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淮北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第...

更新时间:2023-02-06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0高一下·北京月考) 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 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 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   )
    A . 母系氏族社会 B . 奴隶制社会 C . 父系氏族社会 D . 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 2. 《诗经·鲁颂》:“建尔元子(长子),俾(使)侯于鲁。大启(开辟)尔宇(疆土),为周室辅。”这段材料可用以研究(   )

    ①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共和行政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3. (2022高一下·深圳期中)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 .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 .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 4.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 .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B .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D .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 5. 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察举制度的推行 B . 血缘政治的终结 C . 大兴文治的结果 D . 国家战略的需要
  • 6. (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 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     )
    A . 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 . 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 . 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 .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7.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B . 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 . 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D . 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 8.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
    A . 互惠互利的对外政策 B . 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C . 为国理财的财政政策 D . 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
  • 9.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0. (2015高一上·西安期中)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

    A .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 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 . 科举制和郡县制 D .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 11. (2022高一上·沁阳月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 . 诸葛亮 B . 贾思勰 C . 祖冲之 D . 郦道元
  • 12.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定期回驻京师。通常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 .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 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 . 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 . 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 13. (2018高二下·邯郸开学考) 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    )
    A . 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 B . 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C . 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 D .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 14.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每五更燃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这表明宋代(   )
    A .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止 B . 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 C . 经济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D .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15.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 交子的出现 B . 城市中出现了“瓦子” C .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 制瓷业发达
  • 16. 宋元话本塑造了另类艺术形象。如《快嘴李翠莲记》中的李翠莲敢于同封建“三从四德”进行抗争;《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酒店主女儿周胜仙的形象中,包含着与封建婚姻相悖离的婚姻观。这说明当时(   )
    A . 文学作品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追求 B . 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了传统伦理观念 C . 士大夫阶层热衷于创作世俗文化 D . 统治者文化专制抑制了文学的发展
  • 17. 有学者认为,仅就丞相制度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经历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 B .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 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D . 前朝宰相制度变相恢复
  • 18. (2022高一上·合肥月考)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
    A . 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 . 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 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 . 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 19. (2021·兰州模拟)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
    A . 封建土地兼并严重 B . 对外贸易发达 C . 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D . 社会性质变化
  • 20. (2019·全国Ⅰ卷)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 .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 地区经济的差异
  • 21. 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
    A . 闭关政策开始解除 B . 近代外交逐渐展开 C .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 “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
  • 22. “《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
    A .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B . 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 .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 .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 23. (2017·中原模拟)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 .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 C . 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 .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 24.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指(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

    材料二: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举措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开疆拓土”的方式,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 27.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清王朝犹如泥足巨人一般摇摇欲坠。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匆匆建立后,相继颁布《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这套政治模式,基本上是仿照美国政治制度而设计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及推行这些制度的目的。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