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调研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18 浏览次数:6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家庭教育的理念、任务和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立的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中,家庭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中国自古就特别强调治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礼记•大学》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几句话深刻阐述了国家、民族与家庭进步的关系,为认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伟大使命提供了新的视野。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既要教知识,也要育品德,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教养、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缩影。新时代家庭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孩子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在践行责任、亲情、忠诚、奉献等理念下,在推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让家庭教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肩负起社会和谐进步的使命。

    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协作协同协调、共建共育共享的大教育格局,寻求教育“和谐共振”的新途径和新力量。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重新思考家庭教育在加快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新时期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要从人才强国、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形成高度共识,重视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从国家立法、政府职能、教育投入、部门责任、社会分工、宣传舆论等方面,夯实这一奠基工程,使之与学校、社会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形成整体性、系统性、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摘编自王晓燕《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

    材料二: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夸夸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成了日常“压力群”,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哪怕深夜也不能错过,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和要求,也会耽误了备课时间。就此而言,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十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入新时代,在孩子教育方面,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 B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庭教育侧重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 C .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阐释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表明他更重视家庭教育。 D . 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有利于家校共育局面的形成,这需要学校积极引导。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明确各自责任。否则,就会导致家校沟通困难,影响教育的效果。 B . 设置家长群的本意是沟通家校关系,老师在群里布置作业和家长在群里询问老师都违背本意。 C .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形成合力,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D . 在孩子教育上,学校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是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的基础。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哭闹的孩子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知道后真的把猪杀了。 B . 孟子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剪刀割断布匹,告诫儿子读书要日积月累。 C . 岳飞的母亲在其背后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最终成了抗金英雄。 D .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不惜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学区房。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精飘香

    聂鑫森

    壁上的挂钟,当当当敲了九下。

    这大山里的初秋,寒气很重,似乎可以听见瓦瓴上飘落白毛霜的声音。堂屋里的火塘烧得正旺,干燥的老柴蔸上跳跃着一束一束的火苗子,很好看。电灯高高地悬着,兴奋得光芒四射。火塘边坐着三个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天。

    六十岁的丁大山,粗眉大眼,长条白头巾在头上扎成一个轮箍,脸被火烤得黑里透红。妻子刘秀英坐在他的对面,虽年纪和他相仿,但鬓角却白了不少。和丁大山并排坐的,是林顺中,他既是驻村的扶贫干部,也是房客,三十七八岁,瘦瘦高高,脸色疲惫,隔一阵就会咳嗽几声。

    丁大山说:“这钟声多好听。小林,这表还是你送的哩。”

    林顺中说:“大山哥,这一年多来,县里扶贫办派我们来,第一是通路,第二是通电,第三是把各家危房修整得牢固舒适。这几件事都是各级政府调拨资金,组织各方面力量来助力办成的,为的是让这一片贫困地区早日翻身致富。我把表挂在你家,是时刻提醒自己:扶贫要有紧迫感。

    “小林,可真是苦了你们啊,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我家原先只有亩把零星的山田,种土豆,栽苞谷,维持个温饱而已。你嫂子常年有病,离不开汤药。膝下又无一儿半女,我就靠着采些草药卖点儿现钱,日子过得艰难。如今,有了各种专业小队,我去了果木队栽黄桃、种柰李,你嫂子喂的由畜牧公司免费发放的两头母猪,生了猪崽出售,卖了钱还归自己,生活富裕起来了,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林顺中一边摆手,一边又咳嗽起来。

    刘秀英说:“小林,这一段日子你累得狠了。当时你选择住到我家,虽饭菜不好,但你也不嫌弃,还硬要按规定交伙食费。”

    “哪里哪里。你们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明白很多事理,谢谢。丁大哥,我想问一声,半个月前的一天,你天不亮就出门去大山深处,说是去挖黄精,直到傍晚才回来,黄精把个背篓堆得冒尖。我见你额头和手背上都有伤口,就问是怎么回事,你说是不小心跌了一跤……”

    丁大山打断他的话,说:“小林,你当时接过背篓,放下后又拉我去你房里,硬要给我消炎、搽红药水。想不到你都备着这些药,真是个有心人。”

    “我是想问,你怎么不把黄精送到药材收购站去,而是留在家里?是不是将来可以卖个大价钱?”

