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科学中考专题特训练习实验探究题6

更新时间:2023-04-05 浏览次数:5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 1. (2023·宁波模拟) 小宁为探究植物蒸腾的作用的影响因素,他取两个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的下6片和3片叶片.把两个枝条同时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后,在两个枝条的等高位置分别切出相应的切片,观察到被染色的情况如图所示。

    1. (1) 图中的染液应出现在(填“导管"或“筛管”)中。
    2. (2) 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为提高移栽树苗的成活串,可采取的措施是
  • 2. (2023·温州模拟) 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研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不透光的箱内烧杯盛有碳酸氢钠溶液,氧气传感器与二氧化碳传感器可分别测定箱内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查阅资料获知,碳酸氢钠溶液浓度一定,箱内二氧化碳浓度也会保持恒定;提高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箱内二氧化碳浓度也相应升高。

    1. (1) 为使本实验数据可靠,应选择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写出两点)
    2. (2) 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确定27℃时天竺葵光合作用最佳的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浓度。

      实验室提供3W、5W、9W、12W、21W五种LED灯带,质量分数为5%的碳酸氢钠溶液、蒸馏水、计时器及其它实验所需的仪器。

      建议:①实验可设计4~5组;②碳酸氢钠溶液取50毫升;③每次实验时间30分钟。

  • 3. (2023·温州模拟) 小科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玻璃管和水槽内加适量的水,测量玻璃管内液面到橡胶塞的距离为h1

    ③在燃烧匙里放足量红磷,塞紧塞子,测量两个橡胶塞间的距离为h3 , 调节水槽内水面高度与玻璃管内的水面相平;

    ④接通电源,待红磷燃烧,断开电源;

    ⑤反应结束后,当温度恢复至室温,水不再进入玻璃管时,再次调节水槽内水面高度与玻璃管内的水面再次相平,测量此时玻璃管内液面到橡胶塞的距离为h2

    ⑥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1. (1) 实验步骤③⑤中,调节水槽内水面高度和玻璃管内液面相平的目的是:
    2. (2) 经过计算,小科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则h1、h2、h3应满足的关系式是:=
    3. (3) 如果步骤②中装入玻璃管中的水过少,将对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有何影响?请你判断并说明理由。
  • 4. (2022·松阳模拟) 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能使食物具有松软或蓬松的特点。某品牌膨松剂的成分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学习小组同学对该膨松剂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氨气能被浓硫酸吸收。

    ②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

    ③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 +H2O+CO2↑。

    ④碳酸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NH4HCO3 H2O+CO2↑+NH3↑。

    [设计实验]

    小组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步骤与现象]

    ①打开止水夹1,关闭止水夹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打开止水夹2,关闭止水夹1,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熄灭酒精灯。

    [实验分析]

    1. (1) 装置A中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的原因是
    2. (2) 装置C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3. (3) 甲同学根据以上现象得出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铵。

      [实验反思]乙同学提出:通过以上现象不能确定该膨松剂中只含有碳酸氢铵。经过小组讨论,他们继续进行探究: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1,继续加热,当观察到B中导管口不再产生气泡,并观察到现象,可得出结论:该膨松剂是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 5. (2022·婺城模拟) 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加热到80℃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而相同质量5%的H2O2溶液加入催化剂,常温下就会立即产生氧气,反应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1. (1) 小晨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并未复燃。为此,他利用图乙装置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
    2. (2) 小柯利用催化剂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图丙是他设计的气体发生装置,请你指出一处错误:

    3. (3) 采用相同质量5%的H2O2溶液,图丁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该图中用实线画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
  • 6. (2022·上虞模拟) 把一盆栽番 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如下图),再把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依图中所示输入罩内,1小时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且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超过正常水平。请回答:

    1. (1) 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
    2. (2) 在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 . 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 . 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 把土换成蒸馏水 D . 把金鱼换成蝌蚪
    3. (3) 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内的管运输到根部。
  • 7. (2022·龙港模拟)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质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14种,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然后测定相同时间内水稻根系所处溶液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提出假设】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如下:

    实验条件

    检测项目(相同时间内)

    水分蒸腾量

    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氮元素、磷元素 ……

    较强的光照

    m1

    n1

    较弱的光照

    m2

    n2

    【数据处理】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

    【实验结论】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1. (1) 图中油膜的作用是:
    2. (2) 在数据处理中,若(用表格中的符号回答),则假设成立。
    3. (3) 本实验采用改变光照来调节相同时间内水分的蒸腾量,但在实验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通过改变水稻植株上的来进行实验。
  • 8. (2022·萧山模拟) 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碳酸氢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测定产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具体的检验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其质量为a 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m1 g;

    ②加热该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   , 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2 g.

