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1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先来看自然诗。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两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引起人世间种种事象而使诗人感动。 B . 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读者阅读时能获得与诗人同样的感动,与诗人同心,甚至获得更丰富的感动。 C . 诗歌在使读者获得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第一层的感动是一对一的,高层次的感动是一对多的。 D . 自然比较人事更广大,在诗歌中歌咏自然,可使诗的题材丰富、意境扩大,因此自然诗比人事诗意蕴深广。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歌中的“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都认为读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理解是高层次的。 B . 一首诗能够让读者产生高层次的感动,既归功于作者能对自然、人事的感受,也要归功于读者善于理解与感悟。 C . 两材料都引用了《诗经》诗句,但用意不同,材料一为证明“兴”的作用,材料二为证明自然描写仅仅是陪衬。 D . 中国的自然诗虽然也有刚性美的诗,但与西方相比而言,这些刚性诗还是偏于柔,可见中国的自然诗总体偏柔。
    3. (3)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诗句的一项是( )
      A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B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C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D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4. (4) 柳永《蝶恋花》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的是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请结合材料一,简述这一过程中的“兴”的作用。
    5. (5) 材料二中,对于自然诗作者提出了哪些文艺理论,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嘱咐

    孙犁

    黄昏时候,水生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明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的那颗小槐树,月光射到窗子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呆望着孩子的脸。望着这个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孩子,她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想起了过去的一切,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然乱,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过我吗?”

    “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了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去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的暖暖的。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轻轻地跳下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呢。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在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子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了过去。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不会,这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冰床在霜雾气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部队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才说:“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冰床跑进了水淀中央,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人见到丈夫后,先“咧开嘴笑”“又转过身哭”,这些表情和动作表现出久别重逢后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B . “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既渲染了氛围,也预示了胜利即将到来。 C . 本文题为“嘱咐”,通过妻子临别前对丈夫的嘱咐,重在表现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眷恋和依依不舍。 D . “她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表现出女人撑冰床动作的娴熟,为后文穿过急流的情节做了铺垫。
    2. (2) 关于文中女人问丈夫“是否想过自己”的一段夫妻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人逼着丈夫问“怎么想法”,表现了她对分别八年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B .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体现了女人性格中温柔和深明大义的一面。 C . 这段温馨的对话与下文分别的仓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叙述节奏张弛有致。 D . 女人说“胡说”,说明她不相信丈夫“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这一说法。
    3. (3) 小说特别写了水生夫妻俩的孩子小平,这样写有何作用?
    4. (4)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邃使召之。征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征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 颋不听,及密败,征随密来降,至京师,隐太子闻其名,引直 , 甚礼之。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 , 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寻进爵郡公。七年,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寻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十六年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贞。

    (选自《旧唐书·卷七十五》,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B . 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C . 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D . 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纵横,此学说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纵横家”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被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B . 洗马,也写作先马,官名。秦始置。汉时为太子属官,负责太子坐骑的卫生。唐代沿称,置二人,从五品下,掌东宫四库图书的刊辑贮藏。 C . 践祚,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践祚,指即位,登基。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D . 郑国公,原指周朝时期郑国国君。后指中国古代一等公爵,历朝封郑国公者三十多人,其中出名者有李光弼、王世充、魏征、富强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博览群书,胸有大志。他出身贫寒,但以古代纵横家为榜样,有志于天下,希做成一番事业。 B . 魏征深谋远虑,懂得兵法。他曾经对李密的长史的攻敌策略提出异议,认为“穷寇难与争锋” C . 魏征洞察世事,先知先觉。在太宗未夺位之时,就劝李建成提防屡建功勋、威望日隆的李世民。 D . 魏征智慧通达,材优干济。可校订秘府图籍,也能从情感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事务,让人信服。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七年,代王建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

    5. (5) 从魏征角度概括其与唐太宗二人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顾炎武

    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

    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

    【注】①初度:此处解释作“生日”。顾炎武为明朝遗老,去昌平拜谒明陵,表达故国之思。②濩落:沦落失意。③河清:古人以“河清”为升平祥瑞的象征,这里暗指恢复明朝统治。

    1. (1)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写作于诗人半百之时,他拜谒明陵,俯仰世事,抒发了复杂的思想情感。 B . 首联诗人回顾过往,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自己却像漂荡浮萍一般度过此生。 C . 颈联写诗人常随黄鹄、青骢奔走于山河、边塞,暗示自己为理想而奋斗不已。 D . 尾联中诗人抬眼长望,仿佛觉得故国还在眼前,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
    2. (2) 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中屈原自述出生年月的两句是:“。”
    2. (2) 在《蜀道难》中,通过神话传说,写出蜀国有着久远历史的一句是:“。”
    3. (3)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吐出真情:面对社会黑暗、人间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却又敢怒而不敢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①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 ②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 ③  , 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1. (1)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 . 袁隆平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 .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D . 阿Q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在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就不太的小河沟里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需要有厕所。明知别人要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边种小河是公家的。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都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干净。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雅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就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俗语是熟语的一种,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不要多管闲事。请从下面两则俗语中任选一则,将其比喻义补充完整,并简要分析。

      ①打破砂锅问到底

      ②大树底下好乘凉

四、写作(60分)
  • 8. (2021高三上·民乐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性格决定命运。

    ——培根

    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毕淑敏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他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

    ——周国平

    以上观点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以上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