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十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家庭教育的理念、任务和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立的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中,家庭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中国自古就特别强调治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礼记•大学》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几句话深刻阐述了国家、民族与家庭进步的关系,为认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伟大使命提供了新的视野。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既要教知识,也要育品德,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教养、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缩影。新时代家庭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孩子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在践行责任、亲情、忠诚、奉献等理念下,在推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让家庭教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肩负起社会和谐进步的使命。

    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协作协同协调、共建共育共享的大教育格局,寻求教育“和谐共振”的新途径和新力量。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重新思考家庭教育在加快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新时期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要从人才强国、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形成高度共识,重视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从国家立法、政府职能、教育投入、部门责任、社会分工、宣传舆论等方面,夯实这一奠基工程,使之与学校、社会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形成整体性、系统性、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摘编自王晓燕《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

    材料二: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夸夸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成了日常“压力群”,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哪怕深夜也不能错过,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和要求,也会耽误了备课时间。就此而言,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十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入新时代,在孩子教育方面,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 B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庭教育侧重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 C .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阐释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表明他更重视家庭教育。 D . 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有利于家校共育局面的形成,这需要学校积极引导。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明确各自责任。否则,就会导致家校沟通困难,影响教育的效果。 B . 设置家长群的本意是沟通家校关系,老师在群里布置作业和家长在群里询问老师都违背本意。 C .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形成合力,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D . 在孩子教育上,学校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是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的基础。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哭闹的孩子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知道后真的把猪杀了。 B . 孟子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剪刀割断布匹,告诫儿子读书要日积月累。 C . 岳飞的母亲在其背后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最终成了抗金英雄。 D .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不惜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学区房。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