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
  • 1. (2021九上·金东期末) 在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到溶液的温度升高,由此现象小李同学得出两者能发生反应的结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小张同学发现此结论不够严谨,设计了下列3个对比实验:

    ①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3个实验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 (1) 由图可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填“放热”或“吸热”),但它们稀释时温度的变化量远小于两溶液混合时温度的变化量。
    2. (2) 从微观角度分析,此反应的温度变化主要是由于(填离子符号)两种离子发生反应放出热量的缘故。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加热蒸发,在蒸发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溶液由无色又变成红色。

      同学们对红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进行再探究。

      查阅资料:酚酞在pH<8.2的溶液中呈无色,在8.2<pH<14的溶液中呈红色。

    3. (3) 原因分析:反应后无色溶液中仍存在少量NaOH,加热蒸发,当溶液的pH在范围内,溶液的颜色变红。
    4. (4) 总结反思:向某碱性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的颜色(填“一定”或“不一定”)变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