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3...

更新时间:2017-04-05 浏览次数:535 类型:高考模拟
一、<b>单项选择题</b>
  • 1. 《左传·襄公十二年》:“秋,吴子寿梦卒。(襄公)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材料反映了(    )

    A . 分封制等级森严 B . 奴隶制渐趋强化 C . 宗法制亲疏有别 D . 封建制尊卑有序
  • 2. 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

    A . 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 B . 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 C . 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观 D .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
  • 3. 宋太祖曾颁布诏书,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进士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宋代的“特奏制”(    )

    ①变成国家“冗官”②加重财政负担③扼杀重学风气④提升官员素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 4. 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

    A . 女史箴图(局部) B . 清明上河图(局部) C . 仕女图 D . 竹石图
  • 5. 清末有人说“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末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导致近代以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B .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C . 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D . 小农经济趋于瓦解
  • 6.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斯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 . “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 7.

    下图是20世纪初一家祖孙三代的合影。照片中的人物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分别放置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这张照片折射出近代社会(    )

    A . 传统与现代交融 B . 中式与西式对垒 C . 文明与落后冲突 D . 乡村与城市同步
  • 8. 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对其中“旧心理”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 . 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 B . 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 C . 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 D . 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
  • 9.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但是,1907年,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1910年,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 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其宗旨放弃了“平均地权”。20世纪初同盟会的分化(    )

    A . 迟滞了反清革命的爆发 B . 放弃了暴力革命的主张 C . 导致了革命队伍的瓦解 D . 隐藏了革命失败的危机
  • 10. 1929年日本片仓日华蚕丝会社派人到无锡抬价收茧,“较诸本县(无锡)茧业协会议决之限盘每担五十元,竞超过三十元”。此次茧价上涨(    )

    A . 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充足 B . 影响民族资本发展壮大 C . 反映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D . 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
  • 11. 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当时国共两党的原则中“分歧”最小的是( )

    A . 抗战进行到底 B . 军队上交国家 C . 建立联合政府 D . 推行政治民主
  • 12. 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部分)如下,其中顺差额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1994—1998)

     

    中国对美出口

    中国对美进口

    顺差

    1994

    387.87

    92.82

    295.05

    1995

    455.43

    117.54

    337.90

    1996

    515.13

    119.93

    395.20

    1997

    625.52

    128.05

    497.47

    1998

    711.56

    142.58

    568.98

    A . 对外开放拉开序幕 B .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C . 中美关系适度改善 D .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 13. 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 蒙森的论断说明了罗马法蕴藏(    )

    A . 君权至上的精神 B . 公民主权的精神 C .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 三权分立的精神
  • 14. 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

    A . 殖民扩张的野心 B . 商业立国的理念 C . 资本输出的要求 D . 世界工厂的自信
  • 15. 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    )

    A . 注重知识普及 B . 热衷政治革命 C . 缺乏理性思考 D . 追求人性解放
  • 16. 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说:“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有共同的社会条件生存条件而团结起来,摸索摆脱他们处境的出路,一部分人则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乐土的坚实桥梁。但到了马克思才用……这个特别的历史任务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上升为阶级。”材料所指的“特别的历史任务”是(    )

    A . 通过议会斗争颠覆资产阶级政权 B . 通过国际联合破坏资本主义经济 C . 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 . 通过行业改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17. 恩格斯说:“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

    A . 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 . 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 C . 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 D . 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
  • 18. 戈尔巴乔夫执政明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

    A . 放弃了苏朕的传统做法 B . 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 .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 .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19.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组宣布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沸腾。按照专家的解释,引力波就是“弯曲时空的弯曲曲率的周期性变化向外的辐射,并不是从物体的质量中辐射出来的波”。根据这个定义,下列科学理论中与之有关的是(    )

    A . 经典力学 B . 相对论 C . 量子论 D . 进化论
  • 20.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英国“脱欧”的行为说明了(    )

    A . 国际贸易壁垒持续增加 B . 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C . 区域集团内部矛盾丛生 D . 多极格局形成指日可待
二、<b>非选择题</b>
  • 21. “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礼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 《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 (2) 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 (3) 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 22. 中苏关系在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中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不仅覆盖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半个世纪的世界冷战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苏两国全权代表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互相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后,同意下述各条: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现代修正主义的中心——苏修叛徒集团加速走向彻底破产,自以为不可一世的跳梁小丑赫鲁晓夫,曾几何时,变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渣滓。他的继承者勃列日涅夫之流,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重重危机。……所谓“勃列日涅夫主义”,归根结底,不过是垂死的新殖民主义的变种而已。

