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strong><span>现代文阅读(27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历来崇尚“大团圆”结局,即塑造美的物象过程可以是曲折的,但结局往往是美好的。例如才子佳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历经劫难,最后双双化蝶飞去;《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冲破重重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创作者将希望寄托于美好,制造虚幻的“大团圆”结局,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之地构筑起一个远离尘嚣的梦,从而逃避苦难寻求慰藉。而沈从文采用“以美写悲”的手法创作《边城》,挣脱了传统文学“先苦后甜”主流范式的束缚,角色、读者在作者的引领下直面现实的苦难与缺陷,产生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具备绝伦意境塑造能力的沈从文,在《边城》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诗意的湘西风情画卷。此起彼伏的物象、景象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人性与自然环境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然而在悲剧结局的影响下,蛰伏在这些景与物中的悲剧基调开始恣意生长。小说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湘西特色风情的物象,白塔便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物象。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翠翠的精神支柱老船夫带着无尽的遗憾离世了,而茶峒人民的精神支柱白塔也在那个夜里坍圮了。白塔作为一个物象,在风雨的摧残下坍塌,这本是自然规律的体现。然而它是茶峒人民的精神象征,被人为赋予意义,于是乎成了悲剧的一环,与老船夫的逝世共同构成碧溪岨乃至边城茶峒的悲剧。这便是作者对“以美写悲”形式精彩绝伦的运用,两个象征“美”的人与物在同一时间被摧毁,完成了悲剧的双重建构。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那个在月下唱歌,用歌声把翠翠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结尾这段文字优美、朴实,却散发无限悲凉。

    在中华数千年积淀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采用“以美写悲”形式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时所创作的《琵琶行》,作者通过“以美写悲”巧妙构建了美景、美人、美声和美句等美学元素来反衬琵琶女与诗人的悲。对白居易作品颇有兴趣的沈从文继承了这个表现形式,并通过类似的美学元素塑造《边城》《三三》里的美与悲剧的冲突。

    (摘编自何培富《诗意下的悲凉——<边城>中“以美写悲”的运用》)

    材料二:

    “美”与“悲”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情感意识。从曹操高呼“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李白长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忧愁”情绪搭载着“美”的外在形式或内在意境,成为历代文人不可抛却的情感主题。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这种“美”与“悲”交织的复杂情感。

    在《边城》中,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诗意叙事;一是其背后隐含的自然命运。前者为“美”,后者则体现出“真”。“真”推动了悲剧的走向,但其本身并不能构成悲剧,两者的矛盾冲突才能形成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是悲剧的根源所在。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悲惨”和“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存在于表面的、清楚明白的冲突对立,例如正与邪、好与坏;后者则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过错,都是独立自洽的,但由于两者间的道理相互冲突、难以调和,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小说中,沈从文将“美”与“真”的协调和冲突同时表现到了极致:一方面,隔绝俗世的山城、原始淳朴的人性和未被现代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为命运的天然发展创设了真实、无碍的环境,“真”潜藏在“美”的表象之下,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

    但必须指出的是,悲剧虽然更体现出“真”的倾向,但也并不与“美”决然对立。实际上,“美”与“悲”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结合上述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美”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小说中,正是翠翠的善良美丽构成了悲剧结局的深刻性。同样的,“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在小说中,边城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潜在美的表象下,没有那么浓重强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忧郁感,正所谓“哀而不伤”,更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美”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元素,它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但却使悲剧更具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以“悲”为内涵的悲剧美也提升了“美”的层次与品格。

    (摘编自吴涵《沈从文<边城>中的“美”与“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边城》的结局与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崇尚的“大团圆”结局不同,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人生独到的思考。 B . 《边城》的结尾,白塔在风雨的摧残下坍塌,与老船夫的逝世共同构成碧溪岨乃至边城茶峒的悲剧。 C . 《边城》中人性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诗意的湘西风情画卷,具有优美的意境。 D . 《边城》中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正是这些美善加深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厢记》《琵琶行》《边城》都是采用“以美写悲”的创作手法,引领读者直面现实的苦难与缺陷。 B . “美”与“悲”是中国文学中最主要的情感意识,《边城》也表现出这种“美”与“悲”交织的复杂情感。 C . 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边城》中的“美”与“真”相互冲突、无法调和,导致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D . “美”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元素,“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两者相互交织、难舍难分。
    3. (3) 下列作品中,最不符合“以美写悲”创作手法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 B . 《红楼梦》 C . 《包身工》 D . 《雷雨》
    4. (4) 两则材料都是围绕《边城》中的“美”与“悲”展开分析,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琴瑟

    葛亮

    外公外婆金婚的时候,父亲请相熟的书法家题了一幅字,“琴瑟龢同”。

    外公外婆一共生了三女一儿,除了母亲稍稍抓住了些繁华的尾巴,舅舅姨妈们却都是跟着家庭经受过不少苦处的。熟识的都说:“张老师这辈子值了,四个儿女,有钱的有钱,有学问的有学问。”外婆当面笑着应付,背地却总有些忿忿,说要前些年,我们家里还要好呢。外公就说:“太太,知足长乐,知足长乐。”

