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

更新时间:2023-10-27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52 分)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均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不复一一自    亦反其本矣 B . 鼓瑟 , 铿尔    失其所与,不 C . 奈何取之尽锱铢    可以尽豫游之乐 D . 批大 , 导大窾手裁举 , 则又超忽而跃
  • 2.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B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 约为婚姻
  •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浴乎沂,乎舞雩    ②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人君当神器之    ④族疱更刀

    ⑤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⑥若郑而有益于君

    ⑦冀有万一之得,成之    ⑧源不深而望流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⑩后人之而不鉴之

    屈原于顷襄王    ⑫项伯杀人,臣之A.①⑤/②③/④⑨/⑥⑫/⑦⑩/⑧/⑪

    A . ①⑤/②⑦/③/④⑨/⑥⑫/⑧⑪/⑩ B . ①⑪/②⑦/③⑤/④⑨/⑥⑫/⑧/⑩ C . ①⑪/②⑦/③/④⑤/⑥⑨/⑧⑩/⑫
  • 4. (2022高二上·资中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 . 天下 C . 假舟楫者,非能 D . 之以桑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A . 丕豹、公孙支于晋 B . 欲居之以为利,而其直 C . 吾老,以及人之老 D .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养之
  • 6. 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百姓之不见保

    ③虽董之以严刑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⑥倚叠如山

    ⑦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⑧则众何为

    ⑨我持白璧一双    ⑩不吾知也

    A . ①④/②⑤/⑥⑦/③⑧/⑩⑨ B . ①⑥/②⑤/④⑦/③⑧/⑩⑨ C . ①④/②⑤/③⑥/⑧⑩/⑦⑨ D . ①⑥/②⑦/⑤⑨/③⑩/④⑧
  • 7.     下列各项中对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吾知也;②以其无礼于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若属皆且为所虏;⑤臣之所好者道也;

    ⑥欲呼张良与俱去;⑦莫之能御也;⑧洎牧以谗诛;⑨大王来何操;⑩终必不蒙见察

    A . ①⑦⑨/②/③⑤/⑥/④⑧⑩ B . ①⑨/②⑧/⑥⑦/③⑤/④⑩ C . ①⑦⑨/②⑧/③⑤/⑥/④⑩ D . ①⑨/②⑦/③⑤/⑥/④⑧⑩
  •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无罪而死地    就:走向 B . 则曰    居:平日、平时 C . 中《经首》之会    乃:竟然 D . , 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
  •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因其然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 . 今之时    且知方 C . 庖月更刀    士大夫之 D . 乃中《经首》之迁客骚人多于此
  • 1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地千里,至今强    治,统治 B . 阙秦以利晋,君图之    唯,只有 C .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简化 D . 宾客以业诸侯    却,拒绝
  •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之力而弊之,不仁    不如因而厚遇之 B . 弃黔首以资敌国    度我至军中,公 C . 终苟免不怀仁    骊山北构西折 D . 虽董之严刑    至丹荆卿为计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 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赐之 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材料二: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所以然者,何也? 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 , 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其辩。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其尝 A 所用 B 不过 C 三石 D 以示 E 左右 F 左右皆试 G 引之 H 中关 I 而止。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恶,疑问代词“怎么”,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用法相同。 B . 适,到……去,与《谏逐客书》“适观而已矣”中的“适”词义不同。 C . 刍荛,“刍”指割草,“荛”指采薪,它们相连,在文中指割草采薪之人。 D . 责,责备,与现代汉语中“引咎自责”中的“责”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 齐军越来越近,宋人越来越怕,但如实报告情况的人都被宋王杀掉了,最后一个被派去探听情况的人害怕也被杀掉,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国人并不怕。 B . 齐宣王喜好射箭,所用的弓根本不超过三石之力,但因为他受骗于左右侍从,又没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用的弓有九石之力。 C . 真正的明君,其命令能够向下贯彻,其恩泽能够普遍施予,其臣子能够勤奋工作,而且能如实反映情况,这是因为明君善于用人,不单单凭借个人之智。 D . 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对于人们提出的策略,不必管提出者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贵是贱,只要策略优秀就可以实行,不然,即使卿相提出的策略也不必采用。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②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5. (5) 两则材料的论点有何相同之处? 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 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 征利” 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4. (4) 《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5. (5)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11 个字。
二、现代文文阅读(18 分)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掌灯人

