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让广大青年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运动中热血青年抵制巴黎和会、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结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同行、与人民同行,推动中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当前,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到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青年要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于新时代。

    (摘编自刘慧、魏华《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光明日报》2019年5月4日)

    材料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青年工作视为极其重要的工作,以满腔热情关注青年、鼓舞青年,领导青年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寄语青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立大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大志就是要有远大理想。志存高远才能激发奋发前进的潜力,催生无坚不摧的动力,把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大青年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与人民共命运,把个人理想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想人民所想、为人民造福中确立和升华理想;与时代同步伐,充分认识到当代青年具体使命的变化,把小我融入兴国、强国的大我之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明大德。“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是为人之本,人无德不立,没有良好的品德修为,打不牢修身立德的根基,在人生道路上就无法走正,难以走远。青年要加强正确的道德认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认同上下功夫,增强道德思维和道德敬畏,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增强自觉的道德养成,在道德学习上下功夫,恪守正道,严守规矩,把提升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在日常生活中涵养良好道德操守,推动自身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强化积极的道德实践,在道德行动上下功夫,把道德的力量运用到创造美好生活上,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文明正能量,促使道德建设蔚然成风。

    成大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富国之本,伟大事业必须由人才来实现,因人才方能不断壮大。当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青年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拓宽认知视野,以准确的判断把握时代脉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担大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广大青年决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中跑出更好成绩,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勇立时代潮头,将奋斗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在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每一件小事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就要争做时代先锋,把不计个人得失作为价值追求,在持续、忘我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每一次付出中焕发出青春最绚丽的光彩;就要开拓时代功业,把爱岗敬业作为基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在守住工作底线、突破自我局限、追求事业极限的每一项任务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摘编自秦龙、吉瑞霞《百年大党与大国青年》,《光明日报》2021年5月4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00多年前五四运动中的青年致力于救亡图存,今天的青年则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者表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爱国报国行为。 B . 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对于青年来说,如果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 . 广大青年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努力发扬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和履职尽责的敬业精神。 D . 两则材料都为鼓舞广大青年而作,都明确提出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在人生黄金时期为民族复兴作贡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坚定的爱国情怀,是避免国外敌对势力向我国挑起事端的有力举措。 B .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因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 C . 德是为人之本,只要青年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其自身道德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建设便蔚然成风。 D .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四点要求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推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B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C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D .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 (4) 两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 (5)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下青年应如何践行五四精神。
  • 2. 现代文阅读Ⅱ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一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做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地说: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做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木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子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

    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太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 . 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等针锋相对、极不礼貌的回话,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熟的人们,即使厌恶对方,生活中也无法避而不见。 C . 顺爷和六哥曾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依附土地、重视土地的态度。 D . 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感伤之情。 B . 小说中使用了借代、拟人手法以及整散结合的错落句式,生动写出了宁静优美的乡村景色,寓情于景。 C .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仍然坚守在土地上。 D . 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3. (3) 小说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
    4. (4) 请结合材料,赏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君名桂,字天士,号香岩。祖紫帆,有孝行,通医理,至君考阳生而精其术。范少参长倩无子,晚得伏庵太史,生无谷道,啼不止。延医视之,皆束手。阳生翁至曰:“是在膜里,须金刀割之。”割之而谷道果开。太史既长,为紫帆翁作传以报焉。

    君少从师受经书,暮归,阳生翁授以岐黄学。年十四,翁弃养,君乃从翁门人朱君某专学为医。朱君即举翁平日所教教之,君闻言即彻其 , 见出朱君上,因有闻于时。

    君察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藏症结。治方不执成见,尝云:“剂之寒温,视疾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东垣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惯用参附;丹溪创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寒凉,宗东垣者多温养。近之医者,茫无定知,假兼备以倖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而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否则,以药治药,实以人试药也。”持论如是。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居家,敦伦纪,内行修备,交朋忠信,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配潘孺人,子二,奕章、龙章,亦善医,以君名掩。孙二人,曰堂,曰坚。曾孙三人,习儒业,食君之德,高大家声,将于是乎在。

    论曰:自太史公传仓公,件系其事,陈承祚作华佗传因之;后戴九灵、宋景濂做其体作名医传。君不欲以医自名,并不欲以医传后,临殁,诫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藉术济世。不然,鲜有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无轻言”呜呼,可谓达且仁矣!