    外公外婆后来都退休了。外公就想着带外婆去旅游,趁腿脚灵活,带外婆把年轻时没走过的地方走一走。就去了庐山,知道三峡快要被淹了,又赶着去了三峡。这样赶了一程子,外婆觉出腿脚狠狠地酸痛起来。

    外公想想,大约是途中奔波,伤筋动骨了,就带外婆回了家里。将息了几日,却总不见缓过劲来,外婆越发觉得脚心刺痛。人也有些焦躁,不停地喝水,嘴里边嘀咕着说自己这回是得了大毛病了。

    有天一觉醒过来,外婆就有些看不清,觉着眼前老漂浮着些东西。母亲听了就有些着急,对外公说:“这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了。”外公一听心就凉了。退休以后,少了交际,外婆越发手不释卷。得了病后,不大出门,每天更是要读书看报,将大半时间打发过去。

    现在怎么是好,因为这个情绪上再有了反复,对外婆的病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外公就拐弯抹角地把事情跟外婆说了,刚要想着说些安抚的话。外婆却开口了:“老头子,你和孩子们的心意我都懂,其实哪里就有个人定胜天啊。”

    外婆倒是真的心平气和的,每天还是按时吃药。眼睛却是一天天地坏下去,终于书报是没办法看了,电视也只能看到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外公自己担负起照顾外婆的重任。外婆退休后,身形比以前胖了。现在一举一动却都需要扶持,儿女不在的时候,外公帮着她如厕。外公是个瘦小的人,每次扶外婆回到轮椅上,自己先是大汗淋漓了。外婆帮他擦着汗,总是说些心疼的话。

    外公就装出不以为然的样子,说:“太太,这也是体育锻炼,比去湖滨散步有效得多。”闲些的时候,外公就戴起老花镜,帮外婆剪脚指甲。这是他的专职,自从有次舅舅弄疼了外婆,他就禁止别人插手了。

    这项工程是要用去外公个把小时的,细细得剪,剪好了再一个个用挫子磨光滑了,然后又寻着甲上的倒刺除掉。那样细致的,仿佛在作工艺了。

    这时候,外婆的病情其实是比以往又严重了些。每每到了夜半,就被腿脚的疼痛折磨得合不了眼。她又强忍着不让自己翻来复去的,怕的是把外公闹腾醒了。其实外公和她连着心,哪里就真睡着了,就把手悄悄伸过去给她攥住。

    外婆就回过头来,说:“老头子,我真是疼啊。”一边就哽咽了。外公就说:“太太你心里别老惦记着,想些可乐的事情,把注意力转移过去就不疼了。”外婆试了一下,还是疼。

    外公就说那你听好,我给你来一段,嘴里来了个过门儿,就压低了嗓子给外婆唱起《三家店》。我起身上厕所,看见外公房里还亮着灯,推门进去的时候,外公正唱到“娘想儿来泪双流。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 外婆迷迷糊糊睡过去了,手还紧紧地攥着外公的手。

    外公的手是换过了,另一只手背上还看得见了粉粉的指甲印子。这时候天已经发白了,外婆终于睡着了,外公还坐着,抬起头来看着我,眼睛是浑浊的灰,眼角有些清亮的水迹。

    这样又过去了好多的日子,在外公的悉心照料下,外婆的病虽无太大好转,但也没有严重下去,外公越发老了,还是健康着,乐观着。最小的外孙也成人了,可以背起姥姥去外面和别的老太太拉家常了。儿女们掐指算了,两个老人家,结婚快满五十周年了。

    外公外婆的金婚,办得颇有些反响。儿女、朋友、排场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外婆退休前是市里的特级教师,一生桃李无数,这时到了种豆得瓜的时候。大到省市级的干部,远至移民欧美的游子,都闻讯赶来。

    还有些学生,自己也是孙辈绕膝的人了,就有些小孩子遵着嘱咐给太爷爷太奶奶磕头。外公外婆都带着十二分的喜色,和身上定制的唐装相映生辉。外婆的脸上施着淡淡的妆,眉目间依稀还看得见年轻时的影子。外婆当年是极为漂亮的。

    热闹了一回,父亲展开了一幅字——琴瑟龢同。众人啧啧称赞,说是从笔力到意境都是极好。外公仔细看了,说:“好啊,我这把老琴,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运气碰上这样的好瑟了。”

