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贵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史学能够存在几千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断创新。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在谈到当时热议的“史学危机”问题时指出,“我们希望继续存在和发展,静止等于死亡”。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的道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史坛上“新史学”运动连绵不断。从19世纪中后期兰克提出的“科学化历史”,到20世纪初鲁滨逊提出的“新史学”,再到20世纪70年代勒高夫提出的“新史学”,“新史学”运动一波接一波地出现。每一波“新史学”都认为现有史学有重大缺陷,必须改进。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一浪接一浪。梁启超在 1903年第一次提出“新史学”这个口号,接下来有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兴起,以后又是新中国的“革命史学”。在21世纪,更新的“新史学”仍然不断涌现,比如加州学派等,体现了不同领域的史学家希望创新的意识和努力。“新史学”之所以不断出现,是因为史学家们深有同感:现在的史学不能为我们提供对过去的最好解释,所以必须创新。

    ②史学的创新,包括史料、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史学和文学、哲学不同,史学研究必须以充分、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在史料方面,今天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史料,在数量上是以往学者能够看到的史料的若干倍。这些前人所不知的史料也可称为新史料。新史料的大量出现和继续大量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诸多前人不可能看到的历史面相。

    ③要创新,就要使用新方法、新理论。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里倡导史学革命,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史学“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因此,“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除了梁启超主张的“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新方法、新理论又应从何而来呢?一个人不可能关在房间里自己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说:“一个人如果经常去了解他所在的社会或今天的全球经济中产生的新思想,他产生新创意的能力也会大幅提高。经济学家兼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用鲁滨逊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社会中获取灵感,一个人能产生的思想少得可怜”。

    ④史学要创新就要摒弃封闭心态,充分利用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全部知识。列宁说过:“只

    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真正的创新,必须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财富为基础。就中国经济史来看,中国过去只有食货学,没有经济史学。中国经济史学是 1903 年以后才有的,由海外引入。只有把握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才能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应当强调的是,国际主流学术往往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态度是充分汲取其合理部分,同时对其不合理部分加以改进。

    (摘编自《创新是史学发展的主旋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学必须通过对过去和现在做出最优解释来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帮助我们展望未来。 B . 以翔实的史料作为依据是史学的本质特点,新史料不断出现是新史学不断出现的前提。 C . 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家眼光狭隘,提出将史学与他学的关系作为史学研究基础的主张。 D . 在利用人类以往创造的知识财富作为我们创新的基础时,择善而从无疑是正确的态度。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使用举例论证兼对比论证,突出了国际国内史坛新史学运动的共同特点:连续出现,新史学总是批判旧史学。 B . 引用论证是本文的重要论证方法,第③段即引用费尔普斯的话证明创新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需从社会中获取灵感。 C . 第④段论证“史学要创新就要摒弃封闭心态,充分利用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全部知识”的观点时强调了辩证的重要性。 D . 文章先主要从新史学运动连绵不断的角度论述创新之于史学的必要性,然后再具体论述史学创新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学能长期存在、新史学不断出现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史学生命力已成史学家共识。 B . 不同领域的史学家都有创新的意识并为之努力,这是 21 世纪新史学运动的动力之源。 C . 传统史学家拒绝接受国际史学影响,导致中国 1903 年前只有食货学而没有经济史学。 D . 缺少人类创造出的全部知识财富的基础,既不能创新史学研究,也不能创新文学研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