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4-03-26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 “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中央和红军安家延安后,由于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条件十分艰苦。延安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有力支持了抗日前线。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摘自习近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

    材料二:

    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并走向成熟,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与抗日战争时期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党中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经过战略转移,最终落脚陕北。毛泽东在落脚陕北、走进延安后,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1935年12月,他撰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形成的基础。1936年12月,他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奠定了党的正确军事路线形成的基础。1937年夏,他撰写了《矛盾论》《实践论》这两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奠定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形成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出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经过延安整风,全党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对毛泽东的理论创造和取得的成就高度认同。党的七大把这一科学思想概括为毛泽东思想,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它的成熟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把革命理论变为具体实践时表现出的政治品格、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

    延安时期全党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是在各级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凝结升华而成的。延安时期,我们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行参议会制度、民主选举和“三三制”,真正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陕甘宁边区政府坚持一切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实行符合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只见公仆不见官”,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民主廉洁的政府,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身作则、与人民同甘共苦、敢于真抓实干、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信任和爱戴。例如,毛泽东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常常出来散步,在散步的路上,他只要遇见了老农、羊信、小商贩、赶车人等,都主动打招呼,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每逢年节,中央机关都要安排一些文艺演出,毛泽东总忘不了派人通知周围的老乡也一起来看,而且要求机关干部和部队战士坐后面,让老乡坐前面。不仅如此,“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灯前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这是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公仆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延安,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给群众拜年、帮群众修水渠、救治“小马驹”等感人故事广为传颂,也涌现出众多像白求恩、张思德那样的英雄楷模,还有献身革命、为民服务的“五老精神”以及大生产运动中以22个劳模为代表的劳模精神等。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积极发展公营经济,建立合作社并扶持其发展,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发行边币、稳定金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拿出整个财政的四分之一发展教育,改造巫神、倡导中西医合作、建立医疗合作社、推动卫生下乡等,使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每一个共产党人心中生根发芽。

    延安时期全党培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略者把我们党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重点,加之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停发了给八路军的军费,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陷入严重困难,几乎到了被困死、饿死的地步。面对这种困难和危局,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军队、机关和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有力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解决了自身困难,支援了抗日前线。三五九旅将士“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以“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英雄气概,用短短3年的时间就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与此同时,我们党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在陕北,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成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课堂笔记本用。对中国共产党人这种艰苦奋斗、勤俭廉洁的精神,斯诺断定这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这支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延安时期,我们党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有力开展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有力应对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重庆谈判等重大挑战,有力领导和指挥了全国革命斗争,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留下了延安精神这一永放光芒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自郭建明《延安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延安精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B . 延安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因为党有“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传统,有“向荒山野岭要粮”的英雄气概。 C . 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等著作,奠定了党的正确政治和军事路线形成的基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D . 延安时期,地方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凝结升华而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
    2.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年延安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号召,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今天,我们依然不能丢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B .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坚持一切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实行符合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一大批领导干部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 C . 延安时期,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公营经济、发行边币、实行民主选举等一系列经济措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在的物质利益。 D . 延安时期,毛泽东住简陋的窑洞,穿打补丁的衣服。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勤俭廉洁,斯诺断定这支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言论、号召,如“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等,深刻阐释了延安精神的内涵。 B . 材料二第二段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指导,后者是前者的运用和体现。 C . 材料一从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精神作风等角度阐释延安精神的内涵。 D . 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有力论证了艰苦奋斗、勤俭廉洁的“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4. (4) 材料一中加点处的“坚决”和材料二中加点处的“极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延安精神,但内容的侧重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是不同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柳

    杜文娟

    新兵训练三个月了,仍未结束,晚上八点,太阳还挂在天上,恍如白昼,绿洲尽头,雪山洁白而静默,李秦川想起家门口的秦岭。秦岭雪天,他从雪坡滑下,滑到山下果园去。

    上山前,连队要每位新兵用座机给家里报平安。前面的新兵抹着眼泪出去了。李秦川拨通父亲手机,刚说两句,就听见母亲在哽咽。李秦川说:老妈,这里的绿洲比咱关中平原还辽阔,牛肥马壮,到了秋天,还瓜果飘香哩。母亲的声音明朗多了,嘱咐他吃好睡好,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车队在锣鼓喧天中缓缓前行。一位新兵说;从家乡出发时已经敲锣打鼓了,怎么又欢送啊。有人解释:新兵和高原兵是两码事,新兵离开绿洲,上了雪域高原,才算高原兵。

    李秦川感叹道:了不起,以后叫你博士得了。怎么想起当兵来啦?