    闫红

    我五岁那年,搬到父亲所在报社的家属院。我家在巷子里靠西边,东边的院子空着,高高地长满了草,夏天里会开出花朵,有风没风都轻轻曳动。①我经常一个人溜进去,唱歌,跳自己编的舞蹈,像个原始人,体会那没有章法的快乐。

    空院子朝东是某官员家,再朝东就临近巷口了,住着王叔一家,他们家异常安静,只是偶尔会飘出琴声,是他们家女儿在练琴。王叔是副刊编辑,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算得上高学历。有几回,我在我爸办公室里写作业,王叔闲闲地踅进来,丢过来一本《诗歌报月刊》或是别的什么知名刊物,上面往往是他的新作,让我心气极高的老爸,也为之叹服。

    在当时普遍鸡飞狗跳的生活中,王叔一家活出了某种优裕的规整,我本能地有一种距离感,远远看见了心里也会犯难,不知道该不该像对别的叔叔伯伯那样打一声招呼。我隐隐感到,他看不上这些俗世规矩,②况且,许多时候,他的眼神也是飘忽的 , 我就是打招呼,他也看不见吧。

    这种状况到我十四岁那年被打破。那年我读初二,学习成绩一般,唯有作文写得还行,五四青年节前。班主任嘱我写首诗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上朗诵,我花了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写了出来。在家里试着朗诵时,被我爸听到了,他当然认为这是一首佳作,但残存的理性告诉他,还是应该听一听业内人士的意见。他拿着这首诗,来到王叔家,王叔看完后,说:“不错,不错!”

    这让我爸更加兴奋,说王叔向来眼高于顶,能说两个“不错”,那一定是真不错。又过了几天,我爸说,王叔让他转告我,把那首诗誊抄给他,可以在副刊上登一下。

    那是我发表的处女作。我心中感谢王叔,却还是很畏惧他,要不要打招呼这件事,比以前更加困扰我,但无疑,我写作的热情提高了,开始在闲暇时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对于三十岁的向往的文章,以我如今四十岁的高龄,看三十岁的姑娘都是少女,但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却觉得三十岁的女人,已经饱经沧桑,只是那沧桑是美丽的,因此让我向往。

    我爸作为第一读者读完,完全找不到北,只好又拿去给王叔看。在我爸回来之前,我心里一直是忐忑的,我想他会怎么说呢? 矫情? 无病呻吟? 大人不会懂这种感受,何况,我自己也觉得,我有意无意地将某种情绪放大了。

    我爸很快就回来了,让我跟他一块儿去王叔家。当着我的面,王叔嘲笑了我爸审美落伍,说他不能看懂这种文字里的“情怀”,又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让我拿回去看看,其中有两本是三毛的,还有一本是都德的《磨坊文札》。一个新世界就此打开,我的阅读和写作,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些不易说出口的心事, 言过其实的情绪,以及突兀得不合乎语法的表达,王叔都能看出好处来。有的,他还会拿去发在报纸上。

    此外,王叔还有一种读书人罕见的慷慨,他把自己才买的书《文化苦旅》借给我看。③ 有时,王叔也不是很认真地荐书 , 但三言两语中就能让我有种领悟。比如,他说杜甫好,我原本是喜欢王维和李白更多一点的,对于杜甫,只知道《石壕吏》这些政治正确的“史诗”,但王叔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随口一念,我也顿感惊心。

    王叔也跟我说鲁迅好,也是随口念出几个句子,我曾经有口无心地背下来的句子,被他念出了奇妙的质感,我再去看鲁迅的文字,果然如香菱学诗所形容的,仿佛舌尖上有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有一段时间,我读鲁迅读得如醉如痴,如今看鲁迅,不再全盘接受,但我依然爱他银钩铁画般的文字,感谢王叔,让我早早感受到那种美。

    我再大一点的时候,他又对我说,不要再读三毛了,其实她有一点矫情。他交给我的书,是《异端的权利》和《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时,他也会把最新出的《读书》交给我,说里面有篇什么什么文章,你可以看看。

    他不只是这样待我,那几年,小城里但凡写得好一些的作者,都会被他所注意,我常常会听他愉快地说起,谁谁写得不错,虽然俗了一点,但那种俗有俗的好;谁谁读书很多,笔法艰涩,但像书法里的枯笔,也是一种美。他的那种孜孜然,超出了一个编辑的本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乐此不疲。下面县市的作者经过小城时,甚至都住在他家里。

    在 1999 年底,感觉很难在合肥生存下去,给王叔打电话,想回小城到他手下谋个生计——他时任某周刊总编,他却坚决地说,你不要回来,你回来干吗?

