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2-22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建设发展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有所创新的过程。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四个特点。

    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宋以后各朝更是为之不断努力,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不断显现出来。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增加了童生试,又推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当然这也带有负面效应。清代的科举制度集历代之大成,清代的《科场条例》涉及考试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甚至细到考场用笔的颜色都有明确规定,以体现各有专司,各负其责。

    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的1901年,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公平公正,但几乎与科举制度同时诞生,违背公平竞争的各种舞弊取巧行为就出现了。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

    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如明代规定,子、卵、午、酉年乡试,丑、辰、未、成年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乡、会试各考三场,试题范围、形式相同,且有明确规定,届时主持者照章办事即可。清沿明制,且在规范性的管理上更进一步。

    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宋与辽、金),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元、清)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如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金代为适应女真人应试,特设女真进士科。清初,为突出八旗的特殊地位,曾推行“满榜”与“汉榜”,后不分满汉,但规定各自的取中名额。这些举措大大迎合了少数民族士子的需求,也将科举制度笼络读书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同时,增加乡试及进士名额。这些措施体现出科举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特殊情况的需要,但又不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科举在西南土司地区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自雍正以来,不断有土司呈请参加科举考试,便是有力的证明。

    (摘编自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及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具体而言,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唐代科举功名的“平行多元”、宋元“一体多层”进士功名体系的形成、明清“一体多层”功名系列的空前完备。

    由上述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再加上科举功名层级与任官层级的对应性及其社会声望的不断提高,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

    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不同于宋元,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以明朝为例,其乡试的平均中试率仅为3%上下,会试为8%上下,这意味着90%以上的考生都要落第,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的优抚政策的结果;由此把考场的失意者变成了固定功名的享有者,使其和朝廷成为利益共同体,既有效提高了他们对朝廷的凝聚力,又造就出一个庞大的士绅阶层,成为朝廷巩固统治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 明代科举推行八股文,虽然使科举考试迈向标准化的方向,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B . 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大力推行科举制,为西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 C . 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这一特定身份和资格后,就已走上仕途,享受相应的待遇。 D . 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日趋完备不断强化,尤以明清“一体多层”功名系列最为完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朝时,科举考试机构从官员铨选机构中独立出来,科举制才真正具有独立性,并向规范化迈出重要一步。 B . 清朝科举制无论是推行“满榜”与“汉榜”,还是不分满汉但限制各自的录取名额,都维护了满族士子的教育利益。 C . 宋元“一体多层”进士功名体系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其强调“综合素质”对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应有所启发。 D . 科举功名的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是明清科举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大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3.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科举功名是唐及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最为得力的工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李密《陈情表》) B .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撫言》) C . 治平尚功德,有事赏功能……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D . 唐设进士科垂三百年,有司之取士也,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黄滔《颍川陈先生集序》)
    4.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
    5. (5)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的理解与思考,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对现代社会制度建设方面的借鉴作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唱支山歌给你听

    陈 毓

    农大毕业考入省直机关工作第五年,尚天华领命去木鱼包村扶贫。

    黎明时,尚天华从省城出发。落日皴染群山时,车在木鱼包村委会门前停稳。村支书逮住驻村干部们的手一番猛摇,满脸堆笑,大声招呼:喝茶,喝杯我们的富硒茶。一句话向每个人说过,这才回身喊叫结对子的贫困户站过来,和干部们相认。

    许艾香是尚天华结对子的第一户。三十五岁,初中毕业,守寡三年,儿子十岁。致贫的原因是患矽肺病多年的丈夫久病无治,留下身后债。

    许艾香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但人很利落,面对尚天华,两手搓个不停,像是正要洗手忽然被喊来一般。尚天华就和她约好,第二天一早去她家里看看。许艾香说好,她一早来接,抄近道。

    第二天,尚天华被贴窗的鸡叫叫醒,看窗外,天泛白,索性起床。他走到昨晚所见的那片茶山,看到除了来时那条通村公路,散落山间的农户只能靠蛛网似的小路连接,难怪许艾香说,要抄近道。

    眼见天放光明,尚天华吸了一肚子饱含茶香的空气,转身欲回,猛见许艾香就在身后站着。许艾香见尚天华反应过来,立即转身带路。尚天华紧赶慢赶,却只望见许艾香的背影。

    穿过一片槐花林,许艾香在一个屋场停住。土墙瓦屋,门里门外,显然用心打扫过,但许艾香的家暴露在眼前,尚天华的心还是疼了一下,家徒四壁,最抢眼的,大概算是墙上挂着的半吊腊肉。

    尚天华此刻必须和许艾香说话,更细致地了解她的实际情况,找寻帮扶路径。直觉告诉他,许艾香不懒。许艾香端来一碗蜂蜜水给尚天华喝,说去年春天,院儿里忽然结了一窝蜂,不劳而获,蜂蜜她都没好意思多收。许艾香说今年蜂太挤了,得想办法赶紧给蜂分家。说起蜜蜂,许艾香一脸生动。