    那人见李秦川没有调侃的意思,说:当两年兵就有资格报考军校,军校毕业就是军官了。李秦川说,我没想那么远,我不愿南下打工,家人要我到西安学手艺,我也不爱学。车向高原挺进。李秦川感到太阳穴剧烈疼痛,身体软塌塌的,隐约间,听见呕吐声,大口喘气声,窗外白雪皑皑,一长串鸣笛划破静谧的天空。

    军医说:路边有一座烈士陵园,车辆从这里经过都要鸣笛致意。李秦川问:为什么埋在这里?千里无人区,只有路人祭拜。

    军医说:以前想过动迁,挖开一座坟墓,你猜怎么着,烈士面色红润,毛发乌黑,连牙齿都洁白如初,赶紧重新掩埋,再也不提搬迁的事了。

    ①李秦川想起一句话:生前孤独,死后寂寞。

    到达兵站,吃饭休息。博士吃一口吐两口,博士说,如果我上不了山,你就替我站岗巡逻吧。前半夜,李秦川头昏脑胀,吸了半小时氧气,才睡到天亮。次日一早,他跑到博士房间---人不见了。

    套了防滑链的车辆继续出发,离开绿洲才一天,战友都成了脱水的黄瓜,黯淡无光。车停止不前,喊声随即响起:全体下车,服从指挥。李秦川爬下车厢一看,不远处是一条二十多米宽的冰河,有人跳进冰河,把拖车绳拴在遇险车上,河岸上汽车奋力拉拽,冰块吱吱脆响,冰河开裂。货车总算拉上岸了,李秦川看见军医,问:博士战友呢?下山了,凌晨送走的,军医说,继续治疗。他追问:治好就上山吗?

    治愈就上山,如果不行,军医说,就送回家。

    冰雹突降,劈头盖脸砸来。李秦川转身要跑,军医抓住他,说:雷鸣闪电,要蹲在旷野上,离雪山和汽车远一点,防止雪崩,汽车也可能会引爆燃烧。

    冰雹砸在身上,大脑一片空白。他想蹲下身子,蹲不下;想迈开双腿,也迈不开。有人叫上车,耳朵听得见,身体却动不了。他想哭,想叫一声妈妈。妈妈,同样是山,为什么却和秦岭不一样啊?

    他被两位战友架上车厢,顺势躺了下去,不想动,不想睁眼,只想一直躺下去,他有点羡慕博士,回家多么幸福啊。

    惊叫声再次响起:彩虹,彩虹!有人掀开帆布向外张望。有人干脆唱起来:美丽的长空搭起彩门,迎接着战鹰凯旋……

    到了连队,李秦川第一个任务是修复蔬菜温棚。一位老兵领着他们几个新兵向一处坍塌处走去,老兵示意他们别靠近,②他忽然趴在杂乱中,双手握住一根一米多长、拇指粗细的黑棍子,烧香拜佛一般,高高举过头顶,李秦川再看老兵,老兵像一尊雕塑,保持着刚才的样子,老兵是不是出意外了?箭步跑到老兵跟前,发现老兵脸部扭曲,眼角含泪,李秦川仔细瞅那棍子,原来是一截树枝。

    老兵哇的一声哭了,老兵说:这是红柳,一位复员老兵前年带上山的,没料到大雪把温棚压塌了,树也冻死了。

    两年才这点大,李秦川说,我家苹果苗两月就长这么高哩。

    老兵叹息说,海拔太高,氧气不够啊。山上没有一棵树一株草,连梦里都没有。蔬菜温棚,能留个念想,战友们寂寞时,想家时,来棚里看一眼,哭几嗓子,就轻松了。

    蔬菜温棚修好了,③李秦川用小刀把老兵认为已经冻死的红柳枝的一端削成斜面,斜插进松软的土里,蔬菜温棚成了他的高原故土。

    母亲来电话说:秦川啊,咱家的鸭梨全被买走了,价钱不亏,明年在西安给你买套房,等你复员回来,开个水果批发店……李秦川喉结滑动,口水多了起来。

    李秦川骑马随巡逻队前行,雪线随山势起伏蜿蜒,在百米开外的砾石滩上,一大一小两匹灰狼,悠闲自得,多漂亮的生灵啊,李秦川说,脚下是几朵冰清玉洁的花,绒毛状的花瓣,有人说,这是雪莲。在一处开阔地带,与外国巡逻军人相遇,李秦川内心的神圣感油然升起,如果博士在,会说些什么呢?他的表情庄重严肃起来。

