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安徽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余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败刺史府门。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乃听事堂之东为轩,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然而非所敢望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材料二: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

    (节选自韩愈《与李翱书》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欲弃A尘垢B解C羁絷D自放于E道德F之场G而事每H劫留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辟,文中指开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B . 以为,文中意为认为,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意思相同。 C . 先人,文中指祖先,“先”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如“先父”“先哲”等。 D . 自处,指安置自己,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结构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辙因为获罪被贬为筠州税务官,因为当地洪水泛滥,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他只能暂时居住在部使者府。 B . 苏辙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本想作为工作之余休闲的地方,然而繁琐的工作却让他的想法落空。 C . 苏辙的理想是摆脱琐事杂务,归隐乡里,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中,寻求颜回之乐,这与材料二中韩愈汲汲于名利形成鲜明对比。 D . 韩愈曾经在京城度过八九年,每天只能靠求人来维持生活,当时还没感觉,如今回想起这些过往仍让他感到悲痛。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②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5. (5) 关于颜回能够“安贫乐道”原因,苏辙和韩愈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