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新区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 1. (2019高二下·吉林月考)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 .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 2.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等。经过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 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C . 开始出现民族交融的局面 D . 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争
  • 3. (2020高二上·成都月考) 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    )
    A . 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B . 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 . 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 D .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 4. (2020高三上·厦门月考) 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 (    )
    A . 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 . 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C . 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 . 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
  • 5. 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
    A . 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 .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 .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 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 6. (2021·平谷模拟) 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黔首自实田”、犁壁和犁耕法、“推恩令”、董仲舒,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 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②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③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④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成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7. 黄宗羲提出“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备矣”,他赞颂古代学者“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   )
    A . 君主以民为本 B . 反对君主专制 C . 经世致用思想 D . 实行以德治国
  • 8. (2021·和平模拟)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
    A .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 .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9. (2021·门头沟模拟) 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商业的繁荣风貌。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北宋时期(   )
    A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宽松环境利于工商业繁荣 C .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 . 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改变
  • 10. 下图为清朝晋商经商路线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 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B . 中外贸易发展兴盛 C .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 D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11.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
    A .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 .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 .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 12. (2021高二上·巴林右旗开学考)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道光帝起初并不愿意订约,但虽“愤闷(懑)莫释”。也“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在他看来订立条约是中国“相待以诚”,“从此通商,永相和好”,对方“亦应以诚相待”。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具备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 . 极力维护天朝大国心态 C . 主动抛弃闭关锁国政策 D . 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 13. 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从材料可知(   )

    年代

    棉纱(1000担)

    价值(海关两1000)

    棉布(1000匹)

    价值(海关两1000)

    1870

    70

    1877

    14439

    24877

    1880

    152

    3648

    13561

    19735

    1890

    1081

    19392

    16561

    25629

    1900

    1488

    30187

    15964

    45419

    1910

    2282

    62831

    17013

    67852

    A .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 14. 下表是民族实业家陈启源先生的生平简介。据此可知(   )

    1836年

    生于“蚕桑为业”家庭

    1854年

    出洋谋生,经营纱绸,获利颇丰,却未尝废农桑之心,游历暹罗(泰国)、缅甸,考察机器之学,受启发,拟回国仿制,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

    1872年

    携资回国,赴浙沪考察缫丝

    1873年

    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81年

    被以“专利病名、夺人生业等”原因予以封闭,被迫将厂迁到澳门维持下去

    1885年

    简村丝偈复业,将丝厂迁回简村,改名为“世昌纶”

    20世纪初

    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10万人,生丝出口总值达4000万两白银,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A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 . 19世纪末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 . 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D . 官僚资本压迫导致缫丝厂曲折发展
  • 15.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6. (2021·青岛模拟) 1922年梁启超提出,“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之下,行民本主义之精神。此理想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梁启超意在(   )
    A . 颠覆传统儒学构建新文化 B . 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 C .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D .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17.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 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 . 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 C . 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 . 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 18. (2021·邯郸模拟) 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了八十多项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方面;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这些举措(   )
    A . 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B . 导致民族经济得到独立发展 C . 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 D .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19.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 .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 揭开了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 . 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 . 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 20. 2021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

    A . ①②④③ B . ③②④① C . ④③①② D . ③②①④
  • 21.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20万人协同作战,在山西忻口抗击7万日军,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反映了(   )
    A . 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 .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 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 22. (2021高一上·仁寿月考) 1930年,针对日本捏造“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妄说,考古学家梁思永来到黑龙江昂昂溪附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并初步得出“昂昂溪的新石器文化不过是蒙古热河的新石器文化的东支而已”的结论。昂昂溪的考古发掘及研究(   )
    A .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 从文化上否定日本分裂中国的理论 C . 使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同情和支持 D . 迫使日本放弃侵略中国东北的计划
  • 23. (2021高三上·定远月考) 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
    A . 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 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 C . 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 .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 24. (2018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 .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 25.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中国(   )

    项目

    工业增值

    农业增值

    钢(万吨)

    粮食(亿吨)

    计划值

    14.7%

    4.3%

    412

    1.9

    完成值

    18%

    4.5%

    535

    1.95

    A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 . 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所定目标较为稳妥可靠 D . 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26. (2020·永州模拟)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4703人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此次劳模评选的主要标准是“提前完成五年计划规定指标”“达到优等质量指标”“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在节约方面有优良成绩”等。这次评选表彰活动(   )
    A . 折射出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 . 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和技术的社会氛围 C . 旨在推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D . 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新生政权认同感增强
  • 27. (2020·威海模拟) 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 . 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 . 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D . 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 28. 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
    A . 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B . 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 C . 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 D . 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
  • 29. (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 “考古中国”在2021年3月发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特点,另一部分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具有古蜀文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
    A . 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 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D . 青铜铸造世界领先
  • 30. (2021·平谷模拟)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何尊的铭文记述的是周 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在《梓材》篇中也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 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文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这是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何尊”是实物史料,《尚书·梓材》是文献史料。 B . 《尚书·梓材》记录的比“何尊”更详细准确。 C . 二者记录产生于同一时期。 D . “中国”特指西周王室的成周洛阳。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31. (2019·济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

    ——《清高宗实录》卷1435(1793年乾隆帝答复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通商请求的上谕)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中国坚持国家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欧积极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加强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非洲、拉美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中国已与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到60对,在世界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

    ——《新中国外交70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乾隆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 (2) 由材料二可知,当时清朝部分官员的对外态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对外态度的形成原因。
    3. (3) 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依据上述全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