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三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8-23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2019·娄底) 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 . 考古发现 B . 文献记载 C . 神话传说 D . 调查问卷
  • 2. 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 . B . C . D .
  • 3. (2016·广东)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居民 D . 河姆渡居民
  • 4. (2018·广东)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 刀耕火种 B . 游牧渔猎 C . 农耕定居 D . 铁犁牛耕
  • 5.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如下图③处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古人类遗址,在遗址处,发现有碳化稻谷、耒耜、猪纹陶器、木结构水井等。据此判断,这一遗址的居民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 6. 小明同学在暑假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面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和文物。他参观的是(    )

        

    A . 元谋人博物馆 B .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 . 西安半坡博物馆 D .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 7. 题7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约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作证他们生活在(    )

    石斧

    骨耜(复原图)

    A . 旧石器时代 B . 新石器时代 C . 青铜时代 D . 铁器时代
  • 8. (2019七上·新会月考)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 .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 . 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 . 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 . 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 9. (2019九下·滨州开学考)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我们一般认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传说中的(  )
    A . 盘古和女娲 B . 元谋人和北京人 C . 炎帝和黄帝 D . 尧舜禹
  • 10. (2020·福建) 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    )
    A . 出现原始农业 B . 进入青铜时代 C . 实行分封制度 D . 掌握冶铁技术
  • 11. (2020·毕节) 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A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2. 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二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朝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    )
    A . 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朝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 . 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朝的文献记载对应 C . 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D . 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 13. (2020·成都)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封尚父于齐,封弟周公旦于鲁,封召公奭于燕。这一记载反映西周实行了(   )
    A . 井田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14. (2020·广东) 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 . 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 . 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 . 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 . 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 15. (2020七上·澄海期末) 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A . 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 .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 . 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 . 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 16. 如下图所示的农业生产场景最早出现在(    )

    A . 夏朝 B . 西周 C . 春秋 D . 东汉
  • 17. 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形势图,这一时期是(    )

    A . 西周时期 B . 春秋时期 C . 战国时期 D . 秦朝时期
  • 18. (2020·重庆) 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 . 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 . 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 .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 . 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 19. (2020·广东)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
    A . 法家的“法治”思想 B . 儒家的“仁政”思想 C . 道家的“无为”思想 D . 墨家的“非攻”思想
  • 20. (2020·深圳)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这一观点出自(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 21. (2020·安徽) 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
    A . 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 . 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 .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 . 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 22. (2020七上·东莞期末) 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 . 休养生息的政策 B . 分封制度的推行 C . 法律制度的严酷 D . 基层管理的状况
  • 23. (2020·青岛) 如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 . 设立中央政权机构 B . 加强了地方权力 C .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 . 消除了地域差异
  • 24. (2017九上·湛江月考) 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解读源于(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宗法制 D . 分封制
  • 25.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下面表格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家族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和爱戴

    政府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A . 墨家 B . 儒家 C . 道家  D . 法家
  • 26. (2015七上·晋江期末) 《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禅让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27. (2019·广东)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 分封制度基本瓦解 C .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 28. 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
    A . 博士 B . 丞相 C . 太尉 D . 御史大夫
  • 29. (2018·广东)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君主专制 D . 八股取士
  • 30. (2020七上·杭州月考)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有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统一文字 C . 设立太学 D . 独尊儒术
二、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31题11分,32题14分,33题15分,共40分)
  • 31. 创新与改革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飞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大道之行,天下为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四:公元前356年的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之后一段时间,国家出现了“国家富裕,兵强马壮”的景象

    ——《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尧传给舜,舜传给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找出并概括这种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天下”的局面从何时何人开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哪一制度的出现?
    3. (3) 材料三反映了西周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材料四反映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如果你是当时该国的农民,你最支持上述材料中哪一项改革措施?通过这次改革确立了什么社会制度?
  • 3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 (1) 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说出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又哪些贡献让后人把他视为“万世师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理想。
    3. (3)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有何重要意义?
    4. (4) 根据材料四以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33.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

    材料四:下图为秦长城遗址。

    材料五: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 (1) 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说说这场变法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哪一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3. (3) 如材料三图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分别是什么?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5. (5) 秦朝二世而亡,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 (6)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从秦的兴亡史里,你得到哪些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