    转过头去,又对外婆唱道:“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众人就笑,外婆也笑,笑着笑着,她忽然一回首,是泪流下来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琴瑟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外公和外婆携手一生、美满和谐、默契恩爱的感情。 B . 外婆的身体虽每况愈下,但外公精心的照顾和耐心的陪伴让外婆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C . 在外婆生病的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外公的细致体贴,也感受到了外婆的平和心态。 D . 外公外婆的金婚办得非常热闹,既说明了外婆的学生之多,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人缘之好。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匠心独运,选材不求宏大。以日常琐事来表现一对夫妻年老后深情相守,彼此照顾,许多细节感动人心。 B . 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公与外婆的对话虽然简短朴实,却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C . 小说以书法“琴瑟龢同”开头,在结尾处又巧妙点到书法,首尾呼应、结构圆融,体现了作者精致的写作构思。 D .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情节构思技巧。
    3. (3) 作者葛亮曾说过:“生活的强大与薄弱处,皆有人之常情作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和议成,游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议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磷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被贬。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有删改)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应的字母。

      言者论游A交结B台谏C鼓唱是非D力说E张浚F用兵G免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另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字,称之为字,比如屈原字“正则”。 B . 将,将要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的“将”意思不一样。 C . 驻跸,指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D . 致仕,是交还官职,即退休的意思。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果有疾患还可以提前,也称“休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游十二岁时便能写诗作文,曾因科举考试的成绩超过了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因此很生气。 B . 陆游指出龙大渊、曾觌掌权的危险,此语转告孝宗后却招致孝宗不满,于是他被贬为建康府通判。 C . 陆游极力阻止吴璘的儿子吴挺统兵,认为吴挺一旦立功便无法驾驭。最终吴挺叛国,应验了陆游的话。 D . 陆游以文友身份与范成大交往,不拘守官场的礼数,人们讥笑他颓唐放纵,他就自号“放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5. (5)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陆游的形象特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吊万人冢

    张蠙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诗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褒奖恩宠,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将军轻敌落败伏笔。 B . 张诗先扬后抑,首句含蓄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次句陡然给人增添了凄寒悲切之感。 C . 高诗通过对比揭露了军队中将军和士兵的矛盾;张诗则以乱鸦噪空的画面反衬出白骨堆积的悲凉。 D . 高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张诗以景寄情,以情驭景,颇具感染力。
    2. (2) 两首诗的尾句中都提到了“将军”,但蕴含的情感不尽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描写了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
    2. (2) 屈原《离骚》中,写世俗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竟然随意改变规矩法规的句子是“。”
    3. (3) 古诗词中有列锦手法,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排列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如《书愤》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是党的二十大之后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为了致敬新时代的青年奋进者,充分发挥青年典型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广大青少年挺膺担当、不懈奋斗,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马晓云等30名同志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等19个青年集体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在他们中,有的为国立“芯”,迎难而上推动电力核心装置国产化;有的十年一“舰”,将两栖作战装备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有的传承匠心荣光,用 ① 的科研精神擦亮中国高铁新名片……他们勇担实现强国伟业的艰巨使命和历史重任,他们是新时代 ② 的青年的缩影,也将给更多青年以感召和引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长跑。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奋进腾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急浪高甚至 ③ 的重大考验,迫切需要青年以勇气和创新迎难而上、担起使命。让我们不畏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骄傲和辉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与下文进行比较,并简要分析其不同的语言效果。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马晓云等30名同志第 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等19个青年集体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就是为了致敬新时代青年奋进者,充分发挥青年典型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广大青少年挺膺担当、不懈奋斗。

    3. (3) 双关手法的恰当运用,往往能使得语句蕴意丰富。请结合文中画横线部分简要分析。
四、课内知识检测(本题共3小题,9分)
  • 7. 课内知识检测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漠穷秋塞草(腓:肥沃,茂盛) 吴丝蜀桐高秋(张:弹奏)

      我有亲父兄(父兄:父亲和兄长) 悔道之不察兮(相:观察)

      B . 子无怒(将:将要) 空山凝云不流(颓:下垂、堆积的样子)

       身恩遇常轻敌(当:承受) 何乃太区区(区区:情意深挚)

      C . 日月忽其不兮(淹:久留) 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适:出嫁)

       多后世人(谢:告诉,告知) 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模糊不清的样子)

      D . 士也罔 , 二三其德(极:极点) 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显于世)

       岂余心之可(惩:惩罚) 女也不(爽:差错,过失)

    2. (2) 下列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恐年岁之不吾与

      A . 高余冠之岌岌兮 B . 肇锡余以嘉名 C . 渐见愁煎迫 D . 何言复来还
    3. (3) 下列对相关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玩偶之家》属于“社会问题剧”,强调在舞台上呈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在戏剧中直接讨论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 B . 《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两首诗,前者奔放恣肆,不拘格律,自由抒写;后者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和谐整齐。 C . 《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为“风骚”。 D . 乐府诗继承了《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中有两首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分别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五、整本书考查(本题共2小题,7分)
  • 8. 名著导读
    1. (1) 下列对《边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 B . 《边城》擅长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比如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C . 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D . 作者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中秋节时捉鸭子的风俗,引人入胜,饶有趣味。
    2. (2) 《边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颇有重义轻利的特点。请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六、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更加成熟;然而也有人认为,保持天真更为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