    1. (1) 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 (2) 请将步骤④的“?”补充完整
    3. (3) 如果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会使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计算值(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 (4) 当a、m1、m2表示等量关系为时,可以判断碳酸氢钠中不含碳酸钠及其他杂质。
  • 9. (2022·杭州模拟) 将如图所示的装置放在强光下来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 (1) 一般用阔叶的法国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
    2. (2) 此实验中,说明植物发生蒸腾作用的现象是
    3. (3) 指出该实验的不足之处:
    4. (4) 请说出蒸腾作用的意义:。(只写一个)
  • 10. (2022·滨江模拟) 实验室现有 Fe(OH)3、Cu(OH)2 和少量杂质的固体混合物,某同学欲测定该固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实验.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已知:①在 68℃时,Cu(OH)2 会分解;在 500℃时,Fe(OH)3会分解.二种物质的分解产物均为氧化物且化合价不变.

    ②装置气密性良好,试剂均足量,反应均完全,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分解.

    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装置B的质量m1.

    Ⅱ.连接好装置。缓缓通入N2一会儿,再开始加热并控制温度在100℃左右.反应结束后称量装置B的质量m2.

    Ⅲ.重复步骤Ⅱ,控制温度在550℃左右.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B的质量m3.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温度/℃

    室温

    100

    550

    B装置/g

    m1

    M2

    M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如果装置B中的试剂也是浓硫酸,那么装置C的作用
    2. (2) 每次停止加热后仍需继续通N2 , 作用是.
    3. (3) 样品中Cu(OH)2的质量分数为
  • 11. (2022·台州模拟) 人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进行了漫长的探索。请阅读材料并回答: .

    1. (1) 海尔蒙特在实验前后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2. (2) 黑尔斯的实验是基于“植物生长可能需要中的物质参 与”的猜想,塞讷比尔的实验验证了他的猜想,并确认了这种物质;
    3. (3) 恩吉尔曼的实验分析:本实验选用好氧细菌的作用是;根据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2. (2022·定海模拟) 蚊子叮咬时会在人的皮肤内分泌蚁酸刺激皮肤,某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査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提出问题】蚁酸分解生成的两种氧化物是什么?

    【建立猜想】

    ①蚁酸分解的产物中一定含有水;

    ②蚁酸分解的产物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

    ③蚁酸分解的产物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探究】

    1. (1) 做出猜想①的依据是
    2. (2) 为了验证剩下两种猜想,小组同学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猜想②不成立,猜想③成立。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3. (3) 【评价交流】 有同学认为设计的实验装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指出并且改进
  • 13. (2022·慈溪模拟)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

    1. (1) 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
    2. (2) 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3) 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罩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 14. (2022·舟山模拟)   2022年2月,浙江召开了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部署新一轮改革任务。为积极响应省里号召,我校少科院的小院士们利用数字化仪器完成了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任务。
    1. (1) 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轻推或轻拉注射器活塞,松手后观察到活塞回到原来位置。此操作的目的是
    2. (2) 采用B图装置,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得到如图2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变化的原因
    3. (3) 对比图2中两条曲线,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 15. (2022·长兴模拟) 某同学用如图(图中省略了铁架台)装置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他把针筒的活塞取出,放入适量白磷(着火点是40℃),再将活塞推到图示位置。用橡皮帽封住针筒乳头后,酒精灯加热白磷至燃烧后撤去。假设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活塞移动灵活无阻力。请回答:

