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    (23分)
  • 1. 小清探访宝船厂遗址公园并写了一段文字,请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来到宝船厂遗址公园,望着立的郑和宝船模型,我仿佛看见它在惊涛骇浪中驰。宝船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yì着大明朝的繁荣兴盛,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郑和是名fù其实的和平使者,令人敬佩。他七下西洋的壮举,彰显了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1. (1) 给加点字注音。

      ②驰

    2.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演yì

      ②名fù 其实

    3. (3) 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 2. 小江游览郑和文化墙时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名句,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古诗文名句

    出处

    品格

    千磨万击还坚劲,

    郑燮《竹石》

    信念坚定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

    万籁此都寂,

    常建《

    淡泊名利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志趣高洁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坚贞不屈

  • 3. 小清在郑和碑廊发现了一副对联,请将它补全。

    驾宝船,乘风破浪

    ,继往开来铸和平。

  • 4. 2005年7月 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国家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航海日。如图为小清发现的“中国航海日”的图标,请说明其设计创意。

  • 5. (探访宝船厂遗址公园活动)本次活动总结时,小江邀请你以“传承‘和’文化”为题,做即席讲话(100字左右)。
二、(44分)
  • 6. 阅读古诗文,完成问题。

    道州

    白居易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奉,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选自《白居易诗》)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任土贡:以地方所产规定贡品。③宁:岂,难道。④阳城:人名,道州刺史。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 , 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

        奏凡十余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 , 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 , 罢,谓李绛曰:“子我自拔擢,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①蠲(juān)贷:免除租税,借放钱粮。②灾诊 (lì):指自然灾害或伤害。③流瘠:逃荒的饥民。④论执强鲠:对自己的观点论辩执著,坦率耿介。⑤箝:同“钳”,紧闭。

    1. (1) 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诗和《卖炭翁》都是叙事诗,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B . “只有矮民无矮奴”一句中,阳城以“民”和“奴”对比,表达了他的悲痛之情。 C . 道州百姓说到阳城会流泪及“生男多以‘阳’为字”,体现了他们对阳城的感念。 D . 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创作观。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知名

      ②帝变

      子我自拔擢

      敢尔

    3. (3) 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2处)。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4. (4)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

    5. (5) 阳城与白居易在为人行事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古诗文具体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晋游述感

    张中行

        到了太原,住在迎泽宾馆。入夜,星只能看见一个,因为污染严重,天空总是浑浊的。这使我想到 16日上午西行往交城县玄中寺的途中所见,路旁有无尽的高烟囱在冒烟。问,知道是炼焦厂,而且据说是遍布全省。这样,天空清朗和空气清新的二清变为一律浑浊,是否影响生物的健康我不知道。“三光者,日月星”,少了一光,总是个不很小的损失吧?

        17日下午游晋祠。大名胜,圣母殿、晋祠铭,都有高名,当然要看。我更感兴趣的是入门右手的唐槐和圣母殿左侧的周柏,如果年龄不是虚报,我们就会想到齐桓、晋文以及李三郎、郭子仪等等,都是“固一世之雄也”,学蒙童背书,其下就随来“而今安在哉”。可是如周柏,虬干横斜,显示还活得很有劲儿,对比之下,如果不慎而想到自己,心里会是什么情况呢?烦恼无边,回头是岸,不想也罢。

        18日早饭后,汽车四辆,三辆载人,一辆载路上人还想吃想喝的诸多花样,南行。终点是临汾市培训中心,亦宾馆也。中途游两处。祁县乔家大院和平遥城。乔家大院规模大,建筑坚固而精致,就是移到北京,也应该叹为稀有,况其地乔家堡只是个农村!我到几个院落转转,心随着也飞到远处,是想到人都有的,或者就说是人生的一种梦,所有都如“磐石固”,而且无限期地发扬光大。但梦总是要断的,即如大院的乔家,现在成为民俗博物馆,就只见物而不见人了。由乔家大院再南行,像是时间不很久就到了平遥城。城大而整齐,游观的一门是西门,有瓮城,就显得更加雄伟。登其上,顺着墙垛远望,很惊讶,万想不到只是个县治就有这样大而高厚的城。也许就是因为稀有吧,据说国内一些大大小小的城都夷为平地,却保留这一个。众多变为单一,它就有了优越性,眼见是辟为旅游点,耳闻是可以入电视片或电影。这表示旧时代的城还值得游,值得看。如果这两个“值得”真实不虚,则前些年的热心拆除,以致像北京周围六十八里的完整并带有城楼的城,一声令下就化为零,这“令”也过于轻率了吧?