    许艾香一定要留尚天华吃饭,说不给头回上门的客人吃饭是会被人笑话死的。

    腊肉卸下来,切一块,再挂回去。从屋后竹林掰来竹笋,做竹笋炒腊肉。苞谷面贴饼。有一碗不知什么做成的食物,乌黑、滑爽,酸辣可口。许艾香说是神仙叶凉粉,用五到九月采下的新鲜神仙叶子做最好,做不完的叶子晒干,一年四季都能做。

    许艾香说山下集日她都要挑两大盆凉粉去卖,两块钱一碗,收入就靠卖凉粉。

    当天夜里,尚天华给一位熟悉的大学教授打电话,得知许艾香所说的神仙树叶学名叫二翅六道木。作为食品加工,市场上已经研发出保鲜、包装工艺。尚天华很激动,这可是好消息。

    尚天华请村支书统计木鱼包村能做神仙凉粉的家庭,规划许艾香养蜂、凉粉加工所需资金,帮许艾香落实扶贫贷款。

    许艾香在槐花林架起二十个蜂箱,开始正经养蜂。尚天华决定先做蜂蜜和凉粉,他先把从淘宝买来的十箱密封罐交给许艾香,嘱咐许艾香严格按蜂蜜食品的卫生标准装罐打封。过了几天,尚天华又把凉粉加工和包装的设备运来。同时“木鱼包”牌商标的注册设计工作也已完成。

    “木鱼包”牌神仙叶凉粉、蜂蜜正式出品。尚天华又成了产品推销第一人。他带着蜂蜜和袋装凉粉回单位,同事们抢购一空,说支持他的扶贫成果。

    尚天华帮村民们建了“木鱼包”产品交流群,许艾香是群主。尚天华的女同学女同事也在群里,她们喝过“木鱼包”蜂蜜,大呼不一样。朋友圈推广,订单大增,叫尚天华都感叹。神仙凉粉经一番试吃,也订单纷至。许艾香带头建起电商服务站,帮助村里的富硒茶、腊肉、干槐花、土豆片、蕨菜走出去。

    蜜蜂勤快,许艾香比蜜蜂更勤快。收蜜装瓶,加工装箱,收单发货。再之后呢,许艾香说,数钱。许艾香家的槐花开了四回。“木鱼包”凉粉、蜂蜜,进了城里的扶贫超市,上了城里酒店的餐桌,销售到许艾香做梦都没去过的远方。许艾香将她的家庭小作坊,做成一个有六个男工、十八个女工的小企业。“木鱼包”成了木鱼包人的“木鱼包”。

    尚天华返城。他走到那辆来时崭新而今已跑了十八万公里的车跟前,看见一群女人在候他,车旁堆放着腊肉、鸡蛋、干笋、香椿……尚天华笑:“你们这是送红军啊!我不是红军,也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女人们都笑。许艾香勾着头,像是突然得了灵感,说:“我们也没啥贵重东西送干部,你不收,你是党派来的,我们就给你唱支山歌吧。”

    许艾香扬声起头,歌声悠扬;

    兰哟草的花儿哟(哟咿哟号嗨),不呀会的开哟(哟咿哟号嗨),开在那个高山哟陡呀陡石崖(哟号嗨),(哟号哟号)陡呀陡石崖(哟号嗨)

    叫了一声妹哟(哟咿哟号嗨),叫了一声郎哟(哟咿哟号嗨),带妹那个一把哟上呀么上高台(哟号嗨),(咿哟号咿哟号哟咿哟号嗨,咿哟号咿哟号哟咿哟号嗨)带妹那个一把哟上呀么上高台(哟号嗨)

    女人们给许艾香伴着和声,共同演绎这首歌。

    尚天华在木鱼包常听人唱山歌,这一次,他听得最动情。不知不觉中,眼睛潮润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21年第13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尚天华从省城出发时是黎明时分,到木鱼包村时已是落日时分,这说明木鱼包村地处偏远,正因如此,富硒茶等特产无法走出山村。 B . 许艾香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许艾香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初中毕业,再加上丈夫久病无治,需要还债,还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 C . 尚天华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关工作,少在山间走动,体力较差,所以许艾香为他带路时,他“紧赶慢赶,却只望见许艾香的背影”。 D . 尚天华那辆车“来时崭新而今已跑了十八万公里”,让人想象出尚天华为扶贫工作而东奔西走的情形,反映出扶贫工作的不易。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描述村支书接待尚天华等人时,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和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村支书憨厚、质朴和热情的形象特征。 B . 小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通往散落山间的农户家的小路比作蛛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间小路既细且密、复杂曲折的状态。 C . 小说中许艾香给尚天华端来一碗蜂蜜水和做神仙叶凉粉的情节,为下文尚天华替许艾香规划扶贫项目做了铺垫,使情节衔接自然。 D . 小说以“槐花开了四回”暗示尚天华的扶贫工作已进行了四年,“木鱼包”凉粉、蜂蜜进了城,小作坊变成小企业,扶贫工作已见成效。
    3. (3) 小说中许艾香唱山歌的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说:“陈毓的《唱支山歌给你听》是用小小说文学化地描写扶贫攻坚战略决战后,中国乡村从物质到精神发生的巨大转型,鲜活地塑造了时代新人。”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 , 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 , 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乎?”

