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蚌埠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已据也,今齐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 B . 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 C . 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 D . 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登试说公”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中的“说”含义不同 B .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的自称。 C . 离,离间,文中为使动用法,意为“使……产生隔阂”与“离愁别恨”的“离”含义不同。 D . 虽,即,与《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的“虽”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国封锁关隘,不准中山使者通行,想割让平邑来贿赂燕、赵两国,让他们出兵进攻中山。蓝诸君知道燕、赵会贪求土地背弃盟约,所以很担心。 B . 蓝诸君希望张登能出使燕、赵两国,使其帮助中山君称王,平定事端,于是他按照张登请求,假扮齐王,细听张登对齐王的劝说,称赞了张登的说法。 C . 张登打算游说齐王,用土地贿赂燕、赵,使其攻打中山国,是想废掉中山君的王号。但这样做破费钱财,还会遇到危险,而不用土地也能让中山国废掉王号。 D . 张登认为如果齐王说要帮助中山君称王,中山君把齐王的话转告给燕、赵两国,使燕、赵两国同齐国不再来往,即使割让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也一定不会接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

      ②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

    5. (5) 结合文本分析张登为中山君摆脱危机和烛之武退秦师有什么相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