        由平遥继续南行,过介休、灵石、霍州、洪洞,到了临汾的住所。第二天西行,绕山路直奔吉县,去看黄河的壶口瀑布。好容易到了,时已近午。河水由北来,因为两旁有山,北望也没有“天上来”的印象。南望呢,不很远就转东。河道不很宽,西望,对岸清清楚楚,属于陕西,那么,南行不很远就能到生司马迁的地方。车停在山下的河滩上,看不见瀑布,问同游的人,才知道还要向北步行三四里。踏着河滩走,游人不少,成为自由散漫的队伍。终于望见滚滚的黄水。更走近,看清楚了,地形是一个狭长的石斜坡,迤逦而下,到个地方,忽然断为直上直下的石壁,于是河水循向下之性,就先是急促向前,到石壁的地方改为急促而下,形成水花飞溅的瀑布。这景观值得看,是因为与一般的风景,如在苏、杭的相反,那是优美,这是狂暴。即如石壁以上那一长段,黄水翻滚、奔腾而下,举小说人物为例,胆大如常山赵子龙,面对,也不能不感到惊心动魄,如果移到另一端,林黛玉一流人,估计就不敢睁眼吧?这是大自然的“力”的显示,不知道别人见了怎么样,我是禁不住有些感慨,是对比之下,人力究竟是太渺小了。

    (选自《故园人影》,有删改)

    1. (1) 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的所见所感,将表格填写完整。

      所见

      所感

      往玄中寺途中看到路旁无尽的高烟囱在冒烟

      对历史人物和自身生命的感慨

      平遥古城雄伟齐整

      惊叹稀有,对历史建筑频遭强拆的不满

      壶口瀑布望见滚滚的黄水

    2. (2) 分析文中画线句与下列语句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异同。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梁衡《壶口瀑布》)

    3. (3) 根据文章说说作者认为一个景观“值得游,值得看”的标准有哪些。
    4.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游踪记述了游览的经过,串起全文,条理清晰。 B . 作者抓住富有特色和打动心灵的景物,进行联想想象,渗透自己的情思。 C . 这篇游记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既能增广读者见闻,也能引人深思。 D .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绚丽真切,且多用口语,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梁启超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不是我所创造,近代欧美教育界早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手段,我想进一步,拿趣味当目的。简单说一说我的意见:

        第一,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这是不错。但趣味的性质,不见得都是好的。譬如好赌,何尝不是趣味?但从教育的眼光看来,这种趣味的性质,当然是不好。所谓好不好,并不必拿严酷的道德论做标准;既已主张趣味,便要求趣味的贯彻,倘若以有趣始以没趣终,那么趣味主义的精神,算完全崩落了。《世说新语》记一段故事:晋代祖约好钱,阮孚好屐。论癖好,一时难辨优劣。有人去拜访祖

    约,他正在家数钱玩。祖约见客人来了,赶快把钱藏起来,但有两小箱财物未及藏好,便用身体挡住,神色有些慌乱。有人去拜访阮孚,见他正给木屐上蜡,边涂边感慨:“不知人一生能穿几双木屐?”神情闲适自在。于是二者高下自分。这段话很可以作为选择趣味的标准,凡一种趣味事项,倘或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间相续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所以我们讲趣味主义的人,决不承认此等为趣味。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固然容易如此;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然而他们的趣味是压不住的,自然会从校课以外乃至校课反对的方向去找他的下等趣味;结果,他们的趣味是不能贯彻的,整个变成没趣的人生完事。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这种教育办得圆满,能够令全社会整个永久是有趣的。

        第二,既然如此,那么教育的方法,自然也跟着解决了。教育家无论多大能力,总不能把某种学问教通了学生,只能令受教的学生当着某种学问的趣味,或者学生对于某种学问原有趣味,教育家把他加深加厚。所以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

        摧残趣味有几条路,头一件是注射式的教育,教师把课本里头的东西叫学生强记,好像嚼饭给小孩子吃,那饭已经是一点儿滋味没有了,还要叫他照样的嚼几口,仍旧吐出来看,那么,假令我是个小孩子,当然会认吃饭是一件苦不可言的事了。这种教育法,从前教八股完全是如此,现在学校里形式虽变,精神却还是大同小异,这样教下去,只怕永远教不出人才来。

        第二件是课目太多,为培养常识起见,学堂课目固然不能太少,为恢复疲劳起见,每日的课目固然不能不参错掉换。但这种理论,只能为程度的适用,若用得过分,毛病便会发生。趣味的性质,是越引越深,想引得深,总要时间和精力比较的集中才可。若在一个时期内,同时做十来种的功课,走马看花,应接不暇,初时或者惹起多方面的趣味,结果任何方面的趣味都不能养成。那么,教育效率,可以等于零。为什么呢?因为受教育受了好些时,件件都是在大门口一望便了,完全和自己的生活不发生关系,这教育不是白费吗?

        第三件是拿教育的事项当手段。从前我们学八股,大家有句通行话说他是敲门砖,门敲开了自然把砖也抛却,再不会有人和那块砖头发生起恋爱来。我们若是拿学问当作敲门砖看待,断乎不能有深入而且持久的趣味。我们为什么学数学,因为数学有趣所以学数学;为什么学历史,因为历史有趣所以学历史;为什么学画画、学打球,因为画画有趣、打球有趣,所以学画画、学打球。人生的状态,本来是如此,教育的最大效能,也只是如此。各人选择他趣味最浓的事项做职业,自然一切劳作,都是目的,不是手段,越劳作越发有趣。

    (选自《梁启超演讲选集》,有删改)

    1. (1) 作者为什么主张“趣味教育”?
    2. (2) 根据文章第3段,说说高等趣味有哪些特点。
    3. (3) 作者认为趣味教育应“拿趣味当目的”,这给你的语文学习怎样的启示?
    4. (4) 结合文章说说,这篇演讲稿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来吸引听众的。
    5. (5) 保尔有“终身受用的趣味”吗?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三、(33分)
  • 9. 写作。

        在你的旅行中也许会发生一些事,或出人意料,或令人感动,或耐人寻味……请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