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17高三下·江苏模拟) 社会危机期间,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对能否稳定局势至关重要,政治家也把安抚民众作为扭转危机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经济危机引发的暴跌,胡佛的第一反应是把它当作一种心理现象。他选择了“大萧条”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没有“恐慌”或“危机”那么可怕。1929年12月, 他宣布“情况基本好转”。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状况会在60天后结束。1930冬5月底,他预计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6月全面崩溃,他却告诉为公共项目请愿的代表们:“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叙事史》

    材料二:3月12日星期日夜间,罗斯福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表“炉边谈话”,在谈话中他用热情感人的声调向他们保证,现在把积蓄送回银行是安全的,估计至少有6000万人在收音机旁收听了他的谈话。效果果然不错,次日上午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表明公众情绪已发生急剧的转变。正如艾格尼丝·迈耶所指出的:“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他们过去不相信它一样;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奥妙之处。”……在罗斯福在任期间,这样的“谈话”不下35次。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汫》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令美国民众情绪“恐慌”的因素。胡佛认为1930年5月底“‘大萧条’已经结束了”是否符合事实?为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及其目的。从结果来看,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胡佛讲话罗斯福“炉边谈话”产生不同效果的政策原因, 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