    1. (1) 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原因是为了,防止白磷燃烧;
    2. (2) 实验中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3. (3) 为获得较准确的实验数据,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 白磷放足量 C . 用木炭替代白磷进行实验 D . 白磷燃烧后立刻观察针筒活塞对应的刻度值
  • 16. (2022·永嘉模拟) 聚丙烯酰胺(缩写为PAM)在处理污水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但易在土壤中残留,过量的PAM会使上壤板结,使上壤的透气性变弱,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某些微生物对PAM的分解具有一定的效果,科研小组发现降解菌A和B对PAM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为了比较单独投放一种降解菌和混合投放两降解菌对该PAM的降解效果,以及10℃到40℃之间哪个温度对PAM降解效果最好,该科研小组欲利用以下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

    PAM测量仪,玻璃水槽,量筒,可调温度的恒温箱,含PAM浓度为0.5克/分米3土壤

    浸出液,浓度相同的降解菌A和B培养液。实验时,每组取土壤浸出液50毫升,降解菌培养液2毫升,每组实验时间约10天。

    1. (1) 科研人员在配制土壤浸出液前,将土壤样品加热至121℃,并保持20分钟,其目的是
    2. (2) 根据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 17. (2022·温州模拟) 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CO2 , 小明发现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的速率反而比低浓度要慢。是什么原因导致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高时,吸收速率反而下降呢?

    小明查阅资料发现:

    ①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粘性越强,液体不易流动;

    ②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时会放热。

    小明想探究是否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粘性增强,影响了反应的进行。实验使用如图的装置以及大烧杯、秒表、碎冰、蒸馏水、足量40%氢氧化钠溶液等实验器材和药品。

    1. (1) 上述实验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2. (2) 请帮助小明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18. (2022·拱墅模拟) 小乐为了获知某化肥(主要成分为NHHCO3 , 杂质不含氮元素)的含氮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测定。

    已知:①NH4HCO3 NH3↑+CO2↑+H2O;

    ②NH3能被浓硫酸吸收,不能被氢氧化钠固体吸收。

    1. (1) 装置B的作用是
    2. (2) 将化肥样品装入试管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3. (3) 待装置符合实验要求后,取20克化肥样品装装置「反应前质量/克T反应后质量/克入试管,通入氮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然后点燃酒精灯,每步都充分反应后,再通入氮气。装置B和C反应前后质量如表所示:则反应生成的氨气的质量为克; 此化肥的含氮量为

      装置

      反应前质量/克

      反应后质量/克

      B

      186

      198.4

      C

      159

      162.4

  • 19. (2022·仙居模拟) 如图甲是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选用红磷作为药品是最佳选择吗?某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准备如图乙的玻璃容器,顶部用密封盖密封,并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氧气传感器(能实时显示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固定在容器内壁,并装入足量的红磷。

    ③用激光笔点燃红磷,红磷剧烈燃烧,观察并记录氧气传感器所显示的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

    ④分别用白磷、食品脱氧剂(可以直接与氧气反应)替换红磷重复上述步骤①~③。

    ⑤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三种物质氧化时容器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

    1. (1) 步骤①中检查气密性时,将盖有密封盖的玻璃容器浸没在水中,如果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   
    2. (2) 如装置甲,150毫升集气瓶中装有1/5的水,量筒内装有50毫升水,用红磷做实验,根据图丙,实验结束后量筒内剩余的水为毫升。   
    3. (3) 根据该小组的实验结果,用图甲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应选用哪种药品,并说明理由。 
  • 20. (2022·宁海模拟) 海水中蕴含丰富的资源。
    1. (1) 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方法。下列方法中, 可以使海水变为淡水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 滤纸过滤 B . 吸附 C . 沉降 D . 蒸馏
    2. (2) 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重水(D2O)可作原子能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和热传热介质。重水中重氢原子(D)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则重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 (3) 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V中所加试剂是

      ②写出由贝壳得到CaO的化学方程式

  • 21. (2022·滨江模拟) 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质量来表示。某同学按下列步骤测量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①选取n张对称性良好的樟树叶片,将每张叶片标记为如图的A、B两部分;

    ②将叶片的A部分作遮光处理,B部分不作处理;