    返回营地,新兵正一个劲抹眼泪,新兵说,风雪太大,马匹冻得四处逃窜,老兵找马去了,一夜没有回来。

    老兵是在河谷的冰缝中找到的,手里握着一根冻直的缰绳,他好像睡着了,双目紧闭,神态安详。

    ④温棚没有塌,蹲下身子看那红柳,看见了绿芽、再看,真是绿芽。

    没过多久,李秦川从列兵升到上等兵,他决定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继续留在部队。大家都说,红柳长势很好。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如晚上八点钟的太阳、开裂的冰河、蜿蜒的雪线等,不仅为故事设定了特殊的背景,也使“高原兵”的形象更加丰满。 B . 高原雪山与李秦川从小就熟悉的秦岭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描写,不仅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丰富李秦川这个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埋下了伏笔。 C . 李秦川与母亲的两次通话,反映他的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小说以多视角的方法揭示了他所走过的复杂而真实的心路历程,由此,李秦川的心路历程就成了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 D . 作者笔下的“红柳”有着极强的隐喻性与象征性。在汉语拼音中,“柳”与“留”是谐音,红柳则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象征意义。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生前孤独,死后寂寞”构成小说“抗争与成长”的基调。高原生活的“孤独”与被埋无人区的烈士的“寂寞”相互映衬,体现守边军人的艰辛与伟大。 B . 句子②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趴”“双手握住”“高高举过”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老兵对红柳的珍视, “像一尊雕塑”“脸部扭曲”“眼角含泪”等神态描写,刻画出老兵发现他视若生命的红柳冻死后悲痛万分的心情。 C . 句子③用“老兵认为”表达了红柳还有成活的可能,为下文红柳最终发芽埋下伏笔。 D . 句子④中运用了夸张手法, “真”表示肯定,有的确的意思,在这里表达了战士们看见绿芽时那种难以置信的惊喜之情。
    3. (3) 小说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请结合文本试作分析。
    4. (4) 小说为李秦川最后的选择做了哪些铺垫?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唐长寿元年一月,丁卯,武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举人沈全交续之曰: “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金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婿贾杰官近畿,翱夫人数迎女,杰恚曰:“若翁典铨,移我官京师,反手尔。何往来不惮烦也?”夫人闻之,乘间请翱。翱怒,推案,击夫人伤面。杰竟不得调。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内而藏焉。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翱请A犯赃吏B但许赎罪C不得复官D以惩贪E黩F帝从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指趁着,“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的“因”表示趁着、乘机,两者词义相同。 B . 朔望:朔日和望日,旧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C . 竟,终于,与《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中的“竟”词义相同。 D . 阳,通“佯”,假装,与《屈原列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中“详”的用法和词义都不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太后为了笼络天下人心,把存抚使举荐的人一律任命为官,虽然不久就把其中一些不称职的官员罢免了,但仍遭到了一些人的讥讽嘲笑。 B . 太后掌握着天下刑罚与奖赏的大权,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决断,有治事之才,所以天下的杰出之士竞相在她手下任职做事。 C . 王翱接受了某太监的馈赠后,寻找到了太监的侄子,而他们不相信王翱,假造了价值五百两银子的房契,可是最终王翱完好无损地把宝物送给了他们。 D . 文中所选的几件事在写法上主要是以小见大,通即过选取生活小事来突出王翱高尚的人格,对朋友有情有义,对家人要求严格,为官忠正不阿,对朝廷和皇帝能恪尽职守,坦诚对待。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5)  武太后和王翱在选用人才方面的做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何事居穷道不穷”意思是为什么你生活贫苦却依然能潜心研究儒家学问,这是对弟侄乱世之中坚持学习的赞美。 B .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 . 尾联暗用夏禹惜寸阴之事慰勉弟侄,切莫因懒惰让光阴流逝,出语警策,语重心长。 D .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 (2)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 (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写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亦为徒劳的句子是“”。
    3. (3)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修辞立其诚”,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求“真”,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陈说的窘迫情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A____,所感也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也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写作的“真”与“诚”,B____。古人曾言,好文章应当是“寓且写心。因事而作”(萧纲《答张缵谢示集书》),也就是围绕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写作,以随便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为文造情、言不由衷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C____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结合文段,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强调“真情实录”这个意思的。
  • 7.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一般的泡在里面。也许是课业不重,联大学生人人都爱“泡茶馆”。

    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茶馆,小小的,很干净,茶桌不多。掌柜的是个高瘦的男人,有一对十三岁的双胞胎。(甲)他们的样貌、身高相似,但两个孩子性格迥异,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安静沉稳。掌柜的事情多,为客人冲茶续水,大都由这两个孩子担任。有一个善于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学经常在这茶馆喝茶。他喝茶,可以欠账。不但喝茶可以欠账,我们有时想看电影而没有钱,就由这位口琴专家出面向老板借一点。老板每次都是欣然地打开钱柜,拿出我们需要的数目。(乙)我们于是欢呼一声,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街西那家又脏又乱,地面坑洼不平,一地的烟头、火柴棍、瓜子皮。茶桌也是七大八小,摇摇晃晃,但是生意却特别好,从早到晚,人坐得满满的。①这家茶馆正在凤翥街和龙翔街交接处,②门的两边对着凤翥街和龙翔街,③坐在茶馆,两条街上的热闹都看得见。④到这家吃茶的全部是以本地人为主,本街的闲人、赶马的“马锅头”、卖柴的、卖菜的。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小小的很干净并且茶桌不多的茶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的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主席在2023新年贺词中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习主席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希望,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指引了航向。

    “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三个方面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从中任选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