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思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nbsp;、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当时作为一个 30 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 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 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这里就需要这一种科学研究——如实地分析各民族的社会当时已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我们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目的是帮助各民族发展起来,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比较社会学的知识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具体社会的工具。我们是为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提供科学的事实根据和符合当地人民利益的意见。这可以说是一种应用的人类学。

    我常常想到解放前在农村里调查时遇到的苦恼,那就是被调查者不理解我为什么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解放后,我做调查工作时就感觉到温暖和亲切。这其实没什么窍门,只不过是因为被调查者是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这种切身体会中,我似乎见到了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就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摆脱改造社会的盲目性被动性,进入科学性和主动性。

    这段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学。这就是我在题目中所说的“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

    (摘编自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材料二:

    围绕着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深层次上是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属性的冲突;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理论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知识,而不能是只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知识。有人将本土化追求与“反实证”倾向联系,认为“社会学中的反实证倾向存在已久,并非中国社会学中主张本土化者之首创”。也有人将对本土化的质疑归结为方法问题,认为“社会学本土化之类,所遭遇的最大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方法问题……这点成为熟悉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者质疑本土化是否必要和可能的理由”。从本土化之争可以看出,我国不少社会学人实际上把诞生于西方且富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社会学当作了社会学的全部,潜意识中将“科学”与“人文”相对立。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命题,大声疾呼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他特别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将心比心”“推已及人”“格物致知”就是一种直觉认知方式,“含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特殊的方法论的意义,它是通过人的深层心灵的感知和觉悟,直接获得某些认识,这种认知方式,我们的祖先实践了几千年”。费先生“双重性格论”为奠定社会学的中国特色指出了方向,他强调“将心比心”的田野调查,注重“解剖麻雀”式典型个案研究,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实现“双重性格”的优势互补。这里有严谨严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石英《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认识到个人出路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联,科学理解中国社会以求挽救国家和民族,是费孝通投身马林诺斯基门下的原因。 B . 费孝通早期开展学术研究时遇到的困难,一是如何对掌握的材料进行解读,二是在调查时常常遭受到被调查者的冷遇。 C . 在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如何看待本土的地方性知识是争论的焦点。 D . 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既要保持传统上强调的科学属性,又要与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相一致,提出了新的社会学方法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较于在书斋里拿着书本思考,理解社会状况更好的方式,是实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B . 人类学科学性和主动性的新境界,摆脱了盲目被动局面,更符合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C .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智慧,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 D . 费孝通特别关注直觉认知方式,他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常运用这一方法理解问题。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符合“人民的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 为完善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而开展的研究 B . 为调查全民普法教育的现状而开展的研究 C . 为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而开展的研究 D . 为改善特大型城市人居环境而开展的研究
    4. (4) 费孝通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实践依据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5) 费孝通的经历,给今天建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提供了哪些最基本的研究策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 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 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 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 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

    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贵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

    我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

    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仿佛决定了什么,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威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 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顾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 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 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 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 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威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 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 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 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 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 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却偏偏……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1. (1) 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 B . 燕惜再次击筑演奏时,换上华服,整容净面,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尊重。 C . 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D . 燕惜心念故国旧友,一心复仇,击筑时故意唱起《易水歌》,从而暴露身份。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荆轲死后,高渐离内心十分悲痛,作为一名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 B . “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 ,表现了高渐离无奈愤懑的情感。 C . 高渐离改名“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反映亡国后的他放弃尊严自甘堕落。 D . 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3. (3) 小说中的高渐离除了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之外,其形象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 (4) 《战国策》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叙述这件历史故事,却使用了古乐器“筑”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宋]

    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洫事责成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卿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而往从之。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质其里人,曰:“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饘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救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

    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 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宋]苏轼

    孔子不取微生高①,孟子不取于陵仲子②,恶其不情也。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 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年,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曰:“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注释】①孔子不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②于陵仲子:陈仲子自称于陵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B . 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C . 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D . 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中饘粥之.不给与《赤壁赋》中凌万顷之.茫然中之含义不同 B . 夫又将何.求与《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的何含义相同 C . 君仕虽不逮.乐天逮:及,达到 D . 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谢:辞去(官职)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 苏辙虽然有幸脱身于公务,而无所与游。 B . 李简夫仰慕乐天为人,虽精通吏道,但在尚能理事时就弃官,简夫诗作放达闲适。 C . 苏辙认为,白居易晚年归隐,忧患不能加之于其身,诗文足以扬名后世, 死而无憾。 D . 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陶渊明率真自然,而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②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5. (5)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氏兄弟对李简夫的评价有何异同?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别匡山
    【注】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 美好的景色之中。 B . 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极具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读后给人平静而悠 远的感觉。 C . 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D . 颈联中诗人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美好的景致。
    2. (2)  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    。”
    2. (2) “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
    3. (3) 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

      怀, 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登上天子山主峰,视野更加开阔。放眼望去,山的层次更加丰富,的景观尽收眼底。在天子山的茫茫云海中,无数山峰矗立成一座座“孤岛”。不远处的白雾中,一个倩影    ②;她头插鲜花,怀抱一只玲珑的花篮,抓起满把的鲜花撒向人间。传说,向大坤兵败后,率残部退守天子山,可十万官兵紧追不舍,八百农民起义军士兵血战到底,不甘被俘受辱的众将士    ③ , 跳入神堂湾壮烈赴死。许久以后,一位深爱着向大坤的土家阿妹翻山越岭爬上天子山,寻找将士们的尸骨,但只听到山风哀号,溪水呜咽。阿妹咽下泪水,提着竹篮,漫山遍野采集山花,一边呼唤着向大坤的名字,一边遍撒鲜花,就这样撒啊,撒啊,久而久之,阿妹被岁月凝固成了山岩,但她还是手执花篮,把鲜花撒向人间……

    在天子山脚下的一条弯弯曲曲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有欢快游动的鱼儿和闪烁着丽光泽的各色鹅卵石。阳光透过林间的树隙照射下来,在水面上荡起斑驳的浅影。我环望四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凉,忍不住不禁停下脚步,连连按下快门,举起相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 。因此,用眼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学生近视多发并呈现低龄化的现 象更是引发广泛关注。中小学时期是学生眼睛的关键发育期,家长要密切关注 孩子的用眼健康,。比如学习时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即胸口离桌沿一拳, 眼睛离书本或电脑一尺,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青少年也要养成自我管理的 习惯,控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适当增加户外运动。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加班、熬夜已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 。据了解, 慢性结膜炎、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等都是常见的眼部疾病,尤其青光眼这 一隐形杀.手.,并未引起人们注意。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很多眼部疾病,

    比如平衡膳食,充足睡眠,戒烟戒酒,适当锻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缓解眼睛疲劳,保证用眼健康。

    1. (1) 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 京剧票友们聚在一起,纷纷粉墨登场 , 演出了一段段经典好戏。 C . 整风运动中,我们要实事求是,不抓辫子 , 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志。 D . 这篇文章非常 , 初中生读不懂。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四、写作(60 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 20 岁参加温哥华冬奥会,到 32 岁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冠,徐梦桃扛过了12年的疲倦。12 年间,伤病折磨着她,失误伴随着她,然而,她从未放弃。

    穿戴 120 多公斤的舱外服入水、水下模拟作业 7 小时、堪比全马的体能消耗……这些挑战人类生理与心理极限的训练,王亚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她说: “成为航天员后,我发现自己做了很多原以为做不到的事。”

    梦想不因宏大而不切实际,不因遥远而无法抵达。每一位平凡的奋斗者, 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都是伟大的追梦人。

    请围绕“有梦·追梦·圆梦”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