    ③光照t小时后,在所选的每张叶片A、B的对应部位各截取面积为S的小方片,分别烘干,称得A部分小方片总质量为mA , B部分小方片总质量mB

    ④计算出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1. (1)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步骤①中选取的樟树叶片在数量上有什么要求?
    2. (2) 另一同学认为,上述方法在测量时没有考虑光合作用产物会运出叶片,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最好的处理方法是______。
      A . 摘下叶片以切断叶柄 B . 环剥叶柄以切断筛管 C . 破坏叶柄木质部以切断导管
    3. (3) 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用字母表示)
    4. (4)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小滨在一次给植物施以较多肥料后,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 22. (2022·永康模拟) 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建立猜想】

    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设计实验】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果

    结论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

    CO2

    生了化

    学反应

    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水,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1.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

    2.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

    1. (1) 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2. (2) 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同学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
    3. (3) 【迁移应用】金华双龙洞景区内溶洞奇特,洞内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形成这些溶洞的“主角”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石灰岩中的碳酸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会生成碳酸氢钙,而溶解在水中的碳酸氢钙,如果受热或大气压强变小,就会转化为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与其它不溶性物质一起沉积下来,经长时间聚积就形成了美丽的钟乳石。请写出钟乳石在形成过程中碳酸氢钙转化为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  。
    4. (4)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会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时最好用饱和NaHCO3溶液而不用Na₂CO₃溶液。请结合本题说明理由:  。
  • 23. (2022·永康模拟) 建构合理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解决“气体检验”类问题建构了如下思维模型:

    【模型应用】同学们为探究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的气体成分,将草酸(H2C2O4)受热分解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思维模型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草酸易溶于水,草酸受热分解时有少量升华,草酸蒸气与石灰水会反应生成草酸钙或草酸氢钙,这两种生成物都为白色不溶物。

    【建立猜想】猜想1:草酸分解生成CO2和H2

    猜想2:草酸分解生成CO2、CO和H2O; 

    猜想3:草酸分解生成CO2和H2O;

    1. (1) 有同学从理论上就可判断第三种假设不成立,老师也认为这一判断是正确的,该同学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2. (2) 【设计方案】为验证猜想2同学们应用思维模型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固定装置未画出),

      【收集证据】该小组同学根据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认为气体中有CO2存在。则你认为根据图甲实验方案证明气体中一定有CO存在的证据是

    3. (3) 【交流评价】针对查阅的资料内容,小组同学讨论后对实验中CO2的检验方法提出了质疑。需要增加一个装置来排除干扰。请结合资料信息,设计一个装置,并明确装置连接的位置和盛放的试剂,你的设计是
    4. (4) 【实验结论】同学们经过进一步实验证明了气体产物中无H2存在,并得出结论猜想2正确。

      【继续探究】

      小金同学为测定草酸晶体样品中草酸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图方案:称取一定量草酸晶体样品进行充分加热,完全分解后得到的混合气体,用下图装置按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实验(杂质不参与反应,所用试剂均足量),通过称量装置C中氧化铜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差,由此来计算出样品中草酸的质量分数,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却比实际值偏低很多,排除仪器和操作因素且装置气密性良好,你认为其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 24. (2022·南湖模拟) 科学拓展课上,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了探究。加热前,硬质玻璃管内装有足量铜粉,注射器及玻璃管内充满人体呼出的气体,室温下测得总体积为500毫升。

    ⑴实验中,要让氧气和铜粉充分反应,同学们的操作方法是

    ⑵实验结束后,立即测得装置内气体总体积为450毫升。

    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O2的体积分数为

    ⑷实验反思:查阅教材得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实验中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与教材中的数据差异较大,其原因是

  • 25. (2022·玉环模拟)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开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研究者将若干蚕豆叶片分组,进行相应的实验处理,段时间后 ,分别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每组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开放程度(详见下表)。

    分组

    实验处理

    气孔开放程度

    完全开放(%)

    半开放(%)

    关闭(%)

