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大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一国之民?彼而党与人者,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而向私交。民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史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节选自《商君书·慎法》)

    材料二: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之B所C谓D贤E者F言G正H也I所J以K为L善M正N也O党P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贵,使……显贵,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字意思相同。 B . 资,凭借,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不相同。 C . 御,治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莫之能御也”的“御”字意思不相同。 D . 倍,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商鞅以任用贤人为例,阐明了只要国君依照法度来提拔臣民,就不会出现小人施展巧诈、臣民倾向私交的局面,利国利民。 B . 商鞅认为如果树立了官民进行欺诈的根本,是不该希望他们长出端正诚实的枝叶的,以此告诫君主不能用乱国之法治国。 C . 君主运用法度治理国家能够让百姓相互监督,抨击坏人但不损害他人,进而达到喜爱而不偏私、憎恶而不贬损的至高境界。 D . 韩非子以穿衣和吃饭对人的生存的影响来类比申不害和商鞅二人的学说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使说理通俗易懂且具有说服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②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

    5. (5) 韩非子说申不害、公孙鞅二家之言“不可程”,请简要说明他认为二者不能被衡量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