慧、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

    【材料三】

    【材料四】

    甲辰龙年是不是可以再次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理念,来呈现春晚的主标识?

    顾永江及团队开始寻找适合承载龙年气象的字,“有没有两条龙”三条龙这样的字?一经搜索居然真有,当时就特别地兴奋。它(“龘”字)的读音也很好,念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顾永江接着说道:“龘'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的创作灵感落地后,顾永江又设计了几个版本,最终导演组选定了以“九叠篆”作为美学符号的设计方向。所谓"”就是笔画在结构上的装饰性转折、均分,印文刻制可分为五叠、六叠、七叠......“儿是数之终”统称九叠篆。龙年主标识设计最终呈现足有十八叠之多。

    顾永江把金字拓宽,压缩留白,红底填充进去,张力瞬间拉满,就好像是民族的血脉。“我甚至感觉到有血液奔涌,流淌过百转千回,融进了这个'龘'字。有那么一刹那,我想到了我们的民族,也曾饱受屈辱,但始终百折不挠。”顾永江又发现,这个图形经过线条粗细的处理以后,很像一个“芯片”,就再度强化了这一意象,让其呈现出金属光泽度。“从九叠篆到中国芯,用传统与科技镌刻出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

    (节选自《央视文艺》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五】

    ①那么,“龙辰辰”的设计灵感又来自哪里?这也要从“头”到“尾”说起。

    ②“龙辰辰”的鼻子参考了绿松石龙形器鼻子的外形特征。绿松石龙形器巨头蜷尾,鼻头突出,身躯起伏有致,仿佛正在蓄力向天腾跃,形象鲜活生动,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

    ③“龙辰辰”眉、肩的灵感来源云纹铜禁。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它的主人是“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之子,器物本身处处彰显着“大国制造”的实力。粗细不一的铜梗如编织中国结一般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展现了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的魅力。铜禁禁体四周的l2条龙形兽,昂首吐舌,挺胸凹腰,器物造型奇特,工艺复杂精湛,被专家认为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失蜡法大型铸件。

    ④“龙辰辰”取何尊上云雷纹浮雕作为“龙辰辰”腹部标志性纹饰,将青铜礼器何尊上的扉棱解构为龙脊结构,以符号化表意“中国龙”的厚重历史。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尊体上篆刻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这里的“中国”意思是“国家的中心”。

    ⑤“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鎏金走龙。鎏金走龙背脊呈锯齿状,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画鱼鳞纹,是一条器宇轩昂的“小细龙”,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以鎏金走龙的脊背和尾脊作为“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结合龙鳞延至龙尾,展现出神性与飘逸之感。

    ⑥“龙辰辰”爪的灵感则来源九龙壁。九龙壁属于古建筑照壁的一种,古时也称“隐壁”,用来界定空间范围,防止院内景象被一览无余。我国现存著名的九龙壁有三座,分别在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其中,北京故宫九龙壁级别最高,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是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两座九龙壁上的龙均为五爪,“龙辰辰”的五爪也源自于此。

    ⑦此外,“龙辰辰”的配色进取大然、炽、颜霞、玉瓶、春辰等中国传统色。“赖霞拂朝,苍烟懵夕”霞色代表了红色的云霞,代表旭日初升时霞光万丈的青春色彩。春辰是冰雪初融,草木萌动的颜色,它所属的青绿色系正是东方青龙的代表色。青龙是中国古代天文四象之一,代表着春天、希望和生长,也赋予了“龙辰辰”冬去春来、辞旧迎新的蓬勃生机。

    ⑧集众多国宝于一身的“龙辰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灵动之美和雅正之气。

    (节选自《央视新闻》公众号,有删改)

    1. (1) 小语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准备向爷爷奶奶解说主标识。以下解说与材料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主标识的图案是一个“凝”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因为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所以被定为春晚主标识的主视觉符号。 B . 主标识的图案设计为“九叠篆”,“龍”就是笔画在结构上的装饰性转折、均分,因“九是数之终”,所以将每个“龍”字折叠九处,“龍”字最终足有十八叠之多。 C . 设计者进行了金字拓宽、压缩留白处理,用红底填充之后,再对线条粗细处理,这样主标识的图案看起来就很像一个“芯片”,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D . 主标识的红底象征民族的血脉,奔腾汹涌,流淌过百转千回,融进了这个“龍”字,寓意我们的民族,虽然曾饱受屈辱,但是始终百折不挠。
    2. (2) 小文看了小语收集的材料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中分析最正确的是( )
      A . 传统的中国龙凝结古人智慧,承载民族信仰。龙由图腾崇拜到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义和独特的审美旨趣,一直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B . 龙不是真实存在的,是智慧的先民选取不同动物的各个部分,分别赋予其特定的寓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吉祥形象,是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瑞符。 C . 顾永江设计的龙年春晚主标识在寓意上更侧重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精神的赞美和祖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强大的自豪之感。 D .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西周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上,尊体上刻铭文“宅兹中国”中,这意味着“中国龙”有着厚重的历史。
    3. (3) 学习了以上材料后,小语对标识和吉祥物的设计颇有心得。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帮他归纳总结设计标识或吉祥物的三点要诀。
  • 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