    丁大山呵呵地笑着说:“以后我再告诉你,黄精是好东西哩。医书上说,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根茎肉质肥大,夏季开出白色的花,如下垂的小银钟;根茎可作药,性平,味甘甜,功效是补气润肺,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消渴等症。”

    这些日子,林顺中目睹刘秀英把黄精根茎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放上盛水的大铁锅,在锅上搁好蒸笼,在蒸笼里把黄精根茎一层一层码好,盖上笼盖,蒸得满屋飘香。然后将蒸熟了的根葵,放在太阳下上晒,夜间也不必收进屋里。晒干了,再反复蒸晒七次之后,根茎就变成大人拇指一般粗细。林顺中猜想:这应该是一种独特的中药炮制方法,比生卖值钱些。

    丁大山对妻子挥挥手,说:“老婆子,快端上你精制的黄精,让小林尝个新鲜!”

    刘秀英说:“好咧——”

    不一会儿,刘秀英把一碟淡黄色、半透明的黄精端上来,放到林顺中身边的小桌子上:“小林,你尝尝这零食,看味道好不好?”

    “还未入口,就香得馋人了,你们也都尝尝。二位劳神费力,我是坐享其成,惭愧。”

    丁大山夫妇催促林顺中快些吃,他们却不动手。

    “你们就看着我吃?”

    “我们吃得多了,不太想吃了。”

    林顺中拈起一根,先放在鼻尖嗅了又嗅,咬了一小口儿,慢慢地嚼,然后拍着大腿,说:“好吃!城里没这东西卖,独一份!”

    两位老人开心地笑了。

    刘秀英说:“这是专为你准备的零食,每晚一碟,吃了睡个安稳觉。”

    “这怎么行?我成细伢子了,天天吃零食。”

    丁大山说:“不仅是零食,而且是治病的药。小林啊,你瘦弱,又加上劳累过度,肺虚,脾胃也虚,还硬拉着不肯去城里看病。每晚隔墙听见你咳嗽,我们就心疼。吃这个东西,会有疗效。”

    林顺中的眼圈湿了,哽咽着说:“我不能白吃,我得付费。”

    丁大山双眉一坚,大声说:“墙上的这座机械钟,多少钱?我们也要付费!”

    林顺中一愣,忙说:“大山哥,你别生气……”

    “一家人,不能说见外的话。”

    火塘火旺旺的,不时地响起火星清脆的爆裂声。

    “大山哥,这黄精可以大面积栽种吗?”

    “当然可以。”

    “这黄精根茎还可以磨成粉,和面粉掺和在一起,做成糕点吗?”

    “我想是可以的,可我们没做过。”

    “假如黄精有了很可观的产量,做成儿童糕点,又健脾胃又好吃,应该会很有市场。”

    “小林,你又有什么想法了?”

    林顺中神秘地点点头,说:“暂时保密。我觉得黄精的香气越来越浓了!”

    丁大山、刘秀英的鼻翼下意识地翕动起来。

    “果然是这样。”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扶贫干部林顺中成了丁大山家的房客,这既体现了林顺中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品质,也为两人情感交流提供了方便。 B . 丁大山的家位于大山深处,小说对其家里外的环境做了描绘,屋外寒冷,屋里温暖,林顺中与丁大山一家正惬意交谈。 C . 丁大山叙述了自己家以前艰难度日的生活状况,与现在的富裕生活形成了对照,彰显了扶贫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D . 丁大山要妻子拿炮制好的黄精给林顺中吃而自己不吃,因为它是给林顺中治病用的,并且丁大山吃得太多了,再不想吃。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挂钟是小说中重要的物象,小说开头从挂钟写起,还交代了林顺中给大山家送挂钟的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 文中多次提到林顺中咳嗽,这是运用了伏笔手法,后面则用丁大山进山挖黄精并炮制好给林顺中治病与之呼应。 C . 本文选材很有特色,既有对扶贫工作者帮助百姓脱贫的详细描写,又有两者之间的日常交往,具有时代感与生活气息。 D . 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推进,人物不多但个性鲜明,其精神风貌在人物对话中得到了鲜明体现。
    3. (3)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形象”,请结合画横线部分内容说说其展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4. (4) 小说以“黄精飘香”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幼有异质,七岁入学。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反及新安朱氏书,益大有得。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 , 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枢辈入侍,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且窦默日于帝前排其学术,疑衡与之为表里,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未几,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已而其子又有佥枢密院之命,衡独执议曰:“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阿合马由是衔之,亟荐衡宜在中书,欲因以事中之。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久之,诸生人人自得,章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B .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C .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D .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寅,是中国古代农历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也可以用来纪日。 B . 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作为的君主的庙号。 C . 元年,在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同一帝王在位期间只能有一个元年。 D . 五常,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许衡热爱学习,追求学问。许衡热爱学习,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加上家里贫穷没有书读,后来从柳城姚枢那里得到了伊洛程氏和新安朱氏的著作,学问大有长进。 B . 许衡安贫乐道,不吝财物。许衡家境贫穷,但处之泰然,家里钱财有余,就分给同族人以及贫穷的学生,人们送给他东西,只要有一点不符合礼义的他就不接受。 C . 许衡为人正直,不附权贵。阿合马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当时的大臣大多奉承他,然而许衡每次与他议事,都义正言辞,一点也不让步,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陷害。 D . 许衡爱生如子,教导有方。皇帝亲自选择蒙古贵族的子弟让许衡教导,许衡像爱护儿子那样爱护他们,并让他们学习礼仪或者书法、算术,学生们个个都有很大的收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②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

