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大荔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刘汉俊

    ①从南粤到燕京,迢遥千里路,一把辛酸泪。文天祥一路被押解、看守,没有逃脱的机会,却有遐想的时间。

    ②回想四十多年的人生之路,文天祥愈发坚定了不屈的信念。

    ③公元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庐陵吉州(今吉安)。这里文薰武炽,古风浩荡,历史上走出过三千进士,诞生过一批忠烈之士、儒雅之士。但是文天祥生逢乱世。正值风雨飘摇中的南宋走向暮年,伴随他呱呱坠地哭声的,是蒙古铁骑的嘚嘚马蹄声。这一年,渡过黄河的蒙古大军一路南下,连克唐州、襄阳、枣阳、郢州、德安,另一支蒙古军队挺进四川,沿长江全线对南宋兵力形成了包围圈,自西向东,势如破竹。动荡不安的天下大势,构成文天祥的生活、成长背景,甚至伴随着他完整的生命周期。

    ④文天祥出生于儒士之家。父亲文仪嗜书如命,常常是一灯如豆到天明。他思想解放,倡导革新,自号“革斋先生”,常在腰间戴一个刻有“革”字的玉佩,以明革新之志。父亲的思想主张对文天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养成一种“袖中莫出将相图,尽洗旧学读吾书”的气魄和“法天地之不息”的精神。

    ⑤文天祥有诗《题钟圣举积学斋》,何时写成,史料失考,有可能是在他任职江西赣州期间,造访饱学之士钟圣举先生的“积学斋”之后写成的,从中读得出他慎独守静清廉、坚守高洁意趣的君子性,崇学尚学好学善学的学士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凌云志。这无疑是那个沉闷抑郁、浊气混沌的年代里,一缕清风、一丝暖意、一抹亮色。

    ⑥风物化人,水土养人。庐陵是人杰地灵之邦、忠贞义勇之地,家乡的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对文天祥有着深刻的影响。少年文天祥曾面对三位同乡先贤的画像,立志要像他们那样立德、立功、立言;第四位是比他年长30岁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写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杨万里。杨万里上书政论文章《千虑策》,历数靖康之变以来的惨痛教训,指陈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系列振兴图强的施政策略。

    ⑦不光有杨万里,还有一位江万里,更是直接地影响了文天祥。这位年长文天祥38岁的江万里,担任过吉州知州。他曾到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求学,师从朱熹的门人,终成朱熹的再传弟子和朱熹理学的传承者、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吉州创办了白鹭洲书院,研学专精于理学,还亲自传道授业解惑。从此,文天祥与江万里和他的白鹭洲书院结下深情。江万里改变了学生文天祥的人生,也影响了朝臣文天祥的命运。后来在忠诚见谤、仕途受阻的时候,心情郁闷的文天祥屡屡求教于这位忠臣恩师。

    ⑧让文天祥崭露头角的这次全国殿试,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笔。中榜的601名进士中,出身平民家庭的417人,占比近70%,而出身官僚家庭的只有184人,这次殿试因此成为科举选拔制度推动平民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经典案例,名垂青史。

    ⑨殿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历任大宋皇帝高度重视,亲自出题。宋理宗结合自己治国理政的心得出了一道策论题,让考生回答为什么“志愈勤,道愈远”;殿试还结合南宋目前面临的危局,出了五道征集对策的问答题。文天祥从“道”论起,以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切入,坦陈“臣之所望于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第一次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文天祥在现场一挥而就的这篇万言文《御试策》中,“不息”一词出现89次。“天久而不坠也以运,地久而不颓也以转,水久而不腐也以流”,因为“不息”,所以天不坠、地不颓、水不腐,运而不息为之道,阴阳不息道不息。翻译成今天的话,“不息”就是运动、革新、转化、流变,是行动、汇聚、散发、生化,是与时俱进、与事俱进、与是俱进、与势俱进。文天祥进而指出,“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圣人之道也”,这对宋理宗不能不说是坦诚而大胆的进谏。文天祥还结合南宋面临的外族入侵压力,纵论“天灾与安民”“人才与世风”“兵力与国策”“盗寇与边防”的关系和对策,其建言赤心灼灼,其献策拳心诚诚。

    ⑩主考官王应麟读文如获至宝,向皇上奏报说从文天祥的文中读到“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祝贺皇上能得到这样的旷世奇才。随即,这篇情真意切、痛陈时弊、纵论天下的《御试策》被皇帝宋理宗一眼看中,20岁的文天祥被擢为第一名,摘得三甲状元。皇帝亲自赠诗《赐状元文天祥以下》,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欣赏,又寄寓了希望。

    ⑪寒窗读书苦,迎风展翅高。

    ⑫利剑在静候出鞘的时刻,英雄在等待脱颖的机会。

    (摘编自《南宋的最后一位忠臣》)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第①段介绍了文天祥的个人际遇,“被押解”表明他的身份、“辛酸”体现他的情感、“燕京”点出他被押解所到之地。 B . 文章交代蒙古大军兵分两路进攻南宋,体现出蒙古大军的来势汹汹、南宋的风雨飘摇和文天祥积极抵御外寇的决心。 C . 第⑧段主要交代文天祥参加的殿试,因朝廷更注重推动平民向上层社会流动,所以录取的进士绝大部分是平民。 D . “英雄在等待脱颖的机会”的“英雄”是主考官对文天祥的高度赞美,又以之预测他在未来对国家的大贡献。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法天地之不息”句前后两次出现,既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也更能深刻体现文天祥对民族兴衰的责任感。 B . 第②段中“不屈的信念”紧随上文,呼应不能逃跑的现实,体现出文天祥不投降敌人的顽强品格和坚守本心的优秀品质。 C . 文章第⑤段多使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体现了作者对文天祥这首诗表达情感的深刻理解。 D . 文章将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相对举来介绍文天祥的《题钟圣举积学斋》,表现了文天祥对高洁品格的追求等。
    3. (3) 文章详细介绍文天祥参加殿试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参加殿试前的文天祥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