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17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绘画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的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题画诗的出现,使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摘编自《今传媒》,2017年第4期)

    材料二:

    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只是运用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星桥”“松州”“雪岭”“吴蜀”等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通过对画面进行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画鹰》有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杰出的题画诗,前写鹰,后寓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题诗为手段,以寓意为目的,把对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抒发巧妙结合,使诗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题旧写真图》“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

    (摘编自《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2期)

    材料三:

    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

    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杜甫以前已有题画诗,但杜甫作为题画诗的典范,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却是毫无疑义的。宋顾乐在《梦晓楼随笔》中认为,六朝以来题画诗很罕见,杜甫的题画诗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题画诗人。

    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他题写真画的诗最多,13首题画诗中有写真题画诗5首。

    刘商所写的6首题画诗中有5首是自画自题的。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作用。

    [摘编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新的视域和道路,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 . 题画诗蕴含的审美思想,在推动绘画整体构图样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 C . 诗歌和绘画在相互影响中促进彼此的发展,无论是题画诗还是文人画,都体现了诗、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 D . 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典范意义,产生了极大影响,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2. (2) 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的美学思想,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削弱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B . 《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同样体现了陈子昂追求图片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的诗歌创作主张。 C . 杜甫的题画诗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能够使绘画的内容同自己的主观感情有机统一,和谐相融,相得益彰。 D . 杜甫、白居易和刘商的题画诗在创作上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对题画诗的发展有着借鉴价值与深远影响。
    3.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中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 “绘画不仅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很多题画诗中都反映出这种创作要求和鉴赏标准。” B . “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 C . “题画诗的作者可以在欣赏、描绘画面之余,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 D . “唐代题画诗中承载着的许多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具有重要的艺术理论价值。”
    4. (4) 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
    5. (5)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胡同文化

    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共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游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对北京胡同的各种取名来源做了严谨精确的考证,因为胡同取名的来源本身就是“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未知确否”“不知道何所取义”,既表明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表明了“胡同文化”的历史悠久。 C . 文章写胡同距离闹市很近,但又似很远,是想说明居住在此的人们,在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可以相对安静的生活。 D .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见吧,胡同”,体现了作者对胡同文化衰败没落的不舍与无可奈何。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作者将北京城比喻成“豆腐”,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B . 本文先后写了胡同的形态、名字的来源、文化特征和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散漫,实则紧密关联。 C .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两句,巧妙化用古典诗句,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之情。 D .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人生活哲学的态度。
    3. (3) 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原因。
    4. (4) 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请抓住主要特征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年①,帝饬百官及诸监司毋得请托。诏京西、湖北商人以牛马负茶出境者罪死,诏翰林学士、谏议大夫等各举堪御史者二人。奉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王友直以募兵扰民,降为武宁军承宣使,罢军职。军民哗呶者,执送大理寺鞫之;军民喧哄者,并从军法。

    帝著论数百言,深原用人之弊,因及诛赏之法,命宰执示从臣于都堂。刘崞以平李接功,擢集英殿修撰。初置广南烟瘴诸州医官,复置皇太子宫小学教授,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八年十二月,以徽、饶二州民流者众,罢守臣,官出南库钱三十万缗,付新浙东提举常平朱熹振粜。雨雹,以度僧牒②募闽、广民入米。诏县令有能举荒政者,监司、郡守以名闻。是岁,江浙、两淮、夔州等水旱相继,发廪蠲租,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十五年袝高宗神主于太庙 , 诏曰:“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十六年二月传位皇太子,六月崩于重华殿,年六十有八。谥曰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

    赞曰: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即位之初,锐志恢复,然值金世宗之立,金国平治,无衅可乘,然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以定邻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寝异于前矣。自古人君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终丧三年,又能却群臣之请而力行之。宋之庙号,若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

    节选自《宋史·三十五卷·孝宗纪》

    [注]①五年,指宋孝宗淳熙年。②度僧牒:古代僧尼持有度牒,可以证明出家人的身份,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可以免除地税、徭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B . 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C . 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D . 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史,宋时御史选任采用回避法。宰执的亲属,不论关系亲疏,皆不能充任御史,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御史的决策权。 B . 宰执,是宰相与执政官的简称。在宋朝时,宰执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朝以后,金、元基本沿用这一官制。 C . 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宋太宗置十五路,各设转运使掌路之权,使之逐渐成为高级行政区,开后代省制先河。 D .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孝宗对官员要求严格,淳熙五年,严肃整治百官和各监司,不允许官员徇私请托,如王友直因募兵扰民而被降职。 B . 遇到荒年时,宋孝宗能用国库的钱救济百姓,让监司、郡守把救荒有能的县令的姓名上报朝廷,命令各地赈济流民。 C . 因为要对长辈尽孝,宋孝宗因此不顾大臣反对,遵照古制坚持为父皇守丧三年,孝心可嘉,但对朝政有所荒疏。 D . 宋孝宗虽然没能收复失地,但史书还是肯定了他的功绩:提升宋的地位,睦邻友好,改变金人轻视宋人的思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②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5. (5) 史称宋孝宗为“南渡诸帝之称首”,请分析宋孝宗的“贤”体现在哪里?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 ,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 (2)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
    2. (2) 在 《谏太宗十思疏》 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3. (3) 苏洵在 《六国论》 中感叹韩、楚、魏三个诸侯国灭亡自在情理之中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2年12月15日凌晨,曾把“萨特”介绍给中国的柳鸣九先生驾鹤西去,和法国文学界的灵魂伴侣们在天堂团聚了。柳鸣九以翻译家的身份为公众熟知,但其实,____:法国文学史研究和文艺理论批评是主业;编书、写散文、翻译是副业。他的学术生涯长达约六七十年,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亲自建筑起一座法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桥梁。柳鸣九多次表达过自己“为了一个人文书架”的人生追求和为社会文化积累添砖加瓦的人生理想,也常以西西弗斯自喻,自我定位为“文化的搬运工”和“精神苦力者”。他曾在回忆录中说:“但愿我所推动的石块,若干年过去,经过时光无情的磨损,最后还能留下一颗小石粒。若果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柳先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作家对文学的热爱、翻译家对语言的追求、学者对学术研究的坚持。走进先生,才知道什么叫皓首穷经、心无旁骛;什么叫板凳须作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什么叫____。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言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有语病,请对其作出修改,不能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我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荼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1. (1) 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 B . 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C . 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 D . 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 (2)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 . 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 .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 . 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一一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3. (3) 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 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