    帝自用裴延龄。资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竞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育。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等每退A自西阁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贽议论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轻,指轻视、看轻,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 . 恤,指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C . 格,指纠正,与成语“别具一格”“格格不入”“格杀勿论”中的“格”意思不同。 D . 区区,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贽在唐德宗避乱于奉天时,得到皇帝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责备自己,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 . 唐德宗想封赏“试官”之位给一个进献瓜果的人,并说这只是一个虚名,但陆贽坚持认为应使爵位贵重,不要轻易授予爵位。 C . 苏轼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胜过张良,论辩、谋术胜过贾谊,如果他的进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纳,则贞观之治的盛世将会再现。 D . 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意义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对后的陆贽奏议放在座位边,反复熟读,这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②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5. (5) 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游岳麓寺

    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 , 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注】①岳麓寺,在长沙市岳麓山上。明成化八年(1472),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此诗。②楚江干,指湘江岸边。③僧,代指岳麓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上句的“高瞰”二字有领起全诗的作用,全诗所写之景,主要是“高瞰”之所见。 B . 首联下句运用比喻,将“路”比作“羊肠”,突出岳麓山山路的弯曲、狭窄和绵长。 C . 中间两联写景,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近景与远景相交错,呈现多层次的画面。 D .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得体,结构严谨;诗人想象丰富,意境鲜明动人,语言凝练细腻。
    2. (2)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写孔子点评子路,指出了其不谦虚的缺点。
    2. (2)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 (3) 苏洵的《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蔚县的民宅建筑也极其独特。明洪武年间建成的蔚县县城为州城,整座城池的民居全部仿老北京的四合院建成,如今大部分保存完好。当你穿行在一街一巷的灰墙黑瓦、古石老砖的院落中间时,你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畅想:这会不会是当年被召到京城建元大都,故宫的3000蔚州男儿的传承?在蔚县地域的最西端,有一个与山西接壤的古镇暖泉镇。暖泉镇是蔚县八大商业集镇最独特、最美丽的地方,它的美丽独特在于它有南方水乡之韵。当你看到绕街的小河从人家的门前汩汩流过,当你聆听一街一河的杵衣声和村妇们 ① 的欢笑声时,你无法不生出“塞北江南”的快乐与喜悦。暖泉镇最令人惊异的是它 ② 的古民居。镇里的西古堡村是蔚州800古城堡中最耀眼的一个,它的城堡呈“瓮城”形,“瓮城”建筑应追溯到元代。在瓮城内的民居大都为明清古建筑,高大的木门楼,大青砖砌墙,无处不在的砖雕木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 ②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当我们穿行在一街一巷的灰墙黑瓦、古石老砖的院落中间时,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畅想:这可能是当年被召到京城建元大都、故宫的3000蔚州男儿的传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喜欢喝咖啡,是因为咖啡能提神醒脑。要了解咖啡如何让我们精神百倍的秘密,首先要明白到底我们的困意从何而来。

    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在细胞内,它会提供能量维持身体运转;在细胞外,它会产生腺苷,并与神经元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神经元的放电和活动, ① 

    巧合的是,咖啡中的主要成分咖啡因拥有跟腺苷类似的结构,这意味着咖啡因可以插入腺苷受体中,占用腺苷的位置, ②  , 从而减少了对神经元的放电和活动的抑制,于是我们就可以保持清醒和专注。

    每个人的大脑对咖啡因的摄入量都是有限的。假如人体内的腺苷受体因长期大量饮用咖啡而被占用,人体就会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对抗这种情况,即让大脑尽快进入疲惫状态。要达成这一目的,我们的身体就会生成新的腺苷受体, ③ 。到了这一阶段,我们如果不改变以往的咖啡摄入量,就会觉得咖啡不再像之前那么奏效了。

    1. (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我们”与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想到劳动时,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觉得自己太老了。 B . 母亲甲:“我们是男孩,三岁半。你们呢?”母亲乙:“我们是女孩,四岁。” C . 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请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D . 冬天,我们开始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开始在这银白色的世界玩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①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如冰清玉洁、精金良玉、玉振金声、玉树临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