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B . “平伐其功”的“伐”指“炫耀”,与《燕歌行并序》中“摐金伐鼓下榆关”的“伐”不同。 C . 迁,有移动、转变之意,在古代可指官职调动、升职或贬职,在文中意指贬谪,降职。 D . 渔父,在古诗文中既指捕鱼的老人,有时也借指隐士,本文渔父两意兼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富有才学,曾受到楚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国家的法令,并且擅长外交辞令,参与外交事务。 B . 屈原洞察势态,料事深远。怀王欲到秦与昭王会面,子兰也劝怀王前往,屈原认为去秦危险,与子兰争辩,结果怀王没听从他而遇险。 C . 屈原仕途不顺,但爱国始终如一。屈原虽然在外流放,仍然眷恋着楚国,想要返回朝廷,在文章中再三表达自己振兴国家的志向。 D . 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渔父劝说他随世俗同进退,但他为避免自己高洁的品行蒙受世俗的玷污,最终毅然自沉汨罗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 (5) 《离骚》和《怀沙》是屈原各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