    ——《人民日报》《红旗日报》《解放军日报》1970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中苏两国领导人认为就中苏两国关系问题交换意见是有益的。双方一致认为,中苏两国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989年5月《中苏联合公报》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并指出该条约对签约双方的共同意义。

    2. (2) 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70年元旦社论”和1989年《中苏联合公报》出台的国内因素。

    3. (3) 综合上述材料,以1949年以后中苏外交的波折为例,多角度述评影响大国外交的因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30字左右)

  • 23. 社会危机期间,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对能否稳定局势至关重要,政治家也把安抚民众作为扭转危机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经济危机引发的暴跌,胡佛的第一反应是把它当作一种心理现象。他选择了“大萧条”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没有“恐慌”或“危机”那么可怕。1929年12月, 他宣布“情况基本好转”。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状况会在60天后结束。1930冬5月底,他预计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6月全面崩溃,他却告诉为公共项目请愿的代表们:“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叙事史》

    材料二:3月12日星期日夜间,罗斯福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表“炉边谈话”,在谈话中他用热情感人的声调向他们保证,现在把积蓄送回银行是安全的,估计至少有6000万人在收音机旁收听了他的谈话。效果果然不错,次日上午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表明公众情绪已发生急剧的转变。正如艾格尼丝·迈耶所指出的:“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他们过去不相信它一样;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奥妙之处。”……在罗斯福在任期间,这样的“谈话”不下35次。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汫》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令美国民众情绪“恐慌”的因素。胡佛认为1930年5月底“‘大萧条’已经结束了”是否符合事实?为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及其目的。从结果来看,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胡佛讲话罗斯福“炉边谈话”产生不同效果的政策原因, 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 24.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2. (2) 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3. (3)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 25.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毒独到的见解,对西方的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看到的各种色光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变化的,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一种结论坚信不移,为了验证之一观点,牛顿把一个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照射在光屏上,牛顿得到了跟人们原先一直认为正确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七种光才是纯净的。——赵万伦《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贡献》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史更多的是先验主义的,而不是实证主义的,他表现出最大的毅力是在一个个概念上权威地发表他的声音,这种思想的总结显然没有针对性,主题的选择也没有实际意义。——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 ——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像是我们的手、身体)。当没什么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移动,是一个推着一个,不能无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中古世纪的基督教说“第一推动者” 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这样的结合让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王萧榕《亚里士多德与阿基米德的对比》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错误,并分析亚里士多德产生此种错误认识的根源。

    2. (2) 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在中世纪成为学术权威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评价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影响。

  • 26. C【探索历史的奥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玛雅文字的破译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第一个对玛雅文字发生兴趣并进行研究的是16世纪的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朗达,他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玛雅字母表。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 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 的识读。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诺罗索夫找到了破译玛雅文字 的正确轨道。70年代,学者们终于基本成功地破译了玛雅文字。——张禾《玛雅文字的破译:方法与历程》

    材料二:中美洲神话源于自然和社会现象,反之也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其象征意义漫布于艺术、建筑和仪式结构之中。艺术和建筑具象表述神话故事,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用于表述宇宙的原型,而宇宙的原型又源于对自然观察的抽象——中美洲人赖以理解其世界的分类方法全凭神话使人如耳闻目睹,转又造生出此世界观。——摘编自《玛雅农业神话:玉米和人的生命轮回》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字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玛雅)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这一观点的?

  • 27.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帝王陵墓的规划与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明十三陵的建筑之所以极富于整体性,并且主从分明,这是因为天寿山地域广阔,给了规划建造者极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充分利用地势,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天人合一”思想充分的赋予了陵园建筑,达到了中国古代陵园建筑群修建的最高峰。——摘编自蔡贞娣《试论明十三陵陵园建筑的创造性特点》

    材料二:1955年10月15日,沈雁冰、郭沫若、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六人联名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发掘长陵,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先对定陵进行试掘。1956年5月,工作队进驻定陵,试掘工作开始。发掘工作历时两年多完成。定陵发掘的成功,不仅为人们研究明陵的玄宫制度提供了可靠根据,也为人们了解神宗帝后的棺内情况及殉葬品的种类,数量及工艺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提供了最宝贵的实物资料。——摘编自李德仲《明十三陡 沧桑回望》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明十三陵建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定陵的玄宫制度与史料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