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上海市期中) 小明阅读《汉语与中国文化》一书,以下是该书引言的部分内容以及小明的读书摘录。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引言(部分)

    ①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然而以往人们谈论语音 与文化的关系多限于词汇的层面。早期人种语言学的工作就是为一种文化内容中各方面的相 对比重给出词汇指数。这种浅层的对应使一些有追求的人类学家断然否认语言与文化的关 系,因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其结构系统,语言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应在于它们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②为这个“结构”难题打开经验视界的是美国人类语言学者沃尔夫。他对美洲年第安霍 比语的研究证明,霍比族的文化和环境塑造了截比语言的型式,反过来,它们又为截比语言 的型式所槊造,从而逐渐地形成了蛋比的世界观。沃尔夫由此认为,语言的体系性决定     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内在建构形式具有权威性。

    ③汉语与中图文化的结构通的,对于在印欧系语言理论和汉语事实的百年冲突中陷入图境的中国语言学,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④印欧语的句子组织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中各种成分都以限定动词为中心,明确彼此 关系,这种句子格局木质上反映的是西方民族焦点透视的思维方式,西方绘面的构图,每一 部分都可以通过透视线与视焦作直观的、几何学的联系。汉语的句子思维不是采用焦点透视 的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拿绘画来说,山川胜景,变化无穷,因而创造了移动视 点的运动透视法,这种方法不受视阈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阈的景物。由于视 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便形成了节奏感。汉语句子不以某个动词为核心,而是用句读段散点 展开,流动铺排,有头有尾、夹叙夹议、前因后果地表达思恐。中西语言造句、艺术构图的 不同就在于形态上的版点视与焦点视之分,过程上的动态视与静态视之别。

    ⑤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特别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英语的句 子以定式动词为核心,运用各种关系词组成关系结构的板块,前呼后拥,递相叠加,这正是 一种空间型的构造。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心理时空,而且特别偏重于时间。即使是空间,也常 表现为流动空间,在造句上采用句读按逻辑事理镧排的方法。这正是一种时间型的构造,如 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一种物理空间体,那么汉语句子是一种心理时间流。

    ⑥汉字是一个以形达意、与思维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表意系统,因而汉字的结构系统体现 出汉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这种样式不把客观世界和思维主体对立起来,不以外部事物及其 客观性质作为思维对象,而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的评价和取向,赋予世 界以某种意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将汉字的构形方略归纳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之际为万物之象打上了人的印记,因而“物象”从 本质上说是一种“人象”,文字的结构赋予经验以主体意识的特征,使之带有人的需要、人 的态度、人的评价的色彩。

    读书摘录

    摘录一: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与王熙风正说着话,“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这句着改成:“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的少年”。也未尝不可。但根据汉语的习惯,不愿意在实语前加上很多修饰成分,使他离开动词太远,因为这样一来,句子的“气”就滞住了,流转不起来。

    ——摘自第四讲《汉语建构的文化精神》

    摘录二:与西方文化相反,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未把人与世界对立起来,从未出现过那种站在世界对立面,以认识世界、征服世界为己任的“自我”。中国文化不是从独立个体去透视世界,而是从人与世界的全方位关系中去体认一切。

    ——摘白第六讲《汉字的文化内涵》

    1. (1) 小明阅读引言(部分)时,写子一条批注:汉语表达的流动铺排、使中国画创作运用散点透视的绘画技巧。”以下选项中与小明犯相同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 . 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他还有创新思维、科学思维……为什公只拿批判性思维说事? B . 不海之谓厚,不白之谓照。 C . 这个孩子在初中时品学兼优,怎么自从到了你们高中就不是这样了呢? D . 张老师班会课上说:“同班同学要互相关照”,小王借作业给小明抄,被老师批评时反问道: “你不是说同班同学应该互相关照吗?”
    2. (2) 以下下符合引言(部分)文意的一项是( )
      A . 早期人种语言学的工作主要运用词汇统计分析法来解释文化现象。 B . 沃尔夫对突破早期的语言学研究,着眼于文化、环境对语言的互为塑型作用。 C . 可借助中西方的绘画透视法来理解印欧语和言语句子组织的差异及其成因。 D . 中国文化的注重心理时空源于造句上采用句读按逻辑事理铺排的语言表达方或。
    3. (3) 根据引言(部分)不可能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 汉语句子铺排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其“神”在于句子锚排的逻辑事理性。 B . 汉语的时空观表现在戏剧中,即舞台时间结构偏重于生活本身的逻辑、情节自然的进展。 C . 汉语的表达突破视阙的局限,其动态性、节奏感、艺术感较西方语言更为突出。 D . 汉字构形要解决的不是事实问题,而是意义问题,即客体与人的关系问题。
    4. (4) 根据上下文,解释第③段加点字的含义。
    5. (5) 请结合引言(部分)作者的观点,分析小明两则摘录所体现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结构通约。

      摘录一:

      摘录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