    张嵚

           ①中国古代野史演义里一个常见的豪横桥段,就是“炫身高”。

           ②比如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但凡牛人出场,都要报身高。白脸曹操身高七尺爱哭的刘备身高七尺五寸,猛张飞身高八尺,红脸汉子关羽身高九尺。出场没多久就领盒饭的华雄,同样有九尺高。按照现代标准,哪怕最矮的曹操,身高也达到2.3米,放篮球队里可以做中锋。“身长九尺”的关羽,身高更是近3米,“温酒斩华雄”那一仗,等于是两个“三米大汉”在血拼……而放在正史记载里,许多古代人物的身高,也是让人一换算就吓一跳:比如《史记》里的西汉开国功臣那食其,出场时就是“年六十余,长八尺”。这何止是个“高阳酒徒”?简直是个巨型大汉。周游列国的孔夫子,也是个“九尺有六寸”的大汉。也就是说,如果把古代名人组个团,那就是个能碾压篮球明星的“巨人团队”。这震撼一幕,也让很多“历史票友”发出“古人个子真高”的感叹。有些好事者还开启“沉痛反思”模式,追问“为什么中国人变揍了”。相关的奇谈怪论,多年来衍生不断。

           ③不过,古代的度量衡换算,其实和现代出入颇多。比如秦汉至三国时期的“一尺”,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0.33米,相反只有0.23米左右。这么一换算,许多古代名人们看上去无比豪横的身高,也就大大缩水;曹操1.6米,刘备1.73米,张飞1.8米。倒是关羽、华雄、孔子等人,拥有着2.07米以上的身高,即使放在今天,也算是巨人。而比起正史、野史里记载的数据,真实的古代中国人身高又是什么样的?首先比较准确的,就是考古数据。以北京西屯基地的考古数据为例,当地共发掘出从汉代至明清年间的400多座墓葬。以墓葬里的人骨标本推算:此地汉代男性的身高在1.44米到1.54米之间,即使是相对较高的清代男性人骨标本,其身高也只在1.59米到1.6米之间。即便是《三国演义》里“比较矮”的曹操,放这里都称得上高。

           ④在历朝历代的古代军队里,身高常常是硬性条件。比如战国时代的战车兵和骑兵,对于身高都有严格要求。《六韬》里记载说,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40岁以下的士兵。骑兵则要“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可见除了要强壮能跑,“七尺五寸”同样也是硬标准。那“七尺五寸“又是多高呢?按照泰汉时代的废量衡,换算过未约为1.73米。

           ⑤发展到“国家养兵”的两宋年间,那些享受着优厚待遇的“大宋禁军”,入选时的硬性条件同样是身高。宋朝禁军的身高,从“五尺五寸”到“五尺八寸”分为5个等级,以宋代度量衡换算,也就是在1.71米到1.8米之间。之后的元明清三朝的军队,也基本沿用了这个选兵标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俏坑里,兵马俑的平均身高,也在1.77米左右。也就是说,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1.7米,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

    (选自《读者》2022年第2期,有删改)

    1. (1) 选文标题“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有何妙处?
    2. (2)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比如葵汉至三国时期的“一尺”,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0.33米,相反只有0.23米左右。

      ②也就是说,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1.7米,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

三、古诗文阅读
  • 10. (2024·涪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报父仇。少间,狼来,逡巡唤之,江不动。无何,摇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者。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坚卧以伺之。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智井而归。至夜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将龄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细视之,真白鼻也。大喜,负之以归,始告母。从去,探智井 , 得二狼焉

    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 (1) 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母寝                 俟:等待 B . 报父仇                冀:希望 C . 明                     既:已经 D . 将龄腹               意:神情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B . 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C . 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D . 江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3.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于江的乡民,为报父仇,与狼搏斗并杀狼的故事。 B . 于江本想把那两只死狼拖回家,因为害怕吓着母亲,就把狼扔到了枯井里。 C . 于江共杀死了二只狼,但只有那只鼻子是白色的狼才是领头杀他父亲的狼。 D . 作者称赞于江为杰出的人物,认为他不是有勇气,只是有与众不同的智谋。
    4. (4)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

      ②母泣从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 11. (2024·湘潭模拟) 古诗词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苏辙先写了《怀渑(miǎn) 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顺便抱怨了一下近来的生活之苦,而苏轼为了安慰弟弟,便写下了这首诗回赠弟弟。渑池,今河南渑池县。②老僧:即指奉闲老僧。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jiǎn);   跛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联将人生比作鸿雁,即使落在雪地上留下痕迹,可是还得继续飞行,至于哪里,鸿雁似乎考虑的不多。所以后来也就有了“雪泥鸿爪”这个成语,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B . 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人事无常,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雪泥”“指爪”的具体化。 C . 此诗的重心在后四句,理趣十足,且后四句的感受具体地表现在前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D . 苏轼认为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2. (2) 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2. (2024·江西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行路难》中,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艰难,寓含无限悲慨的诗句是:
    2. (2) 《岳阳楼记》中,使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3. (3) 《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场面,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四、名著阅读
  • 13. 根据《骆驼祥子》一书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 (1) 有同学用起伏的曲线展现祥子进城后的经历,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

    2. (2) 同学们针对《骆驼祥子》中“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这句话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学甲:祥子最后的惨状,确实不是他的过错,都是社会将他驱逐到走兽中的。

      乙同学:祥子是自己把自己变成走兽的。

五、写作题
  • 14. (2024七下·德阳期中) 小作文:

    故乡,一个永恒的话题,引得无数文人竞相传唱。请你以“故乡”为主题,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表达你对故乡的某种感情,150 字左右。

  • 15. (2024七下·衡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