    5. (5) 请简要陈述许衡反对阿合马之子在枢密院任职的理由。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暂”字表明了两人偶然相遇但马上又要分别的境况。 B . “悄悄深夜语”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交谈的热烈。 C . “悠悠寒月辉”寓情于景,以月之寒冷村托出情之深切。 D . 尾联描写了两人泪眼相对、依依惜别的场景,给人以画面感。
    2. (2) 诗中“落叶”和“断蓬”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逍遥游》中通过“”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自如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江中清冷月影烘托江边送别、举酒难欢的惨淡氛围的两句是“”。
    3. (3)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伊犁昭苏,广袤的原野水草丰美,四季牧歌,牛羊沐浴在晨曦中,这舒缓的节奏,踏着露珠之微响。繁花携着春梦,鸟雀在天空畅游……在空阔的苍穹下,花儿装点大地,晾晒心情,鸟儿为一季的丰腴辛勤劳作。这是自然界和谐的颂歌,是万物沿着时序旋转,并最终抵达永恒。很早以前,特克斯河两岸即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的阳光和水源,绵延的群山和茂盛的牧草。时光荏苒,昭苏      整个伊犁河流域已成为富庶之地。因此,战争也就      发生。掠夺与反掠夺,杀戮与被杀戮,合纵连横,运筹帷幄,一幕幕血腥掳掠此起彼伏……时间      了一切,(①),也是人类永恒的楷模。所以,我们也应成为这片土地的捍卫者。而苏木拜河两岸,葱郁的植被就是鸟儿的天堂。每当盛夏,那些鸟就在这片湿地上,(②)。它们舒心惬意,和睦安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充足  以至  密集  湮没 B . 充实  乃至  密集  淹没 C . 充足  乃至  频频  湮没 D . 充实  以至  频频  淹没
    2. (2) 下列分别填入文中两处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高山大河是岁月的见证者,唯有它们依旧

      ②繁衍生息,谈情说爱 B . ①唯有高山大河依旧,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

      ②繁衍生息,谈情说爱 C . ①高山大河是岁月的见证者,唯有它们依旧

      ②谈情说爱,繁衍生息 D . ①唯有高山大河依旧,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

      ②谈情说爱,繁衍生息

    3.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为了谁》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问题。

    1. (1) 请仔细观察漫画,描述漫画内容,60字以内。
    2. (2) 请结合这幅漫画特点,简要赏析这幅漫画,70字以内。
七、语言表达
  • 8. 阅读下面文段,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字。

    浙江省永嘉县潘宅村地处偏远山区,居住着400户人家。村里的街道一直没装路灯,每到夜晚就漆黑一团,人们过街要自备灯火,十分不便。去年底,这个村的老太太吴三凤70大寿,6个儿女要为她摆宴祝寿,可老太太提出要把做寿的钱省下来办公益事。后来,全家决定捐10万元给村里装路灯。现在街道两旁的100多盏照明灯全都亮了。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湖北宜昌一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工作人员却说“不收现金”,让老人联系亲戚或手机支付。老人困窘茫然的眼神让网友十分揪心,引起网络热议。

    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落实到位,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材料三: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在回答齐宣王治国之道时,就曾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把“尊老”提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在我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某网站以“数字反哺,共享盛世”为主题进行征文,请你从自身出发写一篇征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