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2.6 透镜和视觉

更新时间:2020-03-06 浏览次数:4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19八下·慈溪期末) 关爱眼睛,远离近视。下列关于眼与视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B . 从黑暗处走到明亮的地方,瞳孔会缩小 C . 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时,物像会落在视网膜前方 D . 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 2. (2019七下·苍南期末) 某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是(   )
    A . 将凸透镜往下移 B . 将光屏往下移 C . 将蜡烛往下移 D . 将蜡烛往前移
  • 3. (2019七下·天台期末) 如图所示为商场地面上广告投影灯的投影,若镜头焦距为f,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为a,地面到镜头的距离为b。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 a<f B . a<b C . 镜头是凹透镜 D . 投影是放大的虚像
  • 4. (2019七下·椒江期末) 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根据成像情况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B . 凸透镜成的是虚像 C . 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D . 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 5. (2019七下·诸暨期中) 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的像的形状是( )

    A . B . C . D .
  • 6. (2019七下·嘉兴期中) 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B . 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C . 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D . 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 7. (2019七下·温州期中)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 )

    A . 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 B . 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 C . 将蜡烛、光屏均适当靠近透镜 D . 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
  • 8. (2019七下·天台期中) 如图所示,有一块透明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当一束平行光垂直通过石英正方体时,光在空气层中发生的现象是(   )

    A . 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会聚 B . 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发散 C . 光束在空气层中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D . 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发生反射
  • 9. (2019七下·台州期中) 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下列四种情景下移动光屏,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的一组是(   )
    A . B . C . D .
  • 10. (2019七下·温州月考) 小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他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他捡起瓶,并将它丢进垃圾桶,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 . 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 . 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 . 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11. 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 . 视网膜、视网膜 B .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 . 视网膜、大脑皮层 D . 大脑皮层、视网膜
  • 12. 请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结构2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 B . 结构1病变或损伤可通过移植而使病人重见光明 C . 结构4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D . 若结构2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物体
  • 1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同学用凸透镜观看“物理世界”四个字,观察到了图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

    A . 放大镜 B . 照相机 C . 投影仪 D . 平面镜
  • 14. 如图,是一种被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

    A . 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 . 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 . 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 . 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 15. 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 . 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 . 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 . 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 . 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 16. 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级别

    物距(厘米)

    10

    15

    20

    30

    像距(厘米)

    40

    30

    20

    15

    A . B . C . D .
  • 17. (2019七下·余杭期末)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如果信号灯光线过强,司机观察信号灯时瞳孔会变小 B . 如果要看清远处的信号灯,睫状肌会放松,晶状体变薄 C . 信号灯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 D . 信号灯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此形成视觉
  • 18. (2019七下·绍兴期中) 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B . 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 5cm C . 甲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 . 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
  • 19. (2019七下·温州期中)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 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 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 20. (2019七下·嘉兴月考) 小晨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15 cm B . 屏上的像是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 . 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向左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重新呈现一个清晰的像 D .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当蜡烛移动到 32cm 刻度时,可能不成像
二、填空题
  • 21. (2019七下·天台期中) 课外拓展课上,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正确的做法是(填“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或“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近一点”)。由于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块,他用此放大镜(填“能”或“不能”)成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
  • 22. (2019七下·江干期中) 如图是鱼眼与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凸一些。 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凸透镜/凹透镜)。

  • 23. “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如:①汽车的后视镜②水平如“镜”③环山公路转弯处的镜④门上的“猫眼”⑤放大镜⑥家里的平面镜⑦照相机的镜头⑧近视眼镜⑨远视眼镜。其中能反射光线的有;能发散光线的有;能成实像的有
  • 24. (2019七下·温州月考) 如图是“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1. (1) 模拟实验中,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
    2. (2) 在实验中,此时物体的像正好成在光屏中央,如果想要像呈现在光屏的后面,则需要在蜡烛和透镜中间加入一枚;填(“近视镜”或“远视镜”)
    3. (3) 在实验中,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如果换下曲度较小(即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仍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那么蜡烛应向移动(填“左”或“右”)。
  • 25. 如图甲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这是由于不同的色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发生光的(填“反射“或“折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受此启发,在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如图乙所示,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肯定是不同的。请你说出,凸透镜对色光的焦距较大,你推断的理由是

  • 26. (2019七下·温州期中) 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象采集设备.
    1. (1) 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2. (2) 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三、实验探究题
  • 27. (2019七下·杭州期中) 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次数

    1

    2

    3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焦距/cm

    8.0

    4.0

    1. (1) 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cm。
    2. (2) 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 (3) 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 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 (4) 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 8.0cm 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 16.0cm 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 16.0cm 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 28. (2017七上·乐清期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 (1) 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 (2) 他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丙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

      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到

      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

      像的大小

      3.00

      光屏上没有像

      5.00

      光屏上没有像

      12.00

      60.00

      放大

      20.00

      20.00

      等大

      25.00

      16.67

      缩小

      30.00

      15.00

      缩小

      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3. (3) 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 29. (2019七下·诸暨期中)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⑴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

    ⑵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μ/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

    13

    缩小

    2

    30

    18

    缩小

    3

    20

    20

    等大

    4

    15

    30

    放大

    5

    12

    50

    放大

    根据以上情况:

    1. (1) 该凸透镜的焦距f=cm;
    2. (2) 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v为       
      A . 10cm----13cm B . 13cm----18cm C . 18cm----20cm
    3. (3) 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小于”)
    4. (4) 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5. (5) 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 . 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 . 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C . 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 . 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6. (6) 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移动。
四、解答题
  • 30. 如图所示:

    1. (1) 根据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在甲图虚线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2. (2) 在乙图中已知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入射光线.

  • 31. (2019·吴兴模拟) 如图甲是人正常眼球解剖图。

    1. (1) 在离眼球前较远处放置一支图乙蜡烛,则在视网膜上可成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 (选字母)。
    2. (2) 眼球中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
    3. (3) 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丁图是王同学眼的成像示意图。他想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戊图中的 。

      丁图

  • 32. (2019七下·嵊州期末) 科学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凸透镜的焦距f的大小,及其成像规律,做了以下实验:

    1. (1) 他们将镜面垂直于阳光,在凸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中心与白纸的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引燃的时间t,绘制了图线甲。由图甲可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f为厘米。
    2. (2) 接着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时的物距u,像距v,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绘出图线丙(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物体与光屏间的距离L应满足的条件是
    3. (3) 兴趣小组经“百度”发现,科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用字母n表示),放大率等于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的比值,也等于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结合乙、丙两图,当物距u=1.5f时,n=
  • 33.

     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 的曲度可以调节.

    2. (2) 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 .(填变大或者缩小)

    3. (3) 只有物像落在[8] 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 (4) [5] 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

    5. (5) 不同人种,[2] 的颜色不同.

  • 34. (2019七下·嵊州期末) 小明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依次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的位置,并调整好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1. (1) 小明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但A在放光屏一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厘米。
    2. (2) 小明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回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模糊的像,当把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