    在当时,我是有点怨艾的。数年后,才觉出他的用心良苦,我只身一人,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一点呢? 我感谢他当时坚定的拒绝。

    这几年,我跟王叔见面不多,有一次,他途经我家,同行者为一对夫妇和一个小姑娘, 他说这小姑娘擅长写剧本,他带他们去找他的一个同学,看看能否有更多机会。我心中失笑,在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当年的自己。

    我庆幸我在那条巷子里遇见王叔,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次遇见,遇到友谊,遇到爱,遇到懂得,遇到崇拜……遇到一个领路人尤其重要。

    在如吸墨纸一般,随便吸收个什么就能晕染得一塌糊涂的年纪 , 遇到一个有水准、可信任而且还助人为乐的人是多么好,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云,起伏过的心思,都 有可能成为你的某个起点,你一下子就站到那里,然后走下去。

    而王叔最让我敬重的地方是,他总希望,有一些人,能走得比他更远。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叔对于“我”作品的肯定,以及让我看《磨坊文札》《文化苦旅》之类的书,对于我的写作生涯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B . 王叔经常在一些有名刊物上发表作品,父亲也时常拿着女儿的作品向王叔请教等都表现出王叔业务精湛,有水准。 C . 文章写王叔评价小城里的作者时,提到其“孜孜然”和“乐此不疲”,前者凸显行为上的勤勉,后者则强调精神上的快乐。 D . 从文章结尾部分可知,所有遇见中,遇见领路人尤为重要。“我”庆幸遇见王叔,由于他的引领,“我”比他走得更远。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句①中的“溜进去”“像个原始人”“没有章法”凸显作者儿时充满活力,天真烂漫。 B . 语句②中“飘忽”一词写出王叔眼神的不集中、不固定,表现其清高、自以为是的特征。 C . 语句③中的“也不是很认真”并非指的是敷衍塞责,而是“随意”“若不经意”之意。 D . 语句④中的“一塌糊涂”本来指状况极其糟糕,此处更强调对于所接触事物的无法把握。
    3. (3) 根据文本内容,简述“我”在与王叔交往时的情感变化过程。
    4. (4) 文章题目为“掌灯人”,可是主体中并未出现“掌灯人”一词,以此命名是否合理?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strong>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实现碳中和,就是构建起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的“三端发力”体系。 能源供应端,科技助力绿电越来越多——中国的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世界 第一,大到风机叶片的安装与检修、维护,小到光伏电池的升级迭代,科技进步让中国在全 球新能源电力市场有了 ①____。

    能源消费端,科技助力效率越来越高——碳中和不是不排放碳,而是要尽可能少排放碳。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实现“双碳”目标大有裨益。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许多工厂更智能,也更节能;智能红绿灯增强了通行效率,实时自动感应车流量……

    人为固碳端,科技助力手段越来越丰富——近年来,中国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那些②____的地区,科技在植树造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 在库布齐沙漠,当地探索并已长期使用了水气植树法。如今,植树队伍中又出现了一架架无

    人机。中国也在不断探索碳捕集、碳封存技术,像胜利油田 CCUS 项目,为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尝试、有力支撑。

    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科技在实现碳中和各方面都在并将继续发挥③____的作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使用比拟手法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并分析改写后的效果。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预防骨质疏松就是要补钙吃药吗?①____。预防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措施,是调整生活方式。

    首先,饮食上要均衡膳食、平衡营养,每餐都要摄入必要的营养元素,例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等。如果有骨质疏松的风险,就要更加注重牛奶等含钙丰富食品的摄入。其次,最好能够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以利于钙质吸收。第三,适度的锻炼有助于减 少骨质疏松的发生,②____    ,否则适得其反,造成劳损。第四,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戒酒,减少碳酸饮料、咖啡等摄入。

    必须提醒大家 , 在服用一些特殊药物的时候,要关注药品说明书上是否提示存在造成骨 质疏松的可能,必要时要向开药医生咨询。

    治疗骨质疏松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③____,看看前段时间治疗效果如何。一般骨密度检测一年一次,最长不超过两年,以便及时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达到较好疗效。

    1. (1)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只有大家都做到不乱扔垃圾,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B . 他们谈了很久,直到晚上,大家才散了。 C . 生物课上,老师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D . 怎样靠自己呢?你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60&nbsp;分)
  • 17. (2023高二上·东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 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