    (节选自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B . 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C . 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D . 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本义是老、长寿,古代常用作对父亲的称呼,后来也可特指死去的父亲。 B . 岐黄,指岐伯和黄帝,医家奉以为祖,后来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C . 弃养,父母逝世的婉辞,谓父母去世而子女不能奉养,亦泛指长者的死亡。 D . 察脉,中医的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又称“望”,与闻、问、切并称“四诊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叶桂出生于医学世家,他的祖父通晓医学理论,他的父亲更是精通医术,曾医治好了其他医生无计可施的疾病。 B . 受家庭熏陶,叶桂年少时就跟随父亲学医,他有学医的天赋,很快就能通晓其中的原理,其医术高明,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C . 在行医之外,叶桂还重视自身修养,他谨守伦常纲纪,言行有度,在待人接物方面,诚实守信,热心助人,医术和仁义相得益彰。 D . 叶桂告诫儿子,医者可为而又不可为,做个好医生既需要天资聪颖,又需要博览群书,所以他的后代中没有从医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朱君即举翁平日所教教之,君闻言即彻其蕴,见出朱君上,因有闻于时。

      ②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无轻言医。

    5. (5) 关于用药治病,叶桂持论精辟,请简要概括其主张。 
  • 4. 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 ,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 , 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 , 我亦是行人。

    【注释】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③逆旅:旅舍,旅店。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都门”是曾离别的地方,“三改火”交代了离别已有三年,“天涯踏尽”写词人也想离开京城去做地方官。 B . “春温”即春天的温暖。词人与友人再次相聚,分别虽久,情谊弥坚,欢笑之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C .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叙写了友人的内心始终如古井水般不起波澜,也赞颂了友人的高风亮节。 D .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写月夜送别友人,渲染了凄清幽冷的氛围,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
    2. (2) 请简要分析“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2.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3. (3)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含得尽,概括得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古代诗词____,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象征着中华文明。诗歌不分家,诗和歌有着____的联系,比如,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虽然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但干扰着文化的繁荣。这个春节,央视再用一档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观众制造了巨大惊喜——“诗歌唱出来”,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____的魅力。“和诗以歌”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诗与歌融合发展,可以视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这种形式( )。其实,这样的创新并非首次,在过去几年,类似“唱诗词”的音乐作品也有不少,比如,邓丽君的《月满西楼》《明月几时有》等。这些都是根据古典诗词演绎的音乐作品,也是诗、歌融合的典型,这些作品悦耳动听,脍炙人口,____广泛,不仅是诗词文学上的不朽之作,也是音乐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歌唱的方法将古典诗词之美展露无遗,将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疑是锦上添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汗牛充栋   千真万确   无与伦比   流传 B . 浩如烟海   千真万确   举足轻重   留传 C . 浩如烟海   千丝万缕   无与伦比   流传 D . 汗牛充栋   千丝万缕   举足轻重   留传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而且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 B . 不仅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而且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 C . 不仅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而且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 D . 不仅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而且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就是心中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①____,就形成意象。②____,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了红烛丰富的内涵,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再如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

    创作诗歌时,最好不要③____,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心志或暗示情感。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蜡烛”来表达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蜡烛

    你注定一生与火焰为伴

    时时为别人送来光明

    却燃尽了你自己

    1. (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段中《蜡烛》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声名远播的成就并非来自于他们所学的专业,而常常是他们专业之外的作为。

    鲁迅和郭沫若,本来是去日本学医的,最后却都成了一代文学巨匠。

    余秋雨本来是搞戏剧教育和艺术理论的,但让他闻名于世的并不是学术专著,而是文史散文。

    黄渤自小喜欢唱歌,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蓝色风沙”乐队,可倾心付出近十年的音乐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无意间他被宁浩相中,《疯狂的石头》让他在银屏上“疯狂”起来,终于登上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的宝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