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柳州市三江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水...

更新时间:2021-10-19 浏览次数:10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史实选择。(下列各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25分)
  • 1. (2020·天水) 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   )
    A . 邓世昌 B . 左宗棠 C . 魏源 D . 林则徐
  • 2. “有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官。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C . “亚罗号事件” D . “马神甫事件”
  • 3. (2019·遂宁) 1843年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与这之前相比:棉花下降了近20%,棉纱下降了近10%,头等白洋布下降了近23%。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京条约》的签订 B .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 《南京条约》的签订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俄国 D . 日本
  • 5. 下列人物中属于洋务派的是(   )
    A . 曾国藩 B . 李秀成 C . 孙中山 D . 洪仁玕
  • 6. 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 . 洋务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鸦片战争 D . 维新变法运动
  • 7. “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性质 D . 作用
  • 8.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下所示,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9. (2020·遂宁) 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 . 割地 B . 赔款 C . 通商 D . 设厂
  • 10.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 . 金田起义 B . 公车上书 C .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 . 德国强占胶州湾
  • 11. (2019·河池) “国民若是有救国的决心,要先把私通日本的卖国贼政府推翻,然后可以废除密约,争回山东,除了这个法子,是万万不行的。”这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 义和团运动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秋收起义
  • 12. 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李鸿章说:“我学。”康有为说:“我变。”“我变”指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百日维新 C . 虎门销烟 D . 太平天国运动
  • 13. (2020·南京)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    )
    A . 兴中会 B . 华兴会 C . 光复会 D . 中国同盟会
  • 14. (2020·衡阳) “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废除丞相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
  • 15.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 推动了思想解放 D . 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 16. (2020·成都) 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它(   )
    A . 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 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 . 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D . 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7. (2020·苏州)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在孙中山这篇《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袁,史称(    )
    A . 黄花岗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护国战争 D . 北伐战争
  • 18. (2021八上·福建期末)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义之城”,他们应该去(    )
    A . 北京 B . 上海 C . 武汉 D . 广州
  • 19. (2020·绥化) 鲁迅无情批判吃人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是(    )
    A . 《狂人日记》 B . 《子夜》 C . 《雷雨》 D . 《骆驼祥子》
  • 20. (2020八上·南丹期中) 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 . 自强求富 B . 君主立宪 C . 民主科学 D . 实业教国
  • 21. (2020·甘孜)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接连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是(    )
    A . 胡适 B . 鲁迅 C . 李大钊 D . 蔡元培
  • 22. (2021·长清一模) 革命口号具有时代的特征。下列革命口号中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 “打倒老蒋.解放全国”
  • 23. (2021八上·黑龙江期末) 如果你想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现场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前往(  )
    A . 南京 B . 长沙 C . 广州 D . 上海
  • 24. 老师给同学们播放电影《开天群地》的片段,可用于下列哪一史实的学习?(   )
    A . 强学会的成立 B .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解放战争的胜利
  • 25. (2020·南充) 中共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确立是在(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二大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二、非选择题。(26题7分,27题8分,28题12分,29题8分,共35分)
  • 26. 判断分析题。
    1. (1) 判断下列事实或观点是否正确。

      ①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

      ②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③《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④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 (2) 先判断下面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说明理由。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27.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猛回头》是1903年由日本东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陈天华。书中写到:“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请回答:

    1. (1)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主要指的是俄罗斯在哪次侵略战争之后形成“包我三面”形势?
    2. (2) “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中国的哪块领土?
    3. (3)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日本通过哪个条约“取台湾”的?该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
    4. (4) “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请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此时采取的对华政策。
    5. (5)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当时出现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8.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jíjí。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的局面。为此,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

    材料三:刑场上,谭嗣同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四: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1. (1) 以上文件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中颁布的?该事件兴起于哪个省?领导人是谁?
    2. (2) 材料二的这场运动的名称是什么?富国强兵的目的是否达到?
    3. (3) 材料三中的谭嗣同因参与了哪一事件而被捕遇害?他属于哪一派别?
    4. (4) 材料二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5. (5)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以上历史人物具有的共同品质。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以……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1. (1) 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一个历史事件?说说上述事件发生的原因。
    2. (2) 这一事件的性质如何?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事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