    A

    pH为7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40.0

    42.0

    18.0

    B

    pH为7的KCl溶液+黑暗处理

    1.0

    11.0

    88.0

    C

    pH为4.5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21.0

    42.0

    37.0

    D

    pH为7的NaCl溶液+太阳光照

    15.0

    25.0

    60.0

    备注:上述溶液体积及离子浓度均相同。

    1. (1) 据表分析,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有
    2. (2) 若需要进一步探究 K+和Ca2+对蚕豆叶片气孔开放的共同影响,请写出设计思路。
  • 26. (2022·丽水模拟) 小科根据植物生理作用的示意图(图甲),设计了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的实验装置(图乙)进行探究活动。

    1. (1) 若图甲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则①是
    2. (2) 若用图乙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小科在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并将整个装置移到黑暗处。为了使实验更严谨,应选用“有孔”还是“无孔”隔板,并说明理由
    3. (3) 为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小科将图乙中的小烧杯移走,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则证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
  • 27. (2022·丽水模拟) 如图甲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不易成功,科学兴趣小组对该实验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1. (1) 小科认为漏气是实验失败最主要的问题。在实验中由于有强烈的气压变化,对装置的气密性的要求比较高,检查气密性时,先将止水夹打开,将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集气瓶,当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后,放开双手,等待一段时间,如果观察到,则证明气密性良好,可以实验。
    2. (2) 图乙用放大镜会聚阳光来引燃红磷,与图甲将红磷在瓶外点燃后再放入集气瓶相比,你认为图乙操作的优点是
    3. (3) 小明认为实验时从烧杯中倒吸进入集气瓶的水也可以起到吸热作用,所以,集气瓶内不需预先装入水,也无需使用止水夹,于是他利用图丙装置进行实验。请分析小明利用该装置测量出的氧气体积分数(选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
  • 28. (2022·温州模拟) 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多次实验,其中燃烧匙内的红磷用电加热装置点燃,瓶内气压用压强测量仪测量,瓶内气压变化如图乙所示。

    1. (1) 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打开止水夹,将导管伸入水中,用手捂住广口瓶,观察时,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2) t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瓶内气压显著增加,其原因是:
    3. (3) 根据本实验数据,可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29. (2022·金东模拟) 空气成分的确认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旱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过程如下:

    ①在曲颈甄中放入少量水银,右侧的水槽中装入水银并罩上钟罩,将曲颈甄的瓶口伸入钟罩内水银的上方(如图);

    ②将曲颈甄放在炉上持续加热12天;

    ③观察钟罩内液面上升的体积;

    ④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空气的1/5。

    1. (1) 水银在加热条件下会和氧气生成HgO,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操作③中通过钟罩内水银上升的体积可用来判断

      根据拉瓦锡研究氧气体积分数的过程,阿青总结并构建了以下解决“测量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成分体积分数”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拉瓦锡之后,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也对空气成分作过一些探究: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①用电火花使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全部转化为氮的氧化物:②用碱液全部吸收氮氧化物,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③打开止水夹,让水进入装置:④得出结论……请你利用阿青的思维模型进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3. (3) 在卡文迪许的实验中,属于“转化或吸收待测气体,减小体系内压强"这一思维模型环节的步骤是; (填序号)
    4. (4) 卡文迪许每次实验都能观察到装置内还有不到1%的残余气体,根据所学的知识,该气体是
  • 30. (2022·金东模拟) 一次性液体打火机是一种常见的取火装置,小盛对其燃烧后的产物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发现:

    ①一次性液体打火机充装燃料为丙烷(C3H8),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②工业上从石油中分离出丙烷。实验室可用干燥的丁酸钠、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来制取丙烷,方程式为:CH3CH2CH2COONa+NaOHC3H8+Na2CO3

    ③丙烷完全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若氧气不充足时,有一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有剧毒性。于是,小盛制取丙烷并对其燃烧产物进行了探究,所用部分装置如下图所示:

    1. (1) 收集丙烷气体,可选用的图甲中的装置是(填编号);
    2. (2) 丙烷燃烧后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图乙中的装置,若观察到现象,则能证明丙烷燃烧后的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存在:
    3. (3) 已知图乙C装置中装有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溶液,则在该实验中,C装置所起的作用有:(写出两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