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

更新时间:2022-10-21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中,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中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   )
    A . 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 . 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 . 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 D . 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
  • 2. (2020高一上·麻城月考) 某学者所写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 . 阶级的产生 B . 世袭制的确立 C . 王的出现 D . 早期国家的诞生
  • 3. 《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 .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 .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C .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D .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 4.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C .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5. 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同徒“授民”。对这一史实解释最恰当的是(   )
    A . 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B . 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C . 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D . 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 6. 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华夏族)”。

    而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出现这一变化说明(   )

    A . 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并发展 B . 战国时期局部统一的基本实现 C . 国家治理体现家国一体的色彩 D . 周代分封制下的疆域得到扩展
  • 7. 春秋时期,针对当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A . 仁者爱人 B . 为政以德 C . 克己复礼 D . 焚烧诗书
  • 8. 吕思勉说:“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已可说是切于时务的兴,而不切于时务的亡了。但时异势殊,则学问的切于实用与否,亦随之而变。天下统一,则需要与民休息,民生安定,则需要兴起教化。”据此可知(   )
    A . 诸子学说始终是国家政治的附庸 B . 时代变迁推动了诸子学说的演变 C . 诸子以推动文化教育的繁荣为己任 D . 百家争鸣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 9.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 . 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 . 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 . 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 10. 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   )
    A . 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 B . 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 C . 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 D . 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
  • 11. 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   )
    A .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B . 实现了秦在全国范围的长久治安 C . 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 D .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 12. 柳宗元评论秦始皇时指出,他“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能够开创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他(   )
    A . 统一了文字 B . 推行郡县制 C . 建立皇帝制度 D . 设置三公九卿
  • 13. 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打击强宗富豪 C . 对抗匈奴 D . 巩固郡县制
  • 14.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 .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 . 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 .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 15. 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 .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 .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 . 加速了秦朝推行暴政的步伐
  • 16. (2020高一上·合肥月考)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 开创皇帝制度 C .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17.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   )
    A . 墨家学说 B . 法家学说 C . 道家学说 D . 儒家学说
  • 18. 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
    A . 削弱了地方权力 B . 使得台阁至上 C . 能抑制外威干政 D . 利于加强皇权
  • 19. 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A . 缓和郡县与封国的矛盾 B . 施恩于诸侯子弟,扩大统治基础 C . 削弱地方上诸侯国的力量 D .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 20. 西汉初年规定,“天下人皆直成边三日”,文帝在位时将成边改为三年一次;萧何建未央宫遭到高祖的斥责;文帝想修露台,听说需要百金(一百万钱)便放弃了。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 . 奖励垦殖,稳固封建政权 B . 注意节省民力,发展生产 C . 招抚流民,加强统治力量 D . 努力废秦苛法,减轻租赋
  • 21. 《汉书·武帝本纪》载,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昆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置张掖、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的由来。河西四郡的设置折射出(   )
    A . 匈奴已经退出西域之地 B . 汉朝对中外贸易的重视 C . 汉朝对匈奴取得军事优势 D . 铁犁牛耕在全国的普及
  • 22. 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蔡伦的“恩惠”主要体现在(   )
    A . 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 . 完成了其毕生的心愿 C .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 . 完成了造纸术的西传
  • 23. 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 B . 国力强盛和经济发达 C .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 . 先秦文化基础雄厚
  • 24.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C .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 .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B .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 . 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 .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 26. 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 B . 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 C . 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 D . 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 27. 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这表明(   )
    A . 西域文化对长安有较大影响 B . 唐代长安已经被少数民族攻占 C . 唐代各种宗教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 D . 唐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28.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歌反映的是(   )
    A .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B . 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 C . 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衰落 D . 东汉末年的张角大起义
  • 29.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 B . 秦汉时期 C .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 隋唐时期
  • 30.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使阶层流动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 . “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 31.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行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 . 弱化了宰相权力 B .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导致冗官现象 D . 加强了权力制衡
  • 32. 《唐六典》记载:“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指的是(   )
    A . 郡县制 B . 科举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租庸调制
  • 33. (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
    A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 .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 3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 . 诸葛亮 B . 贾思勰 C . 祖冲之 D . 郦道元
  • 35.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金方》(   )
    A . 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B . 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 C . 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D . 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二、材料题(30分)
  •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末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赵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根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日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 38.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 (